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莉
(中铁阜阳医院 护理部,安徽 阜阳 236000)
拇指缺失通常会丧失至少1/2的手部功能,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目前临床主要以第2趾游离移植再造术进行治疗,术后仍然需要配合康复治疗[1]。以往针对拇指再造术后患者,仅仅是以复诊或是康复科综合治疗促进患者恢复,并未针对拇指再造术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康复性治疗。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主张融合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将院内护理延伸至院外,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以延续性护理的临床效果为重点,进行综合分析,报道如下。
对我院2017年3月-2021年6月拇指再造术患者15例,于术后康复期内接受延续性护理,以手功能恢复效果、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评价指标,对延续性护理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本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0~59岁,平均(32.93±15.31)岁。所有患者均由家人(父母、子女)照顾,会使用智能手机,医护工作配合度良好。
1.2.1 术后健康教育
术后,首先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拇指再造术健康教育,讲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戒烟禁酒,规律作息,保持卧床至少10 d,将患肢抬高,不可卧向患侧,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因过度焦虑、紧张而导致末梢小血管的收缩与痉挛。
1.2.2 手指关节活动度训练
指导患者对各受力关节进行活动度训练,包括被动、主动训练,叮嘱患者注意不宜超过痛点,每个关节5组,每组30个,每日3次。
1.2.3 作业训练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兴趣爱好,指导患者进行作业训练。在训练初期,可指导患者展开解扣子、捡豆子训练,对指对捏、握矿泉水瓶等,后期可指导患者进行十字绣、贴钻画等训练,每日1~2次,每次30~60 min。
1.2.4 出院随访
采用电话随访、上门随访、微信干预、门诊复诊等方式,为患者进行再造拇指功能的评估,并指导其训练,制定康复计划。
1.3.1 手部运动功能
术后根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标准[3]:优:手指活动范围正常;良:患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健侧的75%;可:患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健侧的50%,但<75%;差:患侧手指总主动活动度<健侧的50%。
1.3.2 手部感觉功能
参考英国医学会手部感觉功能分级标准[4]:S1(手部神经辖区内无任何感觉)、S2(手部神经深痛觉恢复)、S3(手部触觉、浅感觉少量恢复)、S4(手部感觉、浅感觉完全恢复)、S5(手部触觉、浅感觉完全恢复,无过敏,存在两点辨别觉)。
1.3.3 护理满意度
满意度评价在患者护理干预结束时以问卷调查填写的方式线上或线下进行[5]。评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沟通充分性、护理人员的沟通态度、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度等,评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越高。
术后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总优良率为95.00%(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患者手部感觉功能恢复效果:S1 1例,S2 1例,S3 2例,S4 3例,S5 8例;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满意度评分(92.88±4.56)分。
目前,拇指再造术虽然能够有效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手部功能,但由于术后患者仍存在一定阶段的康复期,此阶段患者特点为愈合障碍、疼痛、肌肉/肌腱粘连、水肿、关节僵硬等。因此该阶段的延续护理干预也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6]。
本次研究中,以延续性护理干预为核心,为拇指再造术后康复期患者提供护理服务,通过健康教育、出院随访、关节活动度训练、作业训练等一系列康复护理措施,针对患者再造拇指功能,有效消除局部疼痛、僵硬感,缓解临床症状,同时长期坚持训练,有效促进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7]。
综上所述,在拇指再造术后康复期中,融入延续性护理干预,对于恢复患者的手部功能、提升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