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赤壁市教学研究室 王红华
笔者曾受邀参加咸宁市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会上研讨了一节“一题一课”型的复习课.大部分教师在讨论中提出,中考前的数学复习课难上,认为复习课是“三无”产品,即“无教材、无教参、无教案”,因此许多教师往往依赖各类教辅资料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重,阻碍数学素养的提升.而“一题一课”的课型就是让学生走出题海,减负增效.这种课型以一个问题为背景材料,深度挖掘问题的条件、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从知识体系的高度去变式拓展,探究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并提炼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问题的本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4节的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的问题1为素材,讨论用数学思想引导基于“一题一课”型复习课的生成过程并作简要评析.
问题如图1,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
图1
此问题也叫将军饮马问题,是每年各地中考的热点之一.解决本问题可以作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如图2,连接A′B,交直线l于点C,即AC+BC最小.本问题通过轴对称变换,将直线同侧两点中的一个点变换到另一侧,而不改变路径的总长度,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本问题.这其中蕴含化归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轴对称变换起到了桥梁作用.
图2
此问题为解决最短径问题提供了思考方法,下面继续对本问题进行思考.此问题中对象的特征是:有三个点,其中一个点在直线上,另两个点实际上是两定点且在直线的同侧.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去思考,能否由定点想到动点,而动点往往在某个几何图形上,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点A,B在某个几何图形上,由静到动多角度变式拓展,联系前后所学数学知识,将此问题逐步推进,提出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上述已经联想到点A,B在某个几何图形上,可以用分类的思想,将初中几何图形简单分为直线型、圆、一般曲线型(抛物线、双曲线).最简单的一种,如问题1:如图3,直线l1与直线l2相交于点O,点B为一定点,若点A在直线l1上且与点B在直线l2的同侧,点C为直线l2上一点,当点A与点C分别在何处时,AC+BC的值最小?
图3
解法指引:问题1与将军饮马问题不同之处在于点A不是定点,但A和B都在直线l2的同侧,这与将军饮马问题中的对象有相似性,可以将此问题归类为将军饮马问题,进而类比将军饮马问题的解决方法去求解.学生容易想到用以下思路一解决.
思路一:如图4,作点B关于直线l2的对称点B′,此时BC=B′C,求AC+BC的最小值,问题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过点B′作直线l1的垂线,垂足为点A,连接AB′交直线l2于点C,即点A,C为所求点.
图4
用整体的思想继续思考,若将直线l1看作是“定”的整体,能否通过类比将军饮马问题加以解决?于是指导学生用以下思路二加以解决.
思路二:如图5,作直线l1关于直线l2的对称直线l3,此时过B作BD垂直于直线l3,垂足为D,交直线l2于点C,作D关于直线l2的对称点A,即BD为AC+BC的最小值,点A,C为所求点.
图5
两种思路的证明也可让学生类比将军饮马问题的证明,但此问题利用“垂线段最短”来说理,证明过程略.思路二中利用整体思想,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联系等边三角形、菱形、正方形性质可编写习题.根据学情,也可让学生自主编题.以下就是结合等边三角形性质编写的例题.
例1(2020·营口中考题改编)如图6,△ABC为等边三角形,边长为6,AD⊥BC,垂足为D,E和F分别是线段AD和AB上的动点,连接BE,EF,则BE+EF的最小值为.
图6
分析:此题中,点B和点F在AD的同侧,点F和点E分别为AB和AD上的动点,问题可转化为将军饮马直线型拓展模型解决.本题中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点B关于AD的对称点为点C,求BE+EF的最小值,问题可转化为求点C到AB的距离,如图7.解法略.
图7
按分类思想,继续考虑,点A若在圆上呢?
问题2如图8,点B为一定点,圆O与点B在直线l的同侧,若点A为圆O上一动点,C点为直线l上一动点,则点A,C在何处时,AC+BC的值最小?
图8
解法指引:点A在定圆O上且与点B均在直线l的同侧,类比以上直线型拓展模型,也有两种思路.
思路一:如图9,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问题转化为圆外一点到圆上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连接点B′和圆心O,交圆O于点A,交直线l于点C,点A,C即为所求点.
图9
思路二:直线型拓展模型将点A所在的直线看作“定”的整体,在这个问题中,同样用到整体思想,我们也可把点A所在的圆O看作“定”的整体.类比思路一的方法,如图10,作定圆O关于直线l的对称圆O′,连接BO′,交圆O′于点A′,交直线l于点C,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点A,C即为所求点.此问题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证明,理由从略.
图10
进一步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去思考:若点A,B在两个不同圆上呢?学生作图进一步探究.
问题3如图11,若点A为圆O1上一动点,点B为圆O2上一动点,圆O1与圆O2在直线l的同侧,C为直线l上一动点,则点A,B,C分别在何处时,AC+BC的值最小?
图11
图12
例2(2013·重庆高考)已知圆C1:(x-2)2+(y-3)2=1,圆C2:(x-3)2+(y-4)2=9,M,N分别是圆C1,C2上的动点,P为x轴上的动点,则|PM|+|PN|的最小值为( ).
图13
用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思考,若点A与点B分别在直线和抛物线上呢?引导学生探究,数形结合思想,最后拓展成如下问题.
问题4如图14,若A为直线l:y=x+1上一点且在x轴上方,B为抛物线y=x2-4x+5上一动点,C为x轴上一动点,求AC+BC的最小值.
图14
本节“一题一课”型复习课在素材的选择上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具有生长力的问题,以一个问题为点,联系前后知识,梳理相关知识点,以思想方法为线索,在逐步变式拓展推进中,将知识点与思想方法融合,形成了知识结构体系.
在变式拓展过程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从特殊到一般,以分类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为引导,联系直线、圆及抛物线进行变式拓展,层层深入,自然生成一节“一题一课”型复习课,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动中取静,透过表象找到本质.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下,变式拓展问题,分析对比变式拓展前后的问题对象的共同特征,思考能否将问题转化为拓展前的问题加以解决,让学生从思维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如,本文中让学生分析变式拓展前后问题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某两个对象都在直线的同侧,都是求最值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思考、拓展、对比分析、探索、提炼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阐述了用数学思想引导生成一节“一题一课”型复习课的过程及简要评析,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情,创造性地变式拓展提问,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数学思维、数学技巧和数学方法得到有效演绎,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提升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