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类型,在树立人生楷模、传播主流价值、引导社会风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典型人物报道开始面临新的课题,亟待创新。中国新闻奖获奖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报道主题、报道对象、报道结构、报道价值取向、报道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非常值得总结,也很具借鉴价值。笔者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典型人物报道获奖作品为例,梳理了这些作品的特点和经验,希望对媒体今后的典型人物报道提供参考。
典型人物报道经常以新闻事件为背景,从各个方面进行人物事迹的讲解。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突出展现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风格,独具时代特色及现实意义。
1.报道主题鲜明。主题作为表达事物中心思想、体现作品核心内容的关键,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则新闻需要涵盖新闻的所有要素,必须交代清楚写的是谁、为什么写、有怎样的意义,而精准把握主题、主线就是写好典型人物报道的第一步。典型人物报道的主题涵盖了报道的对象和范围,主题的设定对报道的走向以及典型人物的塑造影响深远。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中典型人物报道主题鲜明,充分体现了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其中,一等奖《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二等奖《你是一座山——记深藏功名的共产党员、战斗英雄张富清》和《95岁战斗英雄张富清 深藏功名60余载》就是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为了凸显老一辈党员深藏功与名、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主题作品均以老党员张富清的事迹为主线层层铺开,呈现了一位功勋卓著、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全面展现了老一辈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2.报道对象多元。近些年来,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报道对象选择上越来越丰富多元,特别是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典型人物报道更是体现了对“基层”的重视和关注,从以往“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塑造发展到对底层人物的关怀。这些作品中,除了对党员张富清等功绩卓著、英雄本色人物的刻画外,还将典型人物的范围扩大到各个社会群体和普通民众。例如,二等奖《同穿“一双鞋”的好兄弟》就讲述了不同民族的两位兄弟偶然相识,十年间互助互爱的故事,这两位都是社会当中的普通民众,却象征着两个民族。作者以两个平凡人物的生活点滴,在小故事里呈现出新疆“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时代精神,以小切口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大主题。二等奖《心守这方土——农民刘子青的舞蹈梦》同样是将普通人刘子青作为报道的典型,他从地地道道的农民变身成为一名舞蹈系学生,从只为填饱肚子到勇敢追逐梦想,成为社会生活中无数追梦人的楷模。这样的典型人物报道,紧扣时代脉搏,唱响了时代主旋律,激发了全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3.报道结构清晰。除主题之外,主体框架、整体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典型人物报道既然要突出“典型”,必然会有某个人或是某群人成为整个报道的聚焦点,通篇也往往围绕“典型”展开。但通常来讲,典型人物的经历与外界环境以及其他人物息息相关,加之人的主观情感会严重影响大众对典型人物的客观判断,单纯只对典型人物本人进行采写可能会导致文章过于片面,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呈现典型人物的立体形象。所以,将典型人物置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以次要人物辅助新闻采写和典型人物刻画,能够更加突出典型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主次明了、结构清晰的新闻作品更能够撼动人心、引发共鸣。例如,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时代楷模”黄文秀】风雨兼程新长征 初心无悔永芳华》整体叙事完整、行文流畅、结构条理、主题鲜明、立意高远。作品以“时代楷模”授予仪式的现场切入,开展对典型人物的追忆,采用倒叙的手法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不幸殉职作为开头,展开对这位楷模驻村工作、成长背景的叙述。整体脉络清晰,真实全面地展现了一个懂得感恩、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青年“第一书记”形象,同时也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生动案例。
4.报道语言生动。语言在任何文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陈述事实、描写环境、塑造典型的工具,语言在典型人物报道中的作用尤为关键。中国新闻奖的评奖规则中将“语言文字生动、有感染力”作为衡量作品是否达标的准则之一,可见典型人物报道中语言的地位。近年来,为了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中大众化语言逐渐增多,语言体系趋于平民化,叙述更加接地气,塑造出的典型人物更加丰满,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力与传播价值俱增。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二百八十一个签名挽留第一书记》中频繁地引用了人物的对话,这些直接引语显得十分亲民,如“马永涛是个给群众办实事的好党员,我们舍不得他走啊!这几年,村里的路修了、路灯亮了、广场建了、大棚立起来了。藜麦产业刚刚起步,他要是走了,可咋办啊?”、“马入山乡问贫苦,智永扶贫奔小康,涛涛风雨带头人,陕建帮扶好党员”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语言,描述了瓦窑堡街道张家庄村脱贫攻坚的大变化,同时也塑造了兢兢业业的好党员、好书记马永涛的典型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受众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让新闻犹如故事,令人物更加形象。
在梳理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好的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典型人物报道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紧扣时代主题,遵循传播规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旋律,这不仅意味着新闻作品要做到与时俱进,也要凸显出新闻本身的时效性。单纯以“紧扣时代主题”的新闻就是好新闻来评判新闻作品的优劣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典型人物报道均契合了时代主题。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作品更是契合了“民族团结”、“脱贫攻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时代主题。因此,典型人物报道更加需要与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大众的时代脉搏紧密结合在一起,紧扣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同时,典型人物报道作为新闻作品的形式之一,同样需要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首要就应该注意新闻的价值取向,價值取向指的是典型人物基于自身价值观,在处理应对各项关系、矛盾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立场、态度,价值取向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决定新闻主体的价值选择。典型人物报道要以树立正面典型为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够凸显典型人物的价值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
2.扩大典型范围,人物以小见大。以往典型人物报道中选取的人物典型有些千篇一律,几乎都是一些普通人很少接触到的人物,一些高大伟岸、近乎“神化”的人物形象通过典型人物报道被民众熟知,但能够真正起到宣传作用的新闻作品还是少之又少。因此,典型人物报道对象的选择同样需要作出改变,首要问题就是扩大典型人物的选择范围。既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选取典型的杰出代表,也可以从普通群众中归纳典型,进而扩大典型人物报道采写的范围与目标,确保典型人物报道中“人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必须看到,每一个个体生活的变化、人物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小人物身上都能够找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痕迹,作为社会的缩影,更多时候平凡生活中小人物的不平凡更能够打动人心。因此,典型人物的选取不仅可以是爱岗敬业的党员、领导干部,还可以是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岗位的普通民众。人物以小见大更能够贴近百姓生活,也独具象征性与说服力,普通人更能从中获得启示,得到鼓励与认可。同时,以对弱势人群、底层百姓生活现实的关怀为出发点所塑造的典型人物,能够彰显大国情怀和时代进步,反映民生变化,获得大众的认同感。
3.注重采写工作,巧用语言工具。典型人物报道的选取越来越凸显“从群众中来”这一准则,因此在典型人物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需要真正做到“到群众中去”。对于典型人物的采访,比起听主人公说了什么,看主人公做了什么更具有现实感和真实性。同时,针对典型人物的采访,记者需要留心观察每一个细节,从细节之处发现人物特色,进而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铺垫。典型人物报道在写作上应当时刻警惕作者主观情感的注入,确保新闻的客观性,时刻谨记新闻是对典型人物的报道,而非对典型人物的评论,学会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同时,要懂得巧用语言工具,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回到新闻报道的起点去塑造典型人物,借助一些直接引语、细节描述以及朴实的话语去丰富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语言成为助力典型人物塑造的有力工具。
4.紧随媒介变革,创新传播形式。媒介环境的变革使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逐渐扩大,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面临阅读量不佳、篇幅过长、内容空洞以及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新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也需要紧随媒介环境做出改变。如今中国新闻奖评奖项中已经增设了短视频专题报道、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融合创新、网络专题、短视频新闻等新媒体项目,这就意味着典型人物报道的创作形式应进一步向新媒体靠拢,打破常规写作模式,精炼文章内容,创作符合当下媒介的典型人物报道。创新传播形式也是典型人物报道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获得关注度与提升阅读量的最佳方式。为此,可以借助新兴的传播媒介如微博、微信公眾号、客户端、梨视频以及快手、抖音等传播平台开展传播,既可以作静态的典型人物电子名片进行传播,也可以创作短视频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分众化传播和精准化推送,利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特性,策划多元、立体的传播方式,进而更好地提高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达到典型人物报道的初衷,完成典型人物报道的使命。
典型人物报道虽然属于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但其新闻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媒介环境骤变的今天仍值得肯定。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面临新的危机,只有借鉴优秀的新闻作品,不断学习与摸索其中的经验与策略,与时俱进,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完成自身塑造典型、引导舆论、弘扬主流价值的使命,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该类报道的权威性和传播力。
作者单位 新乡日报社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