张春莲
(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 广东珠海 519110)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要和问题一起打败学生。检验一场批评的有效性,要看批评和被批评的双方是否都有解决问题的愿景,一是看教师是来发泄情绪的,还是来理性地解决问题的;二是看学生是虚心受教、认真改正的,还是闭目塞听或阳奉阴违的。
有些批评,教师劈头盖脸地将学生骂得羞愧难当;有些批评,教师刚柔相济,使学生觉得和善可亲。无论谈话的内容如何,教师的语气态度诚然应以中正平和为宜。“亲其师,信其道”,用暴力的语言说出的话,再怎么正确也很难被受批评者有效地接受。心理学上有个比喻,人的感性就像一头大象,人的理性就像骑象人,表面上人控制着大象的前进,事实上大象若要一意孤行,人根本无可奈何,人的感性永远比理性更有威力。如果教师情绪中带着愤怒,学生应付情绪的感受已经力不从心,就没有心力去理性判断言语内容了。
其次看教师讲话的内容是否就事论事。一场有效的批评应当只针对一个问题,而不是翻旧账般把“新仇旧恨”一起清算,否则激起学生的心理防御,产生一种“原来在老师心里,我一直都是这么糟糕”的感受,出于对价值感的追求,学生第一反应大概率就是否认辩解,以自证自己并非如此糟糕。就事论事还意味着在陈述过程中多用表达事实的词句,事实应该是可以被证实和追溯的真相,这就要求减少评价性词句的使用,尤其是副词和形容词。例如要批评学生欠交作业,可以说“这个星期你有三次没有交作业”,而不是说“你经常不交作业,对自己要求太不严格了”“你太懒了,你总是不交作业”。副词和形容词都是在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批评是一场心理战,学生受到批评意味着自己在批评者的眼中没有把事情办好,甚至是有缺点的。由于心智的不成熟,欠缺理性思考能力,学生很容易把这种想法上升为自己整个人是不被喜欢的,人类对不被认可的恐惧深深刻在基因里。如果被批评时,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眼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眼前的教师,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当时能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回应,那这场沟通在当时就是有效的。
一场批评尽管当时双方谈得非常愉快,对未来都充满了期待,也并不能完全证明这是一次有效的交流,批评的有效与否还要看谈话过后学生的具体改变。现实中,不少学生阳奉阴违,在受到批评时态度诚恳,信誓旦旦,然而没过两天就又回到了原来的模样。教师在结束一场批评谈话之后,如果学生切切实实做出了一些改变,才能说,当时的那场沟通是有效的。
笔者任教的是广东省珠海市一所普通高中,所教课程为高中语文。学校生源在市里中等偏下,学生很多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有需要干预的地方。小雨是新高考3+1+2 改革后,高一下学期选了物化生科目的一名男生,由笔者任教。作为一名理科生,小雨对语文兴趣阑珊,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认真,课后作业不完成。小雨平时愿意主动找老师聊天,但只要聊到语文学习就搪塞敷衍,直言放弃。第一次月考,小雨的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下,第二次月考成绩退步明显,古诗文默写题为0 分,作文只写了200 字不到。考试成绩出来后,笔者决定对小雨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干预。
环境对传递沟通的信息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环境包括控制场合和时间。高中生年轻气盛,表面上大大咧咧的学生,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场合尽量要选在一对一的场合。在众目睽睽下被围观着进行的批评,容易涌现委屈和愤怒的情绪,选对场合能给予学生安全感。时间要控制在错误发生的第一时间,能早尽量早,时间长了再提出来,就约等于翻旧账,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了解到小雨第二次月考的成绩后,第一时间翻看了他的答题卡,并选择在当天的晚自习时间,走到小雨的身边,将小雨从一楼的教室,带到了一楼架空层的长凳上。
基于共同认可的事实基础,人们才有有效沟通的可能。笔者此次批评针对的是小雨第二次月考成绩折射出来的对语文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在批评开展以前,笔者已经掌握了其答题卡答题情况等事实,并且还对其之前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但这些事实依然需要跟小雨本人进行核对,核对的主要过程如下:
“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色彩”,这一段歌词中丰富的典故使用加上恰如其分的修辞格使人们瞬间产生在“名落孙山”的秀才眼中世界原来是如此悲凉。
1.“这会儿叫你出来是想跟你谈谈你这次月考,我对你的成绩不是很满意。”笔者直截了当地这样说,是基于非暴力沟通的原则,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且管理小雨的预期,小雨知道这是一场批评,对谈话内容的承受能力就会相应提高。
2.“你的成绩是××分,默写0 分,作文只写了不到200字,考试时发生什么了?”这是基于非暴力沟通的原则,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事实,并且对这件事本身不做任何的评价,同时能让小雨从自己的角度把事情再陈述一遍,小雨给的回答是“不会写,想不出来”。
3.“你是怎么看待你的这次考试?”笔者这样提问是为了让小雨自己先做一次自我剖析,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省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人自我觉醒以后才可能产生变化。小雨的回答是“考得不好,没有写完”。
4.“考试时想不出答案,你尝试了哪些努力?”笔者抛出这个问题,试探小雨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态度,是在进一步了解小雨面对困难时的思维。小雨摇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如果小雨回答“有”,然后说出了一二三点,笔者还可以再追问一句:“还有吗?”尽可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掌握更多的真相。
核对了基本事实,了解了问题所在,下一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干预要落到实处,不能落在笼统的态度和方向上。对小雨的指导不能只说“多花点时间在语文科目上”“多读经典篇目,模仿优秀作文”这种空洞无物的话。想要说服一个人去改变,最重要的是先帮对方清理眼前的障碍。要把一个人从熟悉的学习和生活模式里拉出来,意味着要打破他路径依赖的安全感,困难重重。批评者最好能与被批评者一起,共同面对被批评者所面对的问题,替他铺设台阶,他才可能按照教师指出的一条新路去前行,小步子前进,而不是一步登天。
针对小雨无法整篇背诵古诗文的问题,笔者建议他从单句的理解性默写入手,由笔者为他准备本学期所有背诵篇目的默写练习,标上日期,逐日完成。作文方面,笔者要求他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议论文实在是无从下笔就写记叙文。并为他准备议论文五步成段等写作指导,要求小雨先以完成一个段落为目标要求自己。
教师给出操作指导后,学生要设定今后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学生自己设定的,而不是由教师给学生设定的,学生要自己对自己做出承诺,而不是对教师做出承诺,前者是更为强大的内驱力,后者是一旦外部条件改变就会消失的外部压力。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目标后,教师还必须追问一句:“现在有了这个目标,你今后要怎么做?”学生可能会把教师指导的操作再复述一遍,也可能自己再添加点其他内容。这样说的好处是,教师能确认学生听懂的是不是跟教师想要表达的一致,还可以强化学生对自己的承诺,并且由自己梳理未来的改变方向。此外,如果谈话批评是以学生自己说出目标和做法结束,他也能感受到教师批评的目的是帮助他改变,他也就不会带着一种被指责的感受离开。
小雨谈到自己未来的目标是:“下次大考,默写要拿4 分以上,作文要写完,要写议论文。”谈到自己的做法是:“找老师拿理解性默写的练习,每天做几道,背几道,作文一周写一个主题段交给老师,请老师指导,还有,上课认真听课。”这与笔者所指导的并无二致,欣慰的是小雨主动说出了上课认真听课这一点。到这里,一场批评谈话可以说已经结束了,教师如果补上一句鼓励的话,可以称之为锦上添花。
一场有效的批评谈话,必须设置至少一个反馈点,才能形成闭环。及时的反馈是行为的驱动力,游戏开发者深谙此道,只要做对就能进入下一关或者有奖励,使得无数游戏玩家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小雨设立的目标是下次大考有进步,那下次大考就是闭环反馈的关键点。
在反馈点前,学生的一些小小的行为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在小雨来办公室拿默写练习,或者交上来一小段议论文写作之时,笔者都会说:“很好啊小雨,你说到做到了。”而在反馈点到来之时,如果学生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教师要不遗余力地给予表扬,这时候的表扬不能像平时一样只用一些“很好”“不错”等字眼,还要追问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个追问,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强化他取得成功的行为模式,也是他对成功经验的总结。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核对事实”和“指导操作”这两个环节应该再上演一遍。
在被批评后的下一次月考中,小雨完成了他的目标,语文成绩上升到了班里的中等水平。对于“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个问题,小雨的回答就是把当时批评结束前他的说辞又大同小异地重复了一遍。
一场成功有效的批评应该“发乎情”的意思是应该以感情为基础。批评小雨的成功经验,是以笔者和小雨已经相处两个多月为情感基础的。成功的沟通总是需要建立在彼此拥有很多共同记忆的基础之上,留守儿童与父母疏离没有情感基础,无法理解、接受父母的建议,甚至故意事事与父母对着干,就是一个反面例子。如果这场批评在开学的一两个星期就发生了,也许就没有意料中的效果。此外,批评过程中选择一对一的场合、不说带有评价性的词句、结束时给予学生鼓励,这些操作都是以情感为出发点做出的考虑。
一场有效的批评“发乎情”,还意味着批评发生以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前面说批评不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帮助小雨完成他的目标以后,我们都得到了很好的感情收获,小雨对语文课更有兴趣,对笔者也更为亲近。看着小雨的进步,笔者也体会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受人尊重的价值感与满足感。
一场成功有效的批评应该“止乎理”,意思是说批评最理想的效果不仅仅是行为结果的改变,还在于学生良好思维模式的养成。正所谓“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有了良好的应对困难挫折的思考模式,当未来层出不穷的困境出现时,学生都能有一个积极应对的心态。
当一场批评结束以后,面对这整件事,学生往往有三种心态。一种是指责自己:自己很悲惨,问题很多,很差劲。一种是归咎他人:别人很可恶,处处针对自己。还有一种是解决问题:往后我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无疑,解决问题的心态才是健康积极的心态。《鸿门宴》中刘邦处于劣势之时,遇事常把“为之奈何”这句话挂在嘴边,这种思维模式,也可以说是其后来成就霸业的一个伏笔。
在与小雨的批评谈话之中,笔者不断追问小雨“怎么做”,在核对事实时问“你尝试了哪些努力”,在确定目标时问“你今后要怎么做”,在闭环反馈时问“你是怎么做到的”,都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批评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一场批评如果能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为落脚点,本来针尖对麦芒,充满火药味的激烈冲突就能变成一门增进感情、提升思维的沟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