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态分析法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元素提取及应用研究

2022-11-26 06:12李恩田王绍东雷青
包装工程 2022年22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类目语义

李恩田,王绍东,3,雷青

(1.内蒙古师范大学 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2.设计与社会创新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呼和浩特 010022;3.澳门城市大学,澳门 999078)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是以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作为限定的,特指在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活跃的民族。这片广袤地域的自然环境,千百年来孕育出了劳动人民特殊的生存方式,继而形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圈。如秦汉时的匈奴、南北朝时的鲜卑和柔然、隋唐时的突厥和回鹘、两宋时的女真和契丹,以及后来崛起的蒙古族等,同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而要做到弘扬中国北方游牧文化,就不能局限于对古文物的简单崇拜和复制,如何在保持文物历史沿革脉络的基础上,归纳出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饮器造型元素,值得深入研究。

1 研究范畴界定

“饮器”一词由来已久,《辞海》中解释饮器为“饮酒的用具”。据《周礼·考工记·梓人》中记载:“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这里的“梓人”是木工的古称[1],全句意为:木工所制作的“饮器”,勺必须有一升酒的容量,爵必须有一升酒的容量,而觚则必须有三升酒的容量。勺、爵和觚都是饮器的特殊称谓,据此可推论“饮器”一词特指饮酒的用具。在南宋初期叶廷珪所著《海录碎事·卷六·饮器门》中,以引据旧籍的方式对饮器做了分门别类,收录了“杜康、斗十千、觥船、抱瓮、常满杯[2]”等百余条有关饮酒的词条和奇闻轶事,以类似于词典的方式便于读者寻检。皇甫松所撰写的唐代轶事小说《醉乡日月》,记载了当时人们饮酒生活的诸多细节,其中对“饮器”一词解释为“饮器大曰武,小曰文[3]”,意为较大体型的饮酒具称为武,较小体型的饮酒具称为文。由此可见,“饮器”不同于在现代汉语中的字面意义,应特指饮酒的用具或器皿。

古代饮酒具分类众多,功能各异,据杜金鹏先生[4]所著《中国古代酒具》中所述,饮酒用具从用途上可大体分为盛储器、温煮器、冰镇器、挹取器、斟灌器、饮用器等。其中盛储器包括缸、瓮、尊、罍、瓿等,用以长期存储酒液,与饮用者的直接交互行为较少,并受宗教礼仪和习俗的影响盛储器逐渐有了礼器的性质。斟灌器包括斝、觥、注子、执壶等[5],常与温煮器或冰镇器等改变酒液温度的器皿配套出现在饮宴时的几案上,其礼器的性质较盛储器来说更为浓郁。而古代先民酿酒时由于没有很好的过滤和蒸馏工艺,酒中所含杂质较多,需要用斗、勺、瓢等挹取器舀取盛储器上层较清澈的酒液饮用。

饮用器包括杯、爵、觚、觯、角、羽觞、卮、觥、铆、碗、盏等类型[4],其轻量化的需求使其器型不能有过于繁复的装饰,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礼仪和宗教的影响。同时饮用器也是直接入口的实用器,受到很强的人体功效要求和交互行为限制,因而其器型和体积不会由于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变化而产生过大的差异,继而失去对比的研究价值。综上所述,本次主要以酒具中的饮用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分析方法解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的造型形态因子,探析饮器造型再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

2 文物案例样本收集

笔者在诸多文献中收集到了在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出土或传世的饮器文物实物照片63张,主要分为高足杯、匜形耳杯、花瓣盏形杯及卮形杯4个造型类别[6],见图1。

图1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的4种主要器型Fig.1 Four main types of drinking utensils of nomadic people in northern grasslands

高足杯的形制特点为圆形直口或圆形外翻口,偶尔有多边形外翻口出现;多数为碗形圆腹或蛋形圆腹;杯足多为喇叭形高圈足或竹节形高圈足[7]。高足杯作为元代典型的饮酒器具,有学者认为其是在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中诞生的,高而长的圈足可以方便牧民在马上饮酒时抓握。但大量文献表明,高足杯的形制在我国源远流长,以高柄陶杯为代表的器型可以溯源到大汶口文化时期,商代则流行高足铜杯[8],在隋唐代则演变为常见的酒器。可见高足杯形制的发展是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有利佐证。代表性的文物有元代青花云龙纹高足杯、折枝花鸟纹高足银杯等[9]。

匜形耳杯的基本形制是从早期饮酒器具之一的长把瓢演化而来,瓢是古人将葫芦晒干后劈成两半制成的酒具。虽然到了后世开始使用金属材质制作,但是匜形耳杯类似于瓢的形制保留了下来。到秦汉时期,则开始流行用木胎制作的匜形耳杯[10],蒙元时期流行的鋬耳金杯是匜形耳杯的变体,以无锡市郊出土的元代带流银杯、元代缠枝牡丹纹鋬耳金杯等为代表。

花瓣盏形杯从形制上看是羽觞的一种变体,整体多呈扁圆形,偶呈椭圆形,弧状外展呈花瓣形,犹似羽觞之双耳[11],矮圈足,无耳。盏的用途,大概是因为古代酒内有糟沫,需用盏形杯盛满静置后再饮用上层酒液,久而久之其形制就保留了下来。出土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的“摩羯纹金花银杯”,就是花瓣盏形杯形制的代表[12]。

卮形杯是秦汉时期常见的饮酒器[13],直筒状,单把,形如今日搪瓷杯。河南省泌阳县官庄出土的秦代彩绘凤纹漆卮即为圆筒形杯体,口底直径相等,并有鋬耳圈柄。辽代出土的八棱形蔓草纹银杯、忍冬纹银杯等,虽然杯体由直筒型变为了内收形,但整体形制仍是卮形杯的变体。

3 实验设计

通过以上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相关资料的分析和整理,从形状文脉的角度探析了饮器造型的历史沿革脉络,明确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的造型特点,这对饮器造型的再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然而现存的饮器文物毕竟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虽然造型经典,但是从弘扬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角度来说,不能仅是对古代文物的简单崇拜和复制,它要求在保持文物历史沿革脉络的基础上,归纳出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饮器造型元素。随着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感性工学、用户体验、叙事学等理论视角逐渐被引入产品造型设计研究中,并由此发展出了产品语义学。这一概念在1984年美国IDSA工业设计师协会所承办的“产品语义学研讨会”中被正式提出[14]。陈慎任、胡飞、高力群等都属于较具代表性的学者,例如2012年由胡飞、杨瑞编著的《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中详细阐述了该理论的整体框架、具体设计法则等内容[15]。同时,产品语义学应用于设计领域的研究也相对较为完善,如李乐山[16]对设计中应当具备的语义表达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魏长增等[17]提出在产品语义学应用于工业设计时,应当注重美的因素与使用功能的有机联系;许东旭等[18]对灯具的构造、功能及其所象征的文化内涵着重研究,并结合产品语义学相关理论探索其创新应用。因此,借助产品语义学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可以在现代设计语境下提取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的显性文化因子和隐形文化因子,并将其运用到新的饮器造型设计中,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鉴于此目的,笔者以感性工学理论为基础,首先建立现代设计语境下用户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的审美语义感知词汇;其次运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Zwicky教授建立的形态分析法[19],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整体造型分为若干造型元素[20];再次根据数量化Ⅰ类理论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用户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到两者的数字关联机制,并建立统计学模型;最后提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再设计的应用途径。

4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的产品语义感知

当代设计语境下的用户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文物产生的审美感知意象,就是设计师在进行饮器再设计时需要着重表达的审美方向,也可以阐述为使用者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再设计的审美需求。因此,本次研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使用者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的语义感知,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确定实验样本。在上文献中整理出的63项饮器文物实物照片,对所处同一时期且形制较为接近的文物,仅保留其中之一作为代表性实验样本,经过整合后最终保留11个样本。为避免因文物材质对用户语义感知产生影响,本次实验将所有的样本照片进行了去色处理,并随机排列样本照片顺序。

2)组织10名研究生被试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由于研究生群体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文物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知,由其组成焦点小组后能快速地获得语义感知词汇。实验要求每位被试者逐一观看11张样本实物照片后展开焦点小组讨论,最终收集语义感知形容词133个。去掉无意义词和近义词后,最终保留53个形容词汇。

3)重新组织30名研究生被试者进行多项选择题问卷调查。实验被试者同样在逐一观看11张样本实物照片后,对53个形容词进行多项选择,选项数目不限。实验结束后对每个形容词的被选择次数进行词频统计。选择词频数为2次以上的形容词汇为优美的、巧妙的、细腻的、流畅的、庄重的和神秘的,见图2。

图2 语义感知词汇词频数统计Fig.2 Semantic perception vocabulary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由以上实验可知,使用者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的语义感知集中在优美的、巧妙的、细腻的、流畅的、庄重的和神秘的,这6个词汇上。这不仅是使用者欣赏饮器文物时,在审美感受方面的较为精准的表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6个语义感受词汇也是使用者对饮器再设计时的一种审美趋向。进一步探析饮器文物的何种造型元素唤起了使用者的审美语义感知,就能明确进行饮器再设计时应注重表达的某种造型元素,为建立饮器造型元素关联机制提供坚实的依据。

5 建立语义感知与造型元素对应关联模型

5.1 基于形态分析法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进行造型元素分解并编码

建立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的语义感知与造型元素间的关联机制,首先需要运用形态分析法解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的造型元素,并进行编码。结合上文提取的11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实物样本照片,根据形态分析法对古代器物造型的结构分类,用解构的方式归纳出4种大型的造型形态因子。然后针对每种实物样本的具体呈现方式,细分出了共18个小型造型元素类目。依次为“口”形态因子,包括圆形直口、圆形外翻口、多边形外翻口、花瓣形口造型元素类目;“腹”形态因子,包括直圆腹、碗形圆腹、蛋形圆腹、内收圆腹、盏形腹造型元素类目;“足”形态因子,包括矮圈足、高圈足、无足、内收高圈足、花瓣形圈足造型元素类目;“耳”形态因子,包括兽头耳、鋬耳、鋬耳加圈柄、无耳造型元素类目。对4个大型形态因子分别按照A-D进行编号,并在此基础上对子项的造型元素类目分别给予1—5进行编号,见表1。

表1 造型元素类目Tab.1 Category table of modeling elements

结合样本实物照片,经整理后可以得到表2所示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元素编码表,将原本无法统一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的历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进行了定量化的编码重构,为基于数量化Ⅰ类原理的定量造型元素语义感知回归分析提供了编码基础。

表2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元素编码Tab.2 Code table of modeling elements for drinking utensils of nomadic people in northern grasslands

5.2 进行造型元素语义感知问卷调查

本次实验同样以11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作为调查样本,为避免样本材质和配色影响问卷调查结果,对其进行了去色处理和消除背景,并随机排列顺序。语义感知的产生主要是用户在观察对象时,由视觉刺激信号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意象认知。因此本次实验将实验样本以幻灯片的方式,依次邀请实验被试者观看。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的造型审美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由上文提取的6个造型语义感知形容词汇作为问卷调查的题项,并结合“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5分制评价等级制成李克特量表。其中非常符合为2分,非常不符合为-2分。语义感知形容词汇克克特量表重复地附在每张样本照片下,要求被试者在观察实验样本照片,并完成进行量化数据打分后,再进行下一张样本的观察,以此类推,见图3。

图3 问卷调查题项Fig.3 Questionnaire items

本次实验共邀请63位被试者(男性31名。女性32名),以现场观看电脑幻灯片并进行问卷打分的方式进行。其中20岁以下5名,20~30岁39名,30~40岁12名,40岁以上7名。被试者各项信息分布达到统计学要求。

5.3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将收集到的问卷调查数据导入SPSS13.O中进行分析[19]。计算每个实验样本分别在6个造型语义感知词汇下所获得分数的平均值[21],见表3。

表3 语义感知词得分平均值Tab.3 Average score of semantic perception words

表中数据数值越大,说明该样本在此项语义词汇的认同感越高[22];但如果得分数值为负数,则说明样本对相应的语义感知词汇产生反向影响作用。观察此表可以发现在“优美的”语义词汇下,样本11得分平均值最高;“巧妙的”语义词汇下,也是样本11得分平均值最高;“细腻的”语义词汇下,样本8得分平均值最高;“流畅的”语义词汇下,样本5得分平均值最高;“庄重的”语义词汇下,样本9得分平均值最高;“神秘的”语义词汇下,样本1得分平均值最高。同时也注意到,样本11的6组得分数值都较高,说明使用者对它的语义认同感普遍较高,可以解释为样本11是最为打动人的一款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相反,样本4有3组等分数值为负数,并且各项得分数值的绝对值在所有样本中是最低的,这说明在当代造型语义感知下,用户不能理解和认同样本4的器型,在进行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再设计时,应当规避样本4的造型特征。但如果要深入地探究具体是样本造型的何种部分会影响用户的语义感知产生或高或低的变化,那么就需要运用形态分析法解构样本造型元素,并通过数量化Ⅰ类原理,对问卷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3]。根据各造型元素的决定系数即可确定其对每个语义感知词汇的贡献度[21]。

数量化I类理论致力于将消费者感性需求与产品造型元素结合,可以分析产品造型设计元素与消费者各感性意象之间的关联[24],即可以将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元素[25]。设有k个样本,共有m个形态因子,第i个形态因子Xi有ri个造型类目Xi1,Xi2,Xi3,…,Xiri,那么对于n个样本而言,δk(i,j)(k=1,2,…,n;i=1,2, …,m;j=1,2,…,ri)为第i个形态因子的j类造型类目在第k个样品中的反应[26],取值范围如下。

假定因变量与各项目、类目的反应间存在线性关系,则可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27]。

其中bij仅依赖于i形态因子的j类造型类目的系数,εk为第k次抽样中的随机误差。根据表1和以上公式可以得到11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样本的反应矩阵。以反应矩阵为自变量,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样本语义感知词汇得分平均值为因变量,将数据导入SPSS13.0后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采用强行进入的方式建立模型。每个语义感知词汇的各项所得数据中显著性P值若小于0.05,则说明该样本中至少有一个造型类目(自变量)对语义感知平均值(因变量)产生显著的影响[17],若P值大于0.05则说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都不产生影响。经观察数据发现,6组语义感知词汇的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说明可以建立6组造型元素与语义感知对应关系的模型。其次,采用后退进入的方式建立模型。在每个语义感知词汇得到的若干个对应模型中,筛选出显著性P值小于0.05的造像元素类目,每个语义感知词汇保留下的具有显著对应关系的模型数量不固定。最后,整理对应关系模型。将筛选出的6组语义感知词汇的对应关系模型,以及所获得的类目得分(未标准化系数)重新进行整理,见表4。

观察表3数据可以发现:A1(圆形直口)、C3(无足)这个造型元素类目对于每组语义感知词汇来说显著性都不够强,因此在进行饮器再设计时最好不要考虑这两种造型元素。表中数据数值越大,代表该造型元素类目对语义感知影响越大[22];反之数值为负数则说明该造型元素类目对语义感知有削弱作用。在进行饮器再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将数值为正值的造型元素加入到设计中,不采纳数值为负数的造型元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迎合使用者所希望的语义感知需求,进行饮器再设计的改善。为明晰每种语义感知词汇具体该如何取舍造型元素,笔者将表4的数据进行了再整理,以便帮助设计师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见表5。

表4 6组语义感知词与造型要素对应关系Tab.4 Correspondence between 6 groups of semantic perception words and modeling elements

表5更加明确了为提高某一种语义感知词汇的用户认同度时,应选择的造型类目及重要程度排名顺序,具体分类如下。

表5 6组语义感知词与造型要素对应关联模型Tab.5 Corresponding association model of 6 groups of semantic perception words and modeling elements

1)设计要求为“优美的”审美意象时,饮器造型元素应包含A2(圆形外翻口)、B3(蛋形圆腹)、C1(矮圈足)、D4(无耳)造型元素;同时尽量避免A3(多边形外翻口)、D1(兽头耳)的造型元素出现。

2)设计要求为“巧妙的”审美意象时,饮器造型元素应包含A4(花瓣形口)、C5(花瓣形圈足);同时尽量避免B3(蛋形圆腹)、D3(鋬耳加圈柄)的造型元素出现。

设计要求为“细腻的”审美意象时,设计师应优先选择A3(多边形外翻口)、C5(花瓣形圈足)、D1(兽头耳)造型元素;同时尽量避免B4(内收圆腹)、B2(碗形圆腹)的造型元素出现。

3)设计要求为“流畅的”审美意象时,饮器造型元素应包含B3(蛋形圆腹)、C2(高圈足);同时尽量避免A3(多边形外翻口)、B4(内收圆腹)、D1(兽头耳)的造型元素出现。

设计要求为“庄重的”审美意象时,饮器造型元素应包含A2(圆形外翻口)、B1(直圆腹)、C2(高圈足)、D4(无耳);同时尽量避免B5(盏形腹)、C5(花瓣形圈足)的造型元素出现。

4)设计要求为“神秘的”审美意象时,饮器造型元素应包含A4(花瓣形口)、B3(蛋形圆腹)、C5(矮圈足)、D1(兽头耳)造型元素;同时尽量避免A2(圆形外翻口)、C1(矮圈足)的造型元素出现。

以上实验流程的合理性,需要以设计实践为基础进行验证。依据语义感知词与造型要素对应关联模型,重组每个词汇所对应的造型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方法为“优美的、巧妙的、细腻的、流畅的、庄重的和神秘的”6种审美要求分别建立造型原型。同时为避免由于色彩、材料及装饰纹样等因素干扰验证结果,本次建立的饮器造型原型仅采用白色釉面,并去除装饰肌理及图案。设计师可在6种造型原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迭代,最终形成完善的设计作品,见图4。

图4 6种语义感知词汇及其对应的饮器造型原型Fig.4 Six semantic perception word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prototype

最后,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一步验证6种造型原型的可行性。设立调查对象24名,其中设计专业本科生12名,相关从业者9名,专业教师3名。在6个饮器造型原型样本下分别设置以“优美的、巧妙的、细腻的、流畅的、庄重的和神秘的”语义感知词汇做为题项的李克特量表。在对评分结果进行分析后可知,每个造型原型与其对应的语义感知词汇的符合度均高于50%,说明6种饮器造型原型与使用者语义感知意象一致,由此验证了语义感知词与造型要素对应关联模型的高效性与合理性。

8 结语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是活跃在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民族的智慧结晶,为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现代设计师应在保持文物历史沿革脉络的基础上,同时在现代设计的语境前提下,再设计出符合使用者审美需求的饮器作品。为此,本次研究以感性工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结合现代设计语境下用户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的语义感知,与运用形态分析法解构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造型元素之间的对应关联模型。完善设计师进行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再设计的应用机制。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的装饰图案元素进一步结合进来,探索与用户语义感知的关联模型;也可以将语义感知词汇的获取方式,由纸质的问卷调查进一步完善为采用眼动仪设备测量用户视点热力图的方式进行。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更加科学和高效地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器再设计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类目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中图法》(5版)“K历史、地理”大类的修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中图法》(5版)“R医药、卫生”类修订探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浅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G25类修订特色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