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蜕变

2022-11-25 21:04王安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7期
关键词:双减课堂教育

王安生

(祁县第二中学校 山西晋中 030900)

“双减”政策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内方面,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二是校外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得到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面对“双减”政策,清楚地明白“双减”最终是要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1.要落实“双减”需要转变办学者的教育理念

校长的理念直接决定着学校办学的方向。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使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合乎其心理发展水平。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多,关注学生的成长比较少。这种理念和模式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推动每一位学生全面、协调、个性、终身、优质、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办学者,只有摒弃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眼中只有成绩的教育,静下心来挖掘孩子潜在的品质,保护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地落实“双减”政策,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课堂中、茫茫无际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的差异,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2.要真正落实“双减”还需要着眼教育评价改革

我们都知道评价就是指挥棒,尽管国家明确强调不以中高考成绩衡量学校好坏,也不准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考试成绩,但从目前的实际来看,这一理念尚未得到全面落实,很多教师还是会把成绩作为追求的硬性指标。课改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其实质是教育者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认识、接受和转变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下,“双减”的推进就有了困难。所以,落实“双减”政策的根在教育评价改革上,呼吁我们能有一套更科学、更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衡量我们的教育,来推进我们的“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地。

3.落实“双减”还要引导家长不断转变观念

教育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便是老百姓,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也便成为所有办学者一致追求的目标。但受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以成绩衡量孩子学习的好坏,还是崇尚多练习、多巩固才能出成绩,甚至有家长主动要求教师多布置作业。所以,家长观念的转变也是影响“双减”工作推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通过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逐步转变家长观念。

“双减”政策无疑是提高教育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护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但要让政策真正落地,发挥好作用,需要我们多方面一起发力。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牢记“国之大者”,真正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办教育。

二、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1.“双减”背景下教育的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

我们教育的初心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双减”不仅要减轻课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更需要减轻的是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在所有功利中,过于“神话”分数的高低是最为可怕的,它是所有功利心的公共节点,是扰乱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旦染上这种思想,老师、家长会陷入“流动的恐惧”之中,会患上职业、学业焦虑症,老师唯恐自己的成绩不行,家长唯恐孩子落后别人,身不由己又欲罢不能地陷入恶性循环的漩涡当中。现实的生活和竞争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分数的教育一定是基础不牢的教育;而一个只有分数的教育,一定是没有灵魂,没有可持续发展力、竞争力,没有前途的教育[2]。

2.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初中教育更是处于衔接小学与高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

“双减”的推进,需要的是一系列的组合拳,而不是单打独斗,需要从课程、课堂、作业、课后服务、家校合作等各方面着手。课程要规范,保底作业要限制时间,要分层作业,要优化作业的内容和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只有教师扎根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从课堂改革开始,才能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双减”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只有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达成“量”减而“质”不减。只有解决“五育”中只重“智育”而忽视其他“四育”的畸形发展格局,我们的学生才会持续发展,我们的教育才会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厘清几种关系。

(1)“减”与“加”的关系。减轻过多过重的学业压力和各种强化训练压力,让学生空出更多的精力来发展其他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增加学生依据兴趣爱好来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减压”绝不是否认努力与刻苦,而是平衡发展。唯有这样一“减”一“增”,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学生全面又个性的发展,是这个时代的要求。教育不等于教学,不能再一味地为追求教学成绩,而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人,我们的课程表里不能只有考试科目,学生学习的所有内容也不能是只为了考试。合理的课程设计,严格落实的课程开设制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同时,课程的合理设计必定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吃透教材、突破重点固然重要,但是联系生活、培养能力才是关键。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都把自己“教会学生知识”的想法彻底减掉,而增加“培养学生能力”的终身观念。

(2)“降”与“升”的关系

减少作业量和训练量,增多思考、质疑、讨论和探索的机会与活动,增多社会实践活动,增多身心健康活动。作业量要降下来,反复练习的次数要减少,而学习质量却要不降反升。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的教育质量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只有实现课堂精讲精练、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科学设计作业,从学科特点入手,转换思维,大胆创新;只有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教学质量才能实现不降反升。

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把分层作业和辅导做到位,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实现教育真正的意义。在初中这个特殊的阶段,教师只有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分层设计作业,才会让学生有学习的信心,而及时跟进的针对性辅导能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真正的乐学。这才是学生增强自我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手段。

(3)“死”与“活”的关系

当下教学的问题是:死记硬背多,理解少;记问知识多,疑问知识少;书面作业多,实践作业少。“双减”之后的课堂教学方法多样,途径丰富,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只有加强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和重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把自己一味地传授知识,变为传授方法、培养能力。我们的教育不再是给学生多少水,而是要把这些水都变成活水,让它流动,让它绵绵不绝,引出更多的水。

总体来看,我们只有不断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对异化的教育因素、教育需求、教育行为适当予以矫正,引导家长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教育,让教师把搞教学转变为做教育,让学校回归本位,才能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社会人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从我们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影响我们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三点。

1.大班额的教学

从目前教育实际来看,绝大多数班级的班容量在45到50之间,我们可以想想,一节课45分钟,教师平均用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不足1分钟。我们先不谈教育,光从传授知识方面来看,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况。

2.满堂灌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项良心工作。确实,绝大多数老师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不折不扣地全部教给学生,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可能就是对当下课堂现状最形象的描述。

3.假学习的现象

有的课堂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学生参与度也很高。但我们再仔细分析这样的课堂就会发现,这种课堂从师生互动的形式来看,往往是学生集体回答比较多,个别回答比较少;从师生互动的内容来看往往是“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无效问题多,而深入思考的问题少。这样就会导致个别学生不动脑筋,人云亦云,虽然一节课思路紧跟老师,但盘点收获却寥寥无几。

明确了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要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首先,是大班额的问题。化大为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小组学习法。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定学习小组长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这样教师就可以把重点精力放在小组长身上,也就等于实现了小班额。而小组长在接受了知识后再以小老师的身份关注组内每一个学生,这样一来原来的一个大班就变成了现在若干小班,成功实现了化大为小,便于关注到每一个成员。而且从小组长自身来说,给小组成员讲解的同时,也是自己对知识巩固消化再次输出的过程,便于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组员的角度来看,有机会和小老师面对面更能暴露自己的问题,而且“小老师”的讲授是经过学生的思维之后用学生的语言讲述出来,更接地气,更容易接受。而且请教更方便,遇到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老师。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大班额教师关注不到每个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

其次,是满堂灌的思想。我们传统的思想还是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要保证教学目标落实,教师必须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出来。但我们要清楚,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根本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老师讲授,尤其是教师所讲内容跟学生生活比较遥远的时候。所以,要改变学生“昏昏欲睡”的现状应该从两方面努力:第一,改变“满堂灌”的思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课堂走神或瞌睡。第二就是教师讲授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特点、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听,从而保证教师精心准备的内容学生能够认真去听。

再次,就是假学习的现象。针对学生假学习的现象,首先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就是不给学生创造假学习的机会:课堂上多一些一对一的互动交流,而且要注意在交流之前先提出问题再点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思考当中。另外,还要注意问题的质量,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解决的主要问题,把这个主要问题分解为几个环环相扣的阶段问题,在每一个阶段问题下可以再设小问题。总之,每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意图,循序渐进,紧扣目标且要兼顾生活化、趣味性和挑战性。这样以问题为导向,让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自然就会避免人云亦云的假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育智慧之所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始终把学生主体摆在首位,还给学生如下几种学习的权利。

(1)课本研读权。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研读课本,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过的书。

(2)自主学习的时间权。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教师需具有“学为主、学而会、学在先”这三重意识。

(3)学习活动的空间权。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应当做到“四统一”:活动空间上自动与互动、内容空间上“入书”与“出书”、范围空间上“入(课)室”与“出(课)室”、教学的维度上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

(4)提问权。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答必正确”的课、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都不能算是好课。

(5)学习的体验权。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并创造适当的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

总之,双减政策推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们的最高追求!

猜你喜欢
双减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