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蒂新实用主义中的无镜哲学 *

2022-11-25 08:23叶珈妤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解释学实用主义认识论

张 晶,叶珈妤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在上世纪80年代,罗蒂针对当下流行的“镜式哲学”进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新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他首先强调知识的意义是在于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表征现实。面对在近代哲学占有一席之地的心灵之镜和语言之镜,罗蒂率先提出了质疑。从理论上来说,要想解决问题,最先踏出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评价,而就评价的角度,知识的意义就在于能否针对问题本身,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但是传统的“镜式哲学”,单纯地把人的内心和语言,当作会像镜子一样折射事物的本质存在。所以罗蒂主张的是要更多地关注现实世界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将真理观推向了一个具有发展性的高度,这便是他的“无镜哲学”。

一、罗蒂对传统镜式哲学的批判

罗蒂对传统的心灵镜式哲学进行批判。在他看来,不管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还是笛卡尔哲学:“我思故我在”;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康德哲学: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这些思想都属于“自然之镜哲学”,即使发展到现代语言学转向后,也只是称之为“语言之镜哲学”,不论如何都没有脱离传统镜式哲学的桎梏。罗蒂认为,这种传统的心灵镜式哲学是人们把心灵比喻成镜子,从而通过各种现象折射出心灵之外之物。把人和客观世界相分离基本上就是传统认识论的基本要素,感官被客观世界进行刺激,从而反映在人的心灵之中,这种心灵对客观世界所形成的认识被称之为真理。

镜式哲学者所追求的真理并不是真正的真理。罗蒂认为,正是这种镜式方法使人停留在观念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世界上,如果观念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则是错误认识,就不是真正的真理。正是镜子的观念提前存在,知识就不能被准确认识,在这种传统哲学统治之下,心灵对客观事物认识通过感官来刺激,认识是被动获得,因此不能被证实。

罗蒂对笛卡尔心灵实体和洛克“白板说”进行批判。他认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是人通过心灵这面镜子,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根本上是错误的,心灵只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笛卡尔的错误认知归结于当时神经学不够发达。对于洛克的“白板说”,罗蒂认为其虽然对知识获得的过程做了详细的阐述,但是也并不是可靠的知识,这一学说并没有确切指明后天经验的知识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在他看来,洛克所提出的知识具有绝对性,当作一种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并未考虑到人的因素,且这种绝对性无法被证实,应该被抛弃。因此洛克“白板说”也是一种自然之镜,所获得的并不是真理性认识。

二、罗蒂无镜哲学的特点

罗蒂新实用主义本质即无镜哲学。他全面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镜喻哲学,认为它是西方传统哲学表象主义中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中恰好折射出了事物的本质内容”。在罗蒂看来,无论是人内心以及语言都是无法直接作为镜子来折射事物本质的,所以在他的新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中,心灵之境这种反映世界的抽象思维模式没有体现,而且同样映现世界的语言之境也不在罗蒂所表述的无镜哲学之中。罗蒂的无镜哲学非常微妙,因为它所构建的真理体系不予传统镜式真理观相同,它所形成的是一种与新实用主义相适应、相匹配的无镜真理观。

(一)从认识论走向解释学

传统认识论走向解释学是罗蒂所推崇的。解释学是对哲学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他认为其是一种对待新事物的新视角,并不是对传统认识论的延续,而是一种使人对话可以延续的目的活动。罗蒂对解释学与认识论的区分为,首先,在传统认识论中,人们之间能够进行对话是由于有一致的、最基础的统一根据,不以人的对话所改变,具有绝对性。但解释学则把对话的内容也看作参与者,不具有绝对性,将各话语作为对话交流的一个要素,保证对话进行,并不是绝对基础。其次,传统认识论认为作为事物本质的理性是可靠的,而哲学的任务就是找到其背后的绝对真理。但解释学所要发现的事物背后所蕴藏的东西并不局限于绝对的知识,而是要使人们对话语内容做出正确解读,从而进行顺利对话。最后,认为彼此双方能够进行对话,构成对话者的关系,且使这种关系实在统一的因素,就是对话双方是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的目标与基础,是统一的整体,这种观念普遍都为传统认识论所认可。而解释学则认为对话者是通过礼仪、自身来产生联系的。

因此,在罗蒂看来传统认识论与解释学之间的根本的区别在于其是否具有可公度性,公度性也就是一种标准,来判断话语的正确与否。传统的认识论就是可公度性,其认为有一个永恒的绝对的真理,其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依据。不论是柏拉图、笛卡尔,都有一个绝对真理理念,虽然认识方法不尽相同,但其背后绝对事实是确定的。罗蒂对此持相反意见,他认为话语只是一种意见,并没有绝对统一的基础,背后所蕴含的“真理”也未必是客观事实。在他看来,实用主义者都否定形而上学,放弃了对公度性的追求,所以其得不到认识论观点哲学家的承认。因此知识并没有绝对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绝对来判断其正确与否,知识是根据世界发展而发展的,是一种能被纠错的意见,所以哲学应抛弃认识论走向解释学,走向不可公度性。

(二)从系统哲学走向教化哲学

罗蒂认为哲学应该从系统哲学走向教化哲学。他指出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都是系统哲学家,目的是通过各种镜子来找到背后的绝对真理,从而为人的真实世界找到最统一的基础,但这种系统哲学是错误的,应该走向教化哲学。在解释学概念中,伽达默尔对“知识”一词用教育来代替,认为知识是用人的心灵来反映世界,而教育则是让人关注自身,了解自己,发现并改造自己。罗蒂对此更进一步,运用了“教化”这一概念,他说:“无论在那种情况下,这种活动都是(尽管两个词在字源学上有关系)教化的,而不是那种建设的,至少是说,如果‘建设的’一词指在正常话语中发生的那种完成科研规划的协作的话。”[1]

教化哲学是为了摆脱传统哲学的桎梏。他认为,传统哲学在于建立一种可公度性,但教化的目的则是与其相反,教化的意义在于在不同文化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建立的解释学的活动,用新词阐述旧词。他认为,传统镜式哲学与解释学之间就是系统哲学与教化哲学之间的对立。他说:“现在我想把这两类哲学家之间的这种对立概括一下,一类人的研究基本上是建设性的,另一类的研究基本上是反动的......这就是‘系统的’哲学和‘教化的’哲学间的对立。”[2]海德格尔、笛卡尔等等哲学家他们都曾经尝试过寻找一种绝对客观的真理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客观事物,认为客观事物背后都存在有一种共同的本质内涵,进而构建一套本质主义哲学理论。罗蒂在思考并结合西方历代哲学家思想后就将这种哲学思想称之为“教化哲学”。教化哲学中是不存在绝对真理的,它只存在相对主义者,它不是发现世界背后的本质内容,而是希望发挥一种主观论断意见,由此来描述人们所看到的世界。

三、罗蒂无镜哲学的意义

罗蒂的无镜哲学具有现实意义。在对古典实用主义批判与继承下,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理论展现出了它特有的现实价值意义,这是分析哲学基础之上所构建的无镜哲学价值观。无镜哲学更多关注人们的生存世界,它将当下的哲学思想现状(以认识论为基础),渐渐的推向了解释学方向,并以此为哲学发展的基础视角。这种哲学方法是将人为中心,并将其放置于社会现实与实践的对话之中,使人回归到实践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人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实现超越式发展。“在罗蒂看来,应该将社会整体作为认识论中的一个方位,不仅仅从视觉观念,更从心理观念上去理解现实世界,强调人与社会实践,深度理解人们的认知行为。从哲学客观事物角度讲,它更希望从理论层面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建立全新的视角把握新实用主义哲学内容,这也是对无镜哲学伟大生活指导意义的优化过滤过程。”[3]就罗蒂本人思想而言,他的新实用主义思想非常明确,那就是将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赞同的意见视为真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主观真理论。因为在后人看来,判断真理的标准未必是多数人所认同的真理,而是应了那一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事实也的确如此,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它并不依赖于人类意志而做出随意转移,它所检测的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而并不追求一种人类社会的共同赞同在。这一点上,罗蒂的新现实主义思想是存在偏差的,人们不应该将真理与谬论片面理解,而是应该从更宏观、更宽广的角度去分析这一点。

在传统的哲学思想观念里,哲学是最该研究的,是所有学科的最基础的存在,而罗蒂试图改变这个现状,试图改变传统哲学,这也就是实用主义哲学之“新”。他的新实用主义哲学一经提出,哲学便慢慢的开始转向启蒙哲学的地位,这就是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的逻辑。然而这个转变并不只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作为启蒙哲学的新哲学,必须将哲学重新定义为理论思维的智慧。进一步来说,哲学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地位不再是处于一个“领导者”的位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此跌落,而是重新伫立在另一个高度,是“创造者”,是“教育者”。这个位置的转变,使哲学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它的任务不再是科学之先导,而是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进行启蒙和教育。在此意义上,罗蒂又进一步地超越了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的对立,建构了自己的启蒙哲学。他把他的哲学称为小写或后哲学。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对传统哲学的否定和消解;二是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和描述性思维的特点;三是以教育哲学取代了系统哲学和逻辑哲学。[4]这其实也就是新实用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一种取代,哲学不再是各种文化的基础,也不再是追求准确不变的基础和本质,而是在人类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对于我国而言罗蒂的这套新实用主义理论非常受用,与我国的指导思想有很高的契合度。它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主张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即罗蒂的协同性真理观,这其中“协同性”代表了人们之间所拥有的兴趣爱好与信仰准则,这些内容的相似性,是人们能够达成协同一致的关键。主张自我出发,与他人或其他团体建立一种交流关系,并在对话中寻求相互结合、共存关系,这是一种协同性实用主义表现。在罗蒂的协同性实用主义理论中包含了“我们”,且“我们”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这说明有更多的人愿意达成观念与信念的相互统一,这就迎合了罗蒂的自我维护种族中心理论,而理论中所营造的就是一种“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每个人在团体中兼顾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促进整个集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罗蒂追求的是协同性真理观之上的意见、事物相对一致。那种完全、绝对的协同一致是他所摒弃的,就像罗蒂曾经提到了反讽主义者,反讽主义者试图通过现有词汇来解释理论根源内容,这是令人信服的。在罗蒂看来,最好的真理标准就是通过自由研究获得意见,这种自由讨论是建立在协同主义真理之上的,它会刻意避免外部影响而产生失真现象。而伴随具体社会实践行为的修正优化,罗蒂的协同性真理观也一点点凸显,它让人们认识到事物从客观回归人类主观的过程。在协同主义真理之上,人们能够更快达成交流共识,这更有利于人类追求自我幸福,更符合罗蒂的这一哲学主张,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也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实际上,这种“协同性”实用主义真理可以依据我国的经济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于我国综合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能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指导,有利于提升我国国民幸福指数。

罗蒂所建立的无镜哲学价值观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协同性主义真理观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现世的共存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我国来说,罗蒂的这套理论思想是完全值得借鉴的,他能够给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可以站在一个新的思想维度上去思考,为我国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解释学实用主义认识论
现实与虚拟
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
——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用主义思想应用瓶颈分析
势:一个实用主义社会学概念
以《折狱龟鉴》为视角浅谈中国古代法律传统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20世纪西方解释学发展概况
——从狄尔泰到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
创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若干前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