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学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建设与实践

2022-11-27 02:14:19许程程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眼视眼视光产教

许程程 冯 丹 邓 韫

(辽宁何氏医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 号),眼视光学专业基于医学背景下适应临床视光及眼镜行业发展需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完善治理结构,形成学院、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形成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构建运作高效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从2016 年起,依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项目等,开始创新探索眼视光学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建设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应用优势突出,教学质量优秀”的应用型转型发展专业。根据2019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 号)文件,眼视光学专业申请成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申请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规范专业管理、突出改革成效、优化师资队伍,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理念,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获得行业、社会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一、眼视光学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建设与实践的内涵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全面落实新医科理念,形成“一实二融三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眼视光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眼健康产业,探索“新医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实二融三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实”即打造贴近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环境,“二融”即医教融合、产教融合,“三对接”即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

(二)深化校企合作力度,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产教融合体系

以打造“贴近真实场景”的实习实训中心为抓手,构建医、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引企驻校、引企入教,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课程和教学内容;校内实训基地打造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实训平台,通过校企联合打造全国最大的眼视光实习实训中心,提升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切实做到就业“零距离”,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学校建立了“多病例、多实操、多学习”的校外实训基地,着力进行实习实训工作,在人才培养流程中采用校企“双导师”的模式,以充分发挥院校与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优势,达到人才共育、责任共担、发展共赢。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双师双能”型教育教学团队

通过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着力培养校内教师、严格培训新进教师、长期聘用企业导师“四措并举”,打造了一支乐教好教、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并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四)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主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借助已有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产教融合体系,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扩大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增强融入地区经济的能力,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

二、眼视光学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建设与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眼视光学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建设与实践的探索,解决了高等学校既往在眼视光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四个突出问题:

(一)解决眼视光学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形成凸显人才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加大产教融合建设。

(三)解决师资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的问题,优化师资队伍,重视学科带头人与学术梯队建设。

(四)解决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合理规划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三、眼视光学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落实新医科理念,形成“一实二融三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1.打造贴近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环境

以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为抓手,将实训环境与真实工作流程相结合,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推进实践教学与理论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课程共享联盟,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2.医教融合、产教融合

在成果建设过程中,眼视光学专业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突出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建设成为辽宁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同时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途径,实现产教融合,同时基于何氏集团的眼科医疗背景,深化医教融合;着力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组建创新导师、科研导师“双师引领”的指导团队,通过产业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使学生跟随导师进入课题、进入实验室、进入团队;强化科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把医教研产纳入办学机制,建立具有医教研产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3.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

满足转型背景下眼视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对接”,即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为学校、企业、社会提供一个开放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合作培养新方式。

(二)深化校企合作力度,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产教融合体系

1.“贴近真实场景”的实验中心

根据行业一线的真实流程构建课程,与行业的技术及产品相融合,最终实现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企业参与共建课程,企业师资融入课堂,共建全国最大的实训实习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2.“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实训平台

打造实训技能平台:加强基础实验能力,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练习力度。将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形成整体性。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开展多样的培训形式;建设校内眼镜店,为师生提供眼保健等基础服务;为眼科医疗及流行病学调查等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3.“多病例、多实操、多学习”的实习基地

实现直属基地数量多、跨省区地域互通、实训教师数量充足的平台,为眼视光专业学生实操技能的提升提供了实训平台,并为优异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4.构建“2.5+0.5+1”新型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3 年理论+1 年实习调整为理论实操课2.5 年+多学科串联案例实训课0.5 年+实习1 年。进入实习前的0.5 年,系统进行案例教学,把理论知识点串联,形成系统诊疗思维,由一线教师采用真实案例授课,开展基于真实工作流程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实习即可上岗,达到零距离就业。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双师双能”型教育教学团队

1.打造高水平国际化教师团队

包含全国眼视光及眼科学组委员在内的高水平教师团队,拥有国外眼视光院校留学进修经历教师30 人。

2.组建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中80%教师来源于企业临床一线,同时聘请视光行业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制订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家讲座,将大量行业前沿知识、典型案例引入教学。

3.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先进视光院校交流学习,10 余名教师参与国际国内眼科大会、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学习,100%青年教师到一线轮岗、临床挂职,深化教师理论知识,提升教师实操技能,开阔教师行业眼界。

(四)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主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整合医疗、教育、专家、科技等方面优势,通过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发展,培养优质应用型人才,为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提供资源支撑。同时,将陈旧的办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参与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新型教育模式。

四、眼视光学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建设的创新点

(一)契合行业建专业

随着近视高发、老龄化加剧和国民对于眼保健意识的提升,社会对眼视光人才需求日益增大,眼视光学专业以“学生能力建设”为中心,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将专业定位在以光学技术为手段,以改善和促进清晰舒适视觉为目标,培养具备服务于眼视光诊疗全过程的技术和方法,能够为眼部提供全方位专业化视觉功能保护和矫治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使眼视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好地与东北创新资源相对接,与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需求相对接。

(二)产教融合优专业

以何氏集团融医疗、产业、科研、公益及教育为一体的中国眼产业链为依托,奠定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基础,为学生提供系统、多元的实习实践、科研创新、产业实训及就业发展平台。

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索与行业契合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重基础、强实践:拥有校内实验中心、省级校外实践基地(包含90 余家眼视光中心)、30 余家附属眼科医院。

3.“双师型”教学团队:引进行业内优秀人才,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接受培训和锻炼。

4.“国际化”交流平台:与美国NOVA 大学等合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

(三)提炼特色强专业

围绕眼健康产业,探索“新医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实二融三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1.实践教学环境:根据行业一线的真实流程构建实训室,与一线技术及产品相融合,实现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

2.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将学科前沿知识和应用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整合升级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现代前沿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利用学堂云平台,建设微课、慕课和省级一流课程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形成系统化、层次化和多元化教学资源。

3.人才培养过程实现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

五、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思路

根据学科发展动向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深化应用型眼视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拓宽校企合作渠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对外交流能力,形成高校发展与东北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新格局。

(二)举措

1.医教研产深度融合:以国家九部门联合确定的以学校为核心的眼产业特色小镇发展新机遇为契机,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桥梁、行业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强化科教融合,把医教研产纳入办学机制,建立具有医教研产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扩大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企联合打造全国最大的眼视光实习实训中心,提升其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切实做到“零距离”就业,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3.着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堂教学革命: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构建“应用型金课”。因课制宜选择教学方法,深化小班教学,实施案例式、讨论式、虚拟仿真等教学方式;推动面授与在线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4.构建融合创新创业的专业教育新生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境建设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打通校校之间、学企之间创新渠道,强化合作与交流。

5.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引进行业、企业优秀师资的同时,送教师前往国外、企业工厂、临床挂职学习,着力青年教师的培养。

6.国际交流:利用“一带一路”开辟国际合作通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拓与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促进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

结语

当前,眼视光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亟须进一步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眼视光学专业人才成长的相关政策措施不健全,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不均等问题。本项目在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都有建设成果的展示,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借鉴的依据。

猜你喜欢
眼视眼视光产教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下)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上)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天津醫科大学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天津醫科大学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