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问善导,追求高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2022-11-26 09:32戴盈红
数学教学通讯 2022年25期
关键词:交换律长方体分数

戴盈红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湖滨小学 311202

在日常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神采奕奕地在讲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如定海神针般接受着教师的指令。这样的教学模式,笔者称之为“无脑式操作”。对于教师而言,“无脑式操作”意味着教师跟着教学预设循规蹈矩教授;对于学生而言,“无脑式操作”意味着牵线木偶式听课,从不“质疑困惑”,更不会“有感而发”。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如何让课堂灵动起来?

提问是一门艺术,巧妙设问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可见,想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数学思维和让课堂灵动,巧妙设问是关键。下面笔者从课堂提问策略出发,谈谈如何精心选择问点以构建高效课堂。

一、循“趣”而问——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谈到课堂提问,一些教师马上想到的是提问利于知识理解,助力学生形成知识技能。事实上,小学生具有注意力无法持久的特征,他们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持久关注。笔者以为,问题应当成为学生奇思妙想的平台,应该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在设问时应对学生的“兴趣点”清晰把握,借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来巧妙设问,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思维火花得以迸发,让课堂精彩纷呈。

案例1 重复的奥妙

创设情境:生机盎然的春天如约而至,小动物们开心极了!在这个季节举办一场庆祝活动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森林大会开始了,小动物们排着队出来了!

问题1:请试着依次说出它们的名字。(教师课件出示动物出场图片,学生兴趣大增,并依次回答“狮子、大象、狮子、大象、狮子”)

问题2:猜猜下一个出场的动物是什么呢?再下一个呢?……(学生展开想象,得出结论“大象、狮子、大象、狮子……”)

问题3:你猜测的秘诀是什么?能和大家说一说吗?(此时,学生脑洞大开,纷纷描述自己猜测的秘诀)

就这样,课堂导入水到渠成,教师极好地将学生引入数学探究。显然,本课中教师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展开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纷纷想要展示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带着热情进入学习活动,在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下展开对自己想法的交流,课堂呈现出来的既有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有学生火热的数学思维。这样的提问引导带有教师个人教学机智的烙印,问在了学生的兴趣之上,展现了学生带有研究意味的、有着丰富想法的学习力,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二、按“情”而问——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在这里进行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与此同时,该观点还强调了提出的问题过低,易因为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而兴趣不足;提出的问题过高,又易由于大脑皮层的模糊不清而兴趣不明;只有提出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之上,才能刚好引起兴奋点[1]。基于此,教师需要深钻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水平去挑选问题的难度与类型,让具有启发性和新奇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最终变“最近发展区”为“现实发展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案例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问题1:回忆之前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你们觉得以上两个分数的加减应如何定义?(课件呈现等)

问题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是否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问题3:如何才能让它们直接相加呢?

问题4:请想出一个办法让它们的分数单位变得相同。

以上案例中,课堂提问增添了梯度性,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拾级而上,使得教学效果更具有实效性。课堂教学的过程自然由传统教学中依靠教师一个人变成了师与生互动交流,所有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创造性地开始思考、探索和表达。当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究者时,问题本身也就变得具有价值了,他们在“跳着摘桃”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先通分的算理,还顺利生成了算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数学核心素养自然落地。

三、顺“需”而问——关注学生的“思维困境”

数学教学中,数学教材和学生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两个对象,通过细细剖析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位于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比重、关联性及知识本身的特征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还可以深入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学情的深处,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目标、学情的准确把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才能让提问更加有效,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3 长方体的认识

首先,教师根据本课的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设计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对长方体事物进行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其特征。在汇报归纳之后,学生呈现了一些偏颇认知,为了更好地修正学生的认识,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了以下问题。

问题1:两个面积都是200 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可以做一个长方体的相对面吗?

问题2:在数棱的时候如何数才能不遗漏呢?

问题3:至少要保留多少条棱才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原貌呢?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自主学习成为展示想法的平台,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困境,让教师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为之后的有意提问助力。回答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获得新知识、成长的过程,他们在深度参与中认识由朦胧变得清晰,由浅显变得深刻,实现了对长方体相关知识的再建构。

四、迎“疑”而问——关注学生的“质疑问难”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让学生在动态变化的数学课堂上互动交流、思维碰撞,就需要教师在设问时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质疑问难和释疑解惑,显然这是一种高要求的学习训练,需要教师精巧设问和引导[2]。由此,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提问策略,不仅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思维层次水平,还需要洞察学生心理,关注到学生的质疑,捕捉课堂中的可生成性资源,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案例4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师:今天的新课内容,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生2:什么叫乘法交换律?

生3:加法与乘法都有交换律,而减法与除法却没有,为什么呢?

以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毫无新颖之处,但却有着深远的意义,是课堂动态生成的源泉。显然,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促使学生生疑,提出了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深入本节课的精髓,让学生萌发了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这些问题都是源自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源于他们创造性学习过程,进而自然而然地通过进一步的动手操作和数学探究解疑,获得新的知识与能力,从中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满足感,最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3]。

总之,科学合理的提问,让课堂提问循“趣”而问、按“情”而问、顺“需”而问、迎“疑”而问,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种种滋味,享受智力活动的趣味。妙问善导,不仅可以服务于知识技能的传输,还可以为学生高效学习和能力发展服务。期待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能不断反思得与失,努力让课堂提问成为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交换律长方体分数
制作长方体盒子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数数”求源,叩问本质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