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王建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物为中心,一般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作为报道依据,记录事件主人公的言行,以达到反映其思想的目的。其实在任何报道中,都有人物的存在,只是有的占比大,有的占比小,但都是灵魂所在,所以讲述好人物故事,往往是一条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典型人物,又是当今社会中一群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优秀人物,是时代的主流,有时代楷模,有中国好人,也有道德模范,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采访他们的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他们通过镜头传达出的一言一行,在新闻传播中对于受众的榜样力量非常大。现在是融媒体大环境,要学会从更多方面、运用更多方法,来讲述好典型人物故事。
节目要做得打动受众,就必然要先打动自己,这就需要记者倾注自身的情感进去,慢慢发酵,让采访对象愿意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这样才能够得到直击人心的话语,拍摄到情感真挚的现场。
在采访之前,记者要先和采访对象建立联系,提前电话沟通,或者通过微信聊聊天,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到了现场后,也不要立马开始采访,本来就是陌生人,采访对象会拘谨,如果性格再内向一些,就更难采访了。在一次采访贫困女大学生的时候,记者第一天采访很头疼,一直断断续续,女孩说得最多的就是“嗯”,并不愿意过多吐露内心,效果很不好。记者干脆放下话筒,跟她一起忙活家务,边做边谈心,像朋友一样。晚上,女孩要去夜市烧烤摊打工,记者也陪着她一起,打开摄像机,记录着她的工作,却不打扰她,直到凌晨三四点,女孩忙完了工作,她说:你们还没走啊?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这一次采访很顺利,女孩打开了心扉,说起了苦难的家庭,说起自己心里的自卑,说到了不忍心父母辛苦,等等,最后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坚强乐观、努力奋进的形象,非常丰满。
如果采访对象真的很木讷、很不善言辞怎么办?那就把他放在熟悉的环境里,用镜头持续记录他的一言一行。比如在采访另一位贫困女大学生的时候,她的父亲是位聋哑人,她把一块糖果喂到了父亲嘴里,问他甜吗,父亲一个劲地点头,笑得眼睛都眯到了一起。吃饭的时候,女孩把新炒的菜夹到父母的碗里,自己却吃着咸菜,当镜头推上去的时候,记者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已经生了虫子。记者提醒她别吃了,她却平静地说:没事,习惯了。这种超乎寻常人想法的事情,触动人心。捕捉到好的细节,就是人物报道成功的一半。
记者在采访前,即便预设的再好,想好了再多的问题、假设了再多的场景,但是到现场之后都有可能被推翻,所以就要随机应变。不拘泥于之前的采访提纲和预设场景,有时反而会做出一条别致的节目,让人眼前一亮。
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的退休医生张舜华,是全国道德模范,也是新安中医“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记者去采访她的时候,她身体不好,再加上口音很重,记者无法听懂她的话,于是就让她的孙女在旁边翻译,说一句翻译一句。但是这样还是无法完成一期节目,于是记者又采访她的儿孙、同乡。她的五个孩子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可是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还有的在国外,如何能全部采访到呢?记者联系上她在外的子女,将需要采访的问题发给他们,让他们用手机自拍,面对镜头讲述自己对母亲的感情,虽然没有面对面,但效果还是非常的真挚感人,五个事业有成的子女画面组合在一起,给受众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暖和欣慰。用旁观者的描述,将张舜华老人的人生轨迹重新描画出来,还原一个意志坚定、心怀善意的女儿、妻子、母亲形象。
安徽亳州市80多岁的张西军老人,是一位中国好人,他从年轻时就开始做好事,修桥补路,护送小学生过马路,事无巨细,不怕脏不怕累,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风雨无阻。在采访时,张西军老人说,他在做好事的同时,还坚持锻炼身体,每条腿上都绑着16斤的沙袋,拿大顶。老人非常热情积极,一直说自己可以在镜头面前演示,但是这个做法是存在一定风险性的,于是,记者劝说了老人,不必展示,可以将以前拍摄的练功视频放在节目里,老人才作罢。做节目的初衷,是为了宣传老人多年如一日地做好事,练功只是锦上添花,不是必需的,所以不能因为一条报道,让老人去做有危险因素的事。
不论在何种报道中,记者都要有一个底线,做一个好报道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让人以身犯险,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一种做人的品德。
很多英雄人物在牺牲后,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记者们都想得到第一手资料,采访到英雄最亲近的人,获取最感人的故事,但是在英雄家人的眼中,失去至亲之人,对他们来说痛彻心扉,要避免因为采访,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安徽庐江的消防员陈陆,在抗洪抢险中,乘坐的救援艇倾覆,他落入水中,不幸遇难。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他的事迹是需要广为传颂,让更多人知道,但是在出事后,不要打扰他的家人,可以采访他的同事、领导,还有救助过的村民,通过这些外围的讲述,再加上走访陈陆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记者有机会来到陈陆的家里,虽然他的家人心情已经有所平复,但还是不要触动他们的伤痛。只需要单纯的记录,将所见所闻拍摄下来,不主动询问,因为任何的询问,都是往家人的伤口上撒盐,要有做人最基本的同理心。受众也不希望看到记者在这种不合时宜的时间刨根问底,那是一种冷漠的表现。
陈建军同样是一位英雄,他是亳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员,他为营救跳楼轻生女子不幸坠落,后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4岁。他飞扑的身影,没有任何的犹豫,直至坠落,都没有松开双手,震撼人心。这个时候他的家人悲痛欲绝,去正面采访肯定不合适,记者发现,不少当地居民来到陈建军的牺牲地,摆起蜡烛,拉起横幅,祭奠英雄。记者拍摄了这样的现场,采访了祭奠英雄的居民,通过他们的话语,体现出大家对于英雄的不舍和敬重。第二天,送别英雄的时候,拍摄居民夹道泪别,让受众从中切身体会到英雄的伟大。
文如其人,记者的报道往往能够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观,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做出的节目也会有相应的特质。观众在节目中,除了了解新闻的内容,也是在审视记者做人如何。在采访逝去的英雄人物时,记者要尊敬、克制、激励、真实。
很多典型人物,本身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并没有什么英雄式的光辉事迹,但是他之所以成为典型,必然有着过人之处,如果浮光掠影,必然浮之皮毛,即便勉强成片,也会让人味同嚼蜡,平淡如水。
记者在采访抗击台风中牺牲的乡镇干部李夏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刚开始采访他的同事,同事想了半天,都没有说出李夏的一些具体事迹,因为他觉得李夏就是跟大家一样的日常工作,没有什么特殊的闪光点,在同事的描述中,他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似乎也没有什么先进典型事迹。但是同事之间可能并没有太多的交流,毕竟各自有各自的工作,不会特别关注。
于是记者开始走访他接触过的一些村民,了解到他是一个非常随和平易近人的年轻干部,对村民嘘寒问暖,能力范围的事情尽力去帮助,在牺牲之前,台风来袭,他不是躲在安全的地方,而是在不断巡查山体,走访村民,直到遇到泥石流,失去宝贵的生命。村民说着就哭了起来。节目播出后,感动了很多观众。由此可见,要把身子伏在泥土中,才能嗅见花朵的芬芳。他做的事看似平凡普通,,却体现了一个基层领导干部的责任感。
汪美红,是齐云山上唯一一位女挑夫,她的丈夫去世了,留下三个孩子,家人劝说她改嫁人,可是她放心不下三个孩子,打定主意再苦再难,也要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可是上学、生活花费很大,光靠种地无法维持,于是她像男人一样,拿起扁担,挑起上百斤重的担子,沿着陡峭的石阶,一步一步往上爬。当记者去采访她的时候,她说爬山太远太累,问记者要不要跟一小段路,就回去,但是记者拒绝她的好意,一路扛着摄像机跟拍。于是,拍到了她艰难抬起的脚步,拍到了她掉落在石阶上的汗水,拍到了游客试着挑担子,失败后对她赞不绝口。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平实的记录,体现出了她的不易和不屈,这些现场,比任何的话语都来得更动人。后来这条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而汪美红的两个孩子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都有好心人资助,管委会还在半山腰给她开了一个小店,她不用再奔波劳碌了,这就是好的人物报道价值的体现。
既然是典型人物,就是要抓取他们身上最闪光点,让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现在观众见多识广,寻常的报道已经打动不了他们,如何获取打动人心的细节,就需要记者做个有心人,不骄不躁、细致入微、潜心研究。
最近几年,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一直是重中之重,扎根农村、服务村民的驻村干部,自然也是人物报道的重点。安徽阜南县龙王乡党委副书记刘晓妮,被称为扎根乡村的“小妮书记”。她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获得“最美公务员”的称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她和大家印象中的公务员刻板印象有很大不同,活泼开朗,能够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村民们也把她当成自家的闺女一样看待。
记者跟拍她的日常工作,放在人民群众中,才能看出她的真实样子,也才能体现出她在村民眼中的真实价值。千篇一律高大全的形象,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年轻人了,他们不拘小节更为洒脱,富有个性又具开拓精神。
还有网红县长唐翔,安徽安庆市太湖县挂职副县长唐翔,网上对她的评价有褒有贬,褒的人说她思维开阔,为家乡宣传做出了卓越贡献,贬的人说她不务正业,是想出名。对她自己而言,不喜欢网红这个称呼,但是她的身份在网友看来,又确实是一个网红,只不过这个网红有一个县长的身份。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着重点放在她游走褒贬之间的心理变化。她认为,虽然直播带货不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能够使用好新媒体,并且有效应对网络舆论,是领导干部应该掌握的必备技能,领导干部应该积极主动地占据新媒体阵地,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在网络上和群众交流。
可以说唐翔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非常符合当下潮流的,在领导干部中也是思想比较开放和行动比较迅速的,想到就去做,雷厉风行,不在乎风言风语,所以节目展现出她的这些特质,必然是一篇吸引受众的报道。
很多人物报道不是简单的做完一条就结束了,而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是电视连续剧一样,让受众看到人物成长的轨迹,看到报道后的社会反响。
安徽舒城县的张志菊是一个平凡的农家女孩,她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养父把她放在担子里挑着,四处乞讨养活了她。张志菊长大以后做了一名厨师,在外打工,收入不错,但是养父生病后,她毅然回到老家,悉心照料养父,直到养父去世。本来这是一个亲情故事,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张志菊在养父去世之后,她并没有回到城里,为了给养父治病,家里欠了很多债,她就在家创业,养羊养猪,售卖农特产品,越做越强,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成了乡镇脱贫带头人,成立了合作社,生意越做越大。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一直关注着她,在一些特殊的节点,进行追踪报道,让受众看到了一个农村女孩,是如何蜕变成长为一个乡村振兴女强人的。受众也从中汲取到了力量和营养,反思自己是否也可以在逆境中如此强大,走出自己的一条阳光大道。
典型人物往往是在某个时间段做出了卓越的事迹,或者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只要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场景中,就会让采访更加地生动,让现场更加地真实,人物就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安徽蚌埠的杨苗苗曾被评为“最美公交司机”,她的事迹发生地都在公交车上,所以拍摄和采访的地点,也必然选择在公交车上。她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但是润物细无声,非常温暖人。汽车每到一站,她都会热情地提醒乘客,上车要抓好扶手,老人和小孩注意安全,为了方便外地乘客,她通过手持式话筒,介绍公交车经过站点附近的商店、市场、景点以及换乘车辆等情况。她利用休息时间,翻地图、查资料,走街串巷,考察了解蚌埠的商业旅游景点和名优产品,熟悉沿线主要企事业单位、新建居民小区的地理位置,长此以往,被称为乘客喜爱的“一口清”。
另外,为了保证安全行车、节能降耗,杨苗苗还虚心向其他驾驶员学习驾驶技巧、修车技术和节能诀窍,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和遇到的难题,记录别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把自己培养成公交车上的技术能手。
记者跟随杨苗苗跑了几天的公交车,记录下了她的这些平凡而又有意义的做法,向受众传达了她“线路有终点,服务无止境“的服务理念,她虽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但是愿意把自己毕生精力都奉献给公交事业。
人物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表达更流畅,行动更自如,心理也没有压力,让采访过程更加顺利,采访其他相关人员也更加自然贴切,节目一气呵成,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先进人物的事迹打动。
现在是短视频时代,一个短短数秒的片段,都可以引爆舆论,网上的传播速度非常惊人,如果可以好好使用,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者在采访之后、节目制作之前,可以把所有的素材过滤一遍,选择其中的一个感人瞬间,放在网络上,不需要太长,十几秒钟即可。
比如记者采访在抗台风中遇难的基层干部李夏事迹时,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到墓地祭奠,孩子突然在他的墓碑前说问“爸爸在哪儿”,还说“爸爸在打怪兽,在保护我”,让人泪目。这段话被传到了网上,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却在网络平台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关注,大家既为懂事的孩子痛心,也为逝者痛惜,铭记他的事迹,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还有消防烈士陈陆的妻子,她之前因为悲痛,一直没有出现在公共场合,后来她在丈夫的追悼会上出现,消瘦的她流着泪敬着礼,对着丈夫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很好很好地把孩子带大”,引发无数网友泪目。
碎片化的传播,将最震撼人心的场景展现出来,不需要任何的铺垫,直击人心,穿透力强。
典型人物报道种类繁多,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内容进行解读,主要还是需要记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找到一套符合自己的采访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让自己在典型人物的熏陶下,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