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2022-11-25 13:29陈政宇晏怡果李学林
脊柱外科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椎间术式退行性

陈政宇,晏怡果,尹 健,李学林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衡阳 421001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高。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1]。腰椎椎间融合术通过重建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改善其异常负荷承载力,结合神经减压和内固定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1-2]。腰椎椎间融合术目前大致可分为后路、前路和经皮轴向入路。后路手术主要包括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等;前路手术主要包括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XLIF/DLIF)和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LaLIF)等;经皮轴向入路指经骶骨前入路经皮腰骶椎轴向融合术(AxiaLIF)。不同入路有各自的优势与问题,本文通过查阅近年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文献,对临床常见的不同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其适应证、禁忌证等,综述如下。

1 后路

1.1 PLIF

PLIF是目前国内临床上最常用的经典术式之一,由Cloward于1952年[3]首次报道应用于脊柱外科领域。该术式经后方入路,通过剥离椎旁肌沿小关节内侧切除部分椎板及黄韧带,避开硬膜囊,切除目标节段椎间盘,直接行椎管和神经根减压,置入融合器后联合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腰椎稳定性。张艳锋等[4]分析了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表明,PLIF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近期疗效显著,术后6个月随访的优良率达96.3%。PLIF作为传统入路被大多数脊柱外科医师熟练掌握,全程直视操作,可探查减压双侧神经根,对前方结构破坏极少,能有效维持脊柱前中柱稳定性、矢状面平衡,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5]。其适应证有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节段失稳、症状性椎管狭窄和假关节形成等。广泛的硬膜外瘢痕、蛛网膜下腔炎症和活动性感染等不适合行PLIF[1]。PLIF的局限性:因显露减压的需要对肌肉软组织剥离范围大,易导致术后创口疼痛,增加感染风险;术中在处理椎间盘和置入融合器时,需持续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有发生神经牵拉损伤可能,神经根损伤是PLIF最为严重的并发症[6]。值得注意的是,如PLIF术后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下肢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时,需警惕腰大肌血肿的可能[7]。

1.2 TLIF

TLIF是在PLIF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另一种经典后路融合术式,由Harms等[8]改良,于1982年首次报道,适用于大多数腰椎退行性疾病,如广泛性或复发性椎间盘突出/脱出、神经根病变等症状性腰椎疾病。TLIF的优点为仅切除一侧上下关节突,充分利用椎间孔间隙完成减压和椎间融合器置入。与PLIF相比,TLIF保留了较多后方韧带支持结构,减少了对神经根、硬膜囊和黄韧带等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对手术节段和邻近结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较小[9]。近年来,随着经皮内固定和通道技术的发展,微创TLIF(MIS-TLIF)应运而生,术中操作者头戴医用放大镜,可进一步减少对肌肉、血管等组织的损伤,最大限度减少出血量,改善预后。Serban等[10]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在1年随访时间内,MIS-TLIF组获得与TLIF组相近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融合,2组术后融合率均达90%,MIS-TLIF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陈斌彬等[11]对83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MIS-TLIF不仅可获得与PLIF相同的临床效果和融合率,同时术后腰痛残留率更低,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有学者[12]指出,虽然TLIF比PLIF的神经损伤率低、手术时间短,但一般多用于单侧减压的病变,如需要双侧神经减压则应优先选用PLIF。

2 前路

2.1 ALIF

1933年,Burns[13]报道采用经腹膜入路胫骨自体植骨治疗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开始了ALIF的临床探索之路。1948年,Lane等[14]进一步改良了ALIF技术,并成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7例。近年来,ALIF在临床得到了较好的应用。Bassani等[15]采用ALIF治疗7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平均随访49.7个月,结果显示,ALIF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可在更早的时间获得临床疗效等优点。Xi等[16]对58例L5/S1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退行性侧凸和腰椎滑脱)的2种不同体位的ALIF术式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仰卧位ALIF可放置更大体积的融合器,椎间高度恢复更满意。Caprariu等[17]采用ALIF治疗2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经5年的定期影像学随访,结果表明,ALIF可较好地重建腰椎矢状位平衡,并为椎间融合提供良好条件。ALIF避免了对脊髓硬膜和神经根损伤,同时维护后方软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且暴露病变椎间盘范围较广,允许置入较大体积的椎间融合材料,直接有效地重建脊柱前柱,利于矫正矢状面畸形和恢复椎间孔高度,即可间接减压椎间孔,还可保有较高融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ALIF作为后路手术有效的替代方法,适用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伴/不伴神经根病变)、腰椎滑脱和后路融合失败的翻修[18]。虽然ALIF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和优势,但也由于术中血管、神经受到一定牵拉与显露,易发生血管、神经丛损伤[19]。Zahradnik等[20]的研究表明,与血管外科团队合作可减少血管损伤及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随着脊柱微创技术普及,各种器械不断改良完善,ALIF已具备侵入性较小的技术。

2.2 XLIF/DLIF

2006年,Ozgur等[21]报道了XLIF/DLIF,其最大特点为经腹膜后和经侧方腰大肌通道进行融合。该入路适用于T12~ L5节段的绝大多数腰椎退行性病变[22],因髂嵴的位置阻碍了侧向进入所需的手术通道,故不太用于L5/S1水平。目前,XLIF/DLIF在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等退行性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23]。Mu等[24]对74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恢复矢状位平衡方面,XLIF组明显优于后路融合组。该术式是矫正脊柱矢状位和冠状位畸形的最佳选择,尤其适用于腰椎退行性侧凸合并侧方滑脱的患者[25]。XLIF/DLIF具有融合率较高的优点,Berjano等[26]利用CT评估77例(78个节段)接受XLIF治疗的患者的椎间融合率,平均随访34.5个月,完全融合及部分融合稳定率达97.3%,且对后方结构破坏少,保持了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Aichmair等[27]的研究表明,XLIF/DLIF还是一种降低邻椎病发生率的有效术式。XLIF/DLIF缺点及局限性:在置入套管通道时要从腰大肌纤维中穿过,即使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辅助监测,也有腰骶神经丛及重要血管损伤的风险[28];无法解除后方黄韧带及关节突增生等造成的压迫;因术中需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费用。近年来,随着新型牵引器的研制、神经可视化和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日益完善,XLIF/DLIF的并发症得到进一步控制[29]。

2.3 OLIF、LaLIF

为了减少对腰丛神经及腰大肌的损伤,同时延续侧前入路良好的安全性,Silvestre等[30]于2012年首次报道了OLIF。OLIF经腹膜后血管鞘和腰大肌前缘间隙进入椎前侧方安置工作通道,避免腰大肌损伤的同时又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可更安全、便捷地清理椎间盘和置入较大面积的椎间融合器,提高融合率[31]。Du等[32]对行椎间融合术的6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1年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表明,OLIF相比后路融合手术具有减压效果好、创伤较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因在解剖结构上左侧腰大肌与腹主动脉之间的间隙更大、安全性更高,故临床上绝大多数采用左侧入路(右侧卧位)。OLIF的适应证与XILF/DLIF大致相同[33]:①无特殊解剖结构变异的不需要后路减压的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如Ⅱ度以下腰椎滑脱、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失稳、退行性腰椎侧凸、椎间盘源性腰痛;②腰椎术后邻椎病、后路融合失效的翻修、创伤后腰椎骨折前柱重建;③腰椎前方脓肿、结核或感染须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等。OLIF禁忌证[34]:①髂嵴过高或肋骨过低、腹部血管及腰大肌结构变异、既往腹部有手术史或严重肥胖;②游离型椎间盘突出、后方严重增生导致的重度中央管狭窄及Ⅲ度腰椎滑脱。OLIF并发症:血管损伤、腹膜或硬膜囊撕裂为OLIF术中常见并发症[35];终板损伤、融合器下沉、术后短暂性屈髋无力及下肢感觉障碍多见,其中大部分与术中操作有关,且感觉神经的恢复通常有自限性[33]。基于上述并发症,现阶段有研究者采用术中导航技术辅助OLIF[36],优化了术中操作,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出现的LaLIF为进一步改良的小切口OLIF[37],入路切口介于常规OLIF与XLIF之间,适应证也与OLIF基本一致。郑召民等[38]采用La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63例,其中单纯LaLIF减压56例,二期行后路内固定术7例,对比手术前后目标节段的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间隙高度及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参数,结果表明,LaLIF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单纯LaLIF也可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最近,该团队通过MRI分析椎间盘、血管与腰大肌之间解剖关系,将患者分为A、B、C型[39],A型患者最适合采用LaLIF治疗,手术操作难度最低;C型患者手术操作难度最高,且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要LaLIF技术操作熟练、精湛的医师完成。此外,Farah等[40]通过对大量的MRI资料进行分析,发现L5/S1节段因髂动脉分叉不建议采用LaLIF治疗。LaLIF顺着腰大肌前缘操作,保留了OLIF不损伤腰大肌的优点,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全程直视下操作,采用常规器械,不需要复杂的特殊通道及神经监护仪等昂贵设备;安全性好,学习曲线相对平缓。

3 AxiaLIF

AxiaLIF由Cragg等[41]于2004年报道。该术式经直肠后壁与骶骨前间隙入路,通过建立专用通道完成对椎间盘的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及轴向置钉,是一种安全的治疗腰骶部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术式。Balsano等[42]采用AxiaLIF技术治疗52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经2年定期随访分析表明,该术式具有良好的影像学和临床疗效,其较短的住院周期和较快的功能恢复是患者选择AxiaLIF的重要因素。其适应证包括腰骶部椎间盘退行性变、腰骶部节段不稳、缓解长节段固定后S1螺钉张力等。因无须进入腹腔,也不用暴露腰椎前后及侧方的附属稳定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手术本身造成的医源性失稳,比其他术式更具生物力学优势;也避免了其他术式因需长时间牵拉神经、血管及肌肉而造成的缺血性损伤或神经牵拉伤。AxiaLIF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术式联合使用,是一种可选择的替代术式。有文献[43]报道,AxiaLIF单独使用局限性较大,基本只适用于L5/S1或L4/L5节段病变,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切除部分椎间盘间接减压,存在减压不彻底、终板处理欠佳的可能;且不能提供良好的前柱支撑,有导致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丢失的风险。也有学者持另外的观点,Li等[44]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认为,中柱融合固定更接近AxiaLIF在生物力学和解剖学意义上的“最佳轴”,与前柱融合相比,中柱融合的骶骨有效固定长度增加,可增强AxiaLIF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发症方面,因手术在非直视下操作,穿刺过程中有骶前动静脉血管、骶神经及直肠损伤等风险。Singhatanadgige等[45]对50具尸体进行解剖测量发现,骶正中动脉在骶前解剖路径上最常位于中线左侧,当从左侧行AxiaLIF时,可能会增加骶正中动脉损伤风险。Michael等[46]回顾性分析采用Axia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149例患者临床资料,平均随访6.01年发现,13.4%(20例)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了邻椎病,4.0%(6例)的患者出现症状性假关节。此外,AxiaLIF学习曲线陡峭,需要术者具备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尚未在临床实践中大规模普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大量临床数据的验证。

4 结语与展望

综上,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术式,不同入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各异,同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也略有差异。理想的腰椎椎间融合术应具有创伤性小、能最大限度维持腰椎正常生理曲度、便于内固定操作、融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佳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术者应严格把握各种入路的适应证,结合患者疾病类型和个体解剖结构特点以及团队合作擅长的术式,制订手术方案以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机器人导航技术、脊柱内窥镜技术的应用使腰椎椎间融合术更精准、微创[47-48],新的内固定方式和微创技术也不断创新与完善,如Bassani等[49]提出的经脐周微创的“钥匙孔”入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同入路的腰椎椎间融合术会取得更高层次的突破,椎间融合术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猜你喜欢
椎间术式退行性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研究
颈椎间孔韧带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腰椎滑脱分型研究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
69例宫颈肌瘤的手术途径及术式研究
浅析椎问与横突问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手法加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