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清官及文学书写

2022-11-25 06:05李文胜
关键词:同题清官政绩

李文胜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太原 030031)

提到元代,想到的关键词就是黑暗、压迫、仕途无门、没有清官等,从20 世纪初研究元杂剧开始,认为元杂剧《窦娥冤》与众多公案剧反映了元代的黑暗,一直到今天,这种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如“有较多作家敢于直面现实的黑暗,渴望有清官廉吏或英雄豪杰为被压迫者撑腰”[1]。 “对清官廉吏的渴望,这是元代公案剧大量出现的社会原因。”[2]“元代社会是一个需要清官,而又很少出现清官的时代。”[3]很多学者直接将元杂剧对等元代社会,“阿合马就是元代现实社会中的鲁斋郎”[4]。 “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一个朝代”[5]。 “对元代政治及司法的不满和对清官的向往”[6]。

时至今日,这种刻板印象一直在持续发挥影响。 最近学术界仍然把元杂剧里面的故事人物当作元代社会现实进行批评,田思虹甚至把《窦娥冤》当作真实案例去研究元代法律问题,从证据、刑讯、死刑奏报程序三个方面对元代法律缺失进行分析[7]。

带着一种固有成见去研究元杂剧,歪曲了元代史实,遮蔽了元代清官的本来面目。 到目前为止,研究元代清官的论文几乎没有,普遍认为元代不存在清官。 元代真的没有清官吗? 答案是否定的,元代不仅有清官,而且数量非常多,元代的清官非常有特色。

一、元代清官的产生

元代存在大量的清官,从元初到元末有大量清官存在,广泛分布在各个层次的官员中。

(一)元朝政府的支持和激励是清官产生的基本保障

元朝政府对社会秩序一直很重视,对盗窃、欺诈、贩卖人口、冤案、尊老、流民等问题也很重视,颁布了很多诏书,规定了很多条例,加以约束。

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二月在改设廉访司的诏书中曰: “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每道仍设官八员,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余六人分临所部,如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俟岁终,省、台遣官考其功效。”[8]345忽必烈对死刑是极其谨慎的。 中统元年五月,“案牍系冗,须吏决断,万一差误人命,至重悔将何及,朕实哀矜。 今后凡有死刑,仰所在官司推问得实具事情始末及断定招款,申宣抚司再行审复无疑。”[9]元顺帝尊老“凡三赐老人帛”[10]374。 元朝对官员考核也是比较严格的,定期派官员去录囚工作,“诸廉访分司官,每季孟夏初旬,出录囚,仲秋中旬,出按治,明年孟夏中旬还”[8]2617。

元朝政府颁布了很多条例,为清官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保障。 “禁治似此买卖儿女之人,庶望风俗淳厚。”[11]33“户部照拟得鳏寡独孤人户请口粮,拟令各处际留只应粮内正官监视支给。”[11]56“诸官吏若有廉能公正者,委监察体察得实,具姓名闻奏,随路州县若有德行才能可以从政者,保申提刑按察司再行访查得实。”[11]101“庆元路司狱郭东,任内平反冤狱三起,凡活六人,本道廉访司嘉其用心,三次察举,今已得代,宜加升用。”[11]258“河南道按察司申邓州军户妻壹产叁男,都省拟免叁年杂役。”[11]218

条例涉及为老年人免杂役,禁止卖儿卖女,给孤寡老人送口粮,查实廉政者,平反冤狱的官员加以擢升,多产家庭免叁年杂役,都是元代社会的核心问题,体现了元政府敦厚社会风俗的愿望、对儒家孝道的褒扬。 正是在这样的激励下,清官开始大量出现。

(二)元代理学的深化促进清官大量出现

从忽必烈开始,元朝政府逐渐接受儒家思想,逐步完善各种文化机构,伴随着元世祖统一海宇,由武治转向了文治,忽必烈认识到文治的匮乏,“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叠兴,文治多阙,五十余年尽于此矣!”[12]“既一海内,乃修文治。”[13]

赵孟頫《大司农侯公挽诗》:“理学推高第,清朝位列卿。 政声先日着,经术暮年精。 乍识俄离逖,方闲遽陨倾。 重为天下惜,涕泪落纵横。”[14]赵孟頫这首诗反映出元初理学兴盛对清官思想的重要影响。 事实确实如此,理学的深入,士人忠诚信奉忠君爱民之道,时刻将修身作为根本。

刘秉忠弟弟刘秉恕,“好读书,年弱冠,受易于刘 肃,遂 明 理 学”[8]3694。 “他 所 至,皆 有 惠政”[8]3694。 忽必烈时期的文臣张文谦“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8]3659。 至元元年,张文谦出任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中兴等路,当地多受羌俗习染,“事无统纪”[8]3696,经过张文谦的教化,“子弟知读书,俗为之一变”[8]3696。 “元兴百年,上自朝廷内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之士,以通经能文显著当世者,彬彬焉众矣”[8]3696。 元代理学的兴盛对清官为政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推进,促进了清官的大量出现。

(三)元代科举促进清官大量出现

延祐开科以后,将理学纳入科举考试内容,“海内之士,非程朱之学不读”[8]4313,“非程朱之学,不试于有司,于是天下学,凛然一趋于正”[15]37,对广大士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延祐科举以后选拔了一批高素质、仁政爱民的儒学官员,为官清廉,推行教化,平反冤狱,治理河水,肃清社会风气,为元代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科举进士表现出高超的管理才能,体现出儒家仁政之心。 张起岩“复修其堤防,其湮郁,水患遂息”[8]4195。 欧阳玄“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 为 平 翻”[8]4196。 干 文 傅“有 古 循 吏 之风”[8]4255。 黄溍“诬者自明”[8]4188。 杨景行“所历州县,皆有惠政,所去,民皆立石颂之”[8]4366。 王守诚“辞穷吐实,为之平反”[8]4210。

欧阳玄、张起岩、许有壬、杨景行、黄溍、许晋孙、干文傅都是元代延祐首科进士,国子学积分入仕的苏天爵被誉为元代的包公,黄溍为其写了《苏御史治狱记》。 这充分肯定了元代中期科举取士的意义。 作为官员必备的文化素养是从政的基础,他们营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无论是对国家还是馆阁都是有益的。

二、少数民族清官书写

元代是多民族交融时期,疆域辽阔,境内居住着众多民族。 伴随着华化的进程,定居在中原或江南的少数民族官员汉化加深,饱读诗书,崇尚理学,儒家思想逐渐深入其内心,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清官,这是元代清官的一大特色。

别儿怯不花,“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 又录在京贫民,日粜以粮”[8]3367。 檀州达鲁花赤瓮吉剌,“终三年,受代以去,士民谋刻石以述其慕恋之意”[10]462。 高昌人道童,“历官清显,素负能名”[8]3442。 余阙“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8]3427。 夑理溥化进士出身,“宽而民不犯,严而民不伤”[16]。 偰玉立在泉州体恤百姓,“政绩甚多,巧人立祠祀之”[17]。 阿年八哈,“故治县有声”[18]。月鲁不花“民遮擁拜谢”[8]3449。 暗都剌“煮粥以食之,所活数万人”[8]4365。 西域人回回,“皆有政声”[8]3416。 蒙古人自当,“冤始白,人以是服其明”[8]3417。 怯烈氏阿荣“会列郡岁饥,阿荣分其廪禄为粥,以食饿者。 仍发粟赈之,所活甚众”[8]3420。 星吉“有直声”[8]3438。 卜颜铁木儿“持身廉介,人不敢干以私”[8]3437。 亦怜真班,“民赖以安,立石颂之”[8]3446。

西域人丁鹤年之父职马录丁,“官武昌县达鲁花赤,有惠政”[19]。 畏吾儿人廉惠山海牙,“有工匠提举马都剌者怙势夺州民田,同列畏之,惠山海牙至即治其事”[8]3447。 达礼麻识理“能镇之以静,民恃以为安”[8]3452。 达噜噶齐扬珠台“砻石状绩,乞言于不肖,颂公之德美,歌咏于无穷”[20]391。哈剌“能反冤狱,政为诸邑最”[21]。

观音奴、月伦失帖木儿、捏古柏、不忽木、泰不华都是著名的少数民族清官。 元代少数民族清官数量巨大,都是儒学出身,儒家仁爱思想铸造了少数民族官员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为大批清官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部分有进士身份,他们多是在各县作达鲁花赤期间的政绩。 清官出现都是长期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塑造的,是士风、世风和学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元代多族士人圈长期互动的结果。 拜师、同年、交游为少数民族儒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元代清官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少数民族清官勤政爱民、断案公正、赈灾救民、减免赋税等方面做得都很好,以致于其顺理成章地进入到诗歌书写中。 众多清官书写者多有官位或者有进士经历,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背景下,书写者有深厚的理学素养,对清官比较认同,用诗歌保存了大量底层官员的廉政事迹,元诗史上出现了大量歌颂少数民族清官的诗篇。

萨都剌《赠莫州同年县尹米思泰》:“倦客重来忆去年,荒城斜日淡炊烟。 民居星散无官讼,里巷秋深敬水田。 禾稼半生城郭里,槐花乱落县门前。 路旁父老头如雪,共道文章令尹贤。”[22]该诗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少数民族米思泰带领百姓种田,为百姓称许。 米思泰史书无传,清官诗为米思泰存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诗学意义。

张之翰,翰林侍讲学士,为官有政声。 《赠奥屯佥事周卿》:“闻道扬镳出帝京,此心尝到邺南城。 共传笔正如心正,独爱诗声似政声。 六月陨霜寃已散,五原飞雨狱初平。 绣衣本忘埋轮后,赖有当时慕蔺名。”[23]408诗歌勾勒出奥屯周卿为百姓辨冤的清廉事迹。

蒲道源,通晓性理之学,皇庆二年,翰林编修,《题温州宣差德政卷》:“温郡贤侯识未曾,剸繁治剧有奇称。 抚摩凋瘵恩尤厚,搏击豪强气益增。君继龚黄知不忝,我非元白颂焉能。 政声今已闻京阙,会听天书早晚征。”[15]616少数民族清官名伯帖木儿政绩卓著,治理繁乱的社会,打击强豪势要,给百姓带来安宁。 诗人自愧不如白居易、元稹的才华,有意识模仿元白新乐府运动,教谕目的明显。

茀林人金元素天历三年进士,深受理学熏陶,有深厚的爱民情感,不仅自己立志做清官,而且写了多首清官诗,身为少数民族诗人,其笔下记录了汉族清官、少数民族清官的勤政爱民事迹,以诗存史,有重要的诗史价值。 《早发》“闻道近来民力困,老夫挥泪洒江波”[24]335,写出了金元素自己的爱民情结,看见百姓生活困苦,泪洒江波。 《祈雨》“秉政谁能如汲黯,大开仓廪救饥民。”[24]381金元素任鄞监时见民求雨,开仓赈粮,窥见其爱民之情。 金元素对少数民族清官津津乐道,《寄的理翰德昭同年》“十年不见头俱白,百里遥闻政愈新。 地接黄山无咫尺,有书须用寄来频”[24]346。金元素歌颂了少数民族同年理翰德昭的清官事迹。 金元素歌颂少数民族清官南台纳侍御廉政,“英气三军服,廉声四海传”[24]354。

观音奴(志能),色目唐兀人,泰定四年进士,后至元五年任南台御史,断狱有声,受理学影响,其本人也是清官。 其《赈宁陵》“春蚕老后麦秋前,驰驿亲颁赈济钱。 属邑七城蒙惠泽,饥民万口得生全”[25],反映了一心为民的情怀。

聂古柏,蒙古色目人,“传闻清远多佳政,花满春城月满潭。 风流文采杨中肃,南北奇雄古峡山”[26]139。 聂古柏身为少数民族诗人,歌颂了汉族清官杨观政的政绩,体现了“诗可以观”的意义。 《题参政高公荒政碑》:“压渠道上豺虎多,手搏不待弓与戈。 前年魃虐徧南国,饥者以充僵者立。 洪州父老遮道旁,上书乞留涕泗滂。 丰碑大字记荒政,要使遗爱如甘棠。”[26]140其歌颂高公政绩,为百姓打虎除害,饥荒年救粮。 这些事迹清官史书不载,以诗存史的意义重大。

少数民族清官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出现的,受理学的影响,少数民族官员逐渐将爱民作为为官的目标,丰富了元诗的题材宝库。

三、赵孟頫笔下的清官平冤诗

元代出现了很多为民平反冤案的诗歌,叙事纪实以存史。 赵孟頫《赠捏古柏》:“有僧有僧住江心,以色杀人凶且淫。 贪官若吏私其金,灭迹钜海无由寻。 安知冤魂痛不释,群然号诉众所觌。尽诛凶俦冤始白,谁其白之捏古柏。”[27]67赵孟頫歌颂元初少数民族清官捏古柏的清廉爱民事迹,借助诗歌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僧人住在江心,贪恋美色杀人行凶,贿赂执法官,将被害者尸体抛入海中灭迹,最后诛杀罪犯僧人。 捏古柏作为少数民族士人,是这个冤案的平反者,诗歌歌颂其智慧和浩然正气。 文化的认同以及超越民族身份差异,抛却民族身份,气节、公心方面俨然是一位儒者官吏。

江浙行省泉州路备市舶司提举杨天瑞任建宁路判官,建阳县有贼人葛令史,本路总管马谋与镇守张万户领军回至建宁路瓯宁县界,马谋知得吉阳张重九弟张重七有室女月娘,长得貌美,马谋想纳为小妾。 但是月娘已许配他人,不从所说,马谋率领军马到张重九家,私下织罗张重七张重九罪名,说二人曾受贼人札付,拷打逼寻月娘,马谋强行奸污月娘,并将张家资财人口尽数虏掠。 马谋将张重七等九人游街打死,张重九等五人悬命在地。 张重九等到路公厅接受询问,说出马谋强奸室女,妄行虏掠人口财物。 杨天瑞救活张重九等五人性命,到马谋总管张万户名下追到月娘,并送与上下官吏,撒花男女共一百一十九名,全部放还回家,父子夫妇完聚。 御史台奏奉圣旨,将马谋明正典刑,“杨天瑞平反冤狱五人,追回人口一百一十九名给亲完聚”[11]257,杨天瑞官位品级被提升一等。

赵孟頫根据杨天瑞的事迹写了一首叙事诗,完整地记录了此事的经过,歌颂了杨天瑞的廉政爱民,刻画了一个秉公执法的清官形象。 《杨天瑞府判平冤诗》:“马谋竟以罪伏诛,行路闻之亦咨叹。 邑人为侯生立祠,牲酒缤纷勤荐祼。 杨侯平反世希有,宜有升迁示旌劝。 政事固因才德美,岁月难将资品算。 即今已过二十年,那抛朱绂换青衫。 皋夔在位方进贤,请为诵我平冤诗。”[27]68

赵孟頫用纪实手法记述了二十年前的冤案,刻画了一个正气凛然、铁骨铮铮、有胆有谋的清官形象。 诗歌中补叙了史书阙如的细节,如杨天瑞为民所爱戴、百姓为其生立祠的事情,并记载天子明察秋毫、下诏惩治马谋的细节。 对此,史书是有记载的,诗史互证中证明史书记载的可靠性。 通过这首叙事诗,我们可以判定元代冤案不都是皇帝的原因,不应该如同元杂剧研究者的论断,元代黑暗都是皇帝造成的,应客观看待元代冤案。 这是平反冤案二十年后写的诗,杨天瑞因官位太小《元史》不载,赵孟頫的清官诗弥补了史料的缺失,诗史互证中保存了事件细节,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和史学价值。

四、汉族清官与小吏清官书写

忽必烈时期的北方人马绍,从上当张播学,“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8]4052。 元初孙拱“拱曰救荒事不可缓也,若得请而后发粟以赈之,则民馁死矣,苟见罪,吾自任之。 遂发粟四千五百石以赈饥之”[8]4543。

至元十三年秋八月,元初馆阁文臣胡祗遹巡按平阳,过潞州。 一人持状来前,胡祗遹以为是受冤屈之民前来告状。 派吏上前询问,回答是某潞城编民,没有冤诉,是前来告知清官吴君政绩的。“前潞尹吴君,去任今九年矣,遗爱民不能忘。 在政实绩,彰彰可举。”[20]393

张思明“尤明于律,与谢仲和、曹鼎新同称三绝”[8]4124。 “无极尹唐侯治县七年,代者始至。 士民耆老不忍其去,录其政之善者,属予文诸石,尚其永远不能忘也。”[28]305“吾邑自至元、大德以来,为政有声者数人。”[28]302张之翰,“有古循吏风,时民苦荒租額以十万计,之翰力除其弊,得以蠲除,至今尤祀于名宦祠”[23]361。

元初已经有大量的清官存在,有南宋入元的,也有由金入元的,在断案、治理蝗虫、劝农、纠察贪官、救灾赈济、减免赋税等方面都非常出色,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饱读儒家经典,深受理学影响。

这些清官事迹受到诗人的关注,元诗中出现了一批清官诗。 《送李都事赴湖广省幕》“赈恤当及时,本末须并见。 方春农事兴,不废乃为善”[29]。 《送陈知州考滿之京》:“闻说陈侯有政声,三年宦况似冰清。 今朝送别江头水,江草江花总是情。”[30]

少数民族诗人金元素对汉族清官也高度认同,《王怀德元帅造黄山桥》:“雄师王富帅,鞭石架长桥。 驿近东西路,江流日夜潮。 龙光浮碧水,虹影落青霄。 好向高崖上,深镌惠政谣。”[24]393王怀德为百姓造黄山桥,惠泽百姓,这些都是史书不存的,清官诗具有史料价值。

马祖常《送胡长史之浙宪》:“浙水秋涛溢尾闾,外台清政自涵虚。 七州课最求儒效,一府分漕责吏书。 冰蘖久知谐素履,风霜知复见廉车。 春坊记我曾联属,悬喜迎亲侍板与。”[31]该诗记录了朝廷救灾、百姓对清官感恩戴德的真实情形。

在元杂剧的研究中,元代是黑暗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吏入仕成为主要途径。 但是元代小吏也有很多清官,小吏并不都是污吏的形象,张彦明“公幼业儒,以科举进士之路废,改习吏事。 起身济南总府掾,廉畏谨干,考功上计,十年无败失,以劳能升本府从事”[20]396。 “夫姚君政绩非一,而铭章独书治狱之事者,亦欲为吏者有所观省也。”[28]469苏志道“和林大饥,救荒有惠政,时称能吏”[8]4224。

元人诗歌中也有大量的歌颂小吏为官清廉、服务于民的事迹。 鲁贞《送邑吏杨德茂二首》:“刀笔从来有异声,琴堂赞画合人情。 常山令尹明如镜,又抱文书镜里行。 相逢正好又相违,分袂沙头折柳枝。 三叠阳关歌未了,斜风吹雨日西时。”[32]小吏文化素质低,不能秉公办事,为民服务,历来遭人质疑。 元代鲁贞对小吏清廉秉公执法事迹予以歌颂,让我们看到一个清廉爱民的小吏形象。

金元素《简王德润照磨》:“吏服廉明勤案牍,民怀岂弟播歌弦。 人才自古真难得,拟荐清明到日边。”[24]375金元素《朱明德知事政绩卷》:“昔为州县吏,刀笔擅才华。 法律明三尺,阴功活数家。”[24]377金元素歌颂小吏朱明德的清廉政绩。这些以诗存史的清官诗对于纠正元杂剧造成的刻板印象有一定的意义。

五、清官郭郁的同题集咏书写

郭郁,字文卿,号复斋,汴之封丘人,金末避兵徙大名,六岁知读书,精通诸经子史。 从大德九年开始,持续到延祐、泰定年间,郭郁一直在多地任官,为官有政绩,深得百姓爱戴。 “受公之惠甚如父母之爱。”[33]89

“起知高邮府凡六月耳,垦田复者六万余亩,逃民还者千二百家。 同知两浙运盐使司,先时居民苦于盐徒虚指之患,至是犯者,止坐其身,不使刑及无辜始也。 建言减盐额五万以宽竈户终也。额外乃增至二万二千四百,又平凡盐徒一十七起,由是私盐屏息,课程增羡。 佥宪江西激扬,务存大体,巡历诣路,修理学校,责成课讲,所至士风翕然。 吉赣南安饥,公竭心赈济,活者数十万人。 黜罢污吏百余。”[34]650“知浮梁州,首兴学校,改创州学殿堂廊庑,塑绘圣贤像,设焕然一新。”[34]649

郭郁在浮梁、高邮、浙江、江西等地为官,对各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民风大振,士气翕然,注重德治教化,采取种种惠民政策,修建学校、罢黜贪官,打击走私盐业的盐徒,建庙尊礼,秉公执法,体现了郭郁杰出的领导才干。 百姓非常感激他,儒士们担当起文人使命,用诗文记录下郭公政绩,于是关于郭公政绩产生了九次同题集咏。①“同题集咏”的概念参见李文胜《元初诗歌与同题集咏》,载《暨南学报》2014年第10 期,第103 页。同题集咏因为民意而诞生,九次同题集咏是“诗可以观”的彰显、乐府精神的发扬,为事、为时、为人而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爱民、劝善、惩恶、兴利、除害、著于治功,可以咏、可以贺、可以纪、可以序,在官争赞美,既去极见思,文人才士卷轴”[34]639。 郭郁政绩显著,勤政爱民,离任后百姓极为思念郭郁,文人群体肩负使命于是以“咏”的形式发起了多次同题集咏,以慰藉百姓对郭郁的思念。 这些同题集咏使得郭郁名垂青史,九次同题集咏具有积极的意义。

“旧有桥,废者五十年,太守复斋先生下车未半,载斯桥,重兴江山,还千古之奇,人物聚一时之盛,喜甚欲舞,情见于辞。”[33]67郭公来浮梁作知州不到半年,就开始修桥,方便了百姓出行,结束了浮梁五十年没有桥梁的历史,文人感激郭郁,纷纷同题集咏,共同称颂郭郁政绩。 《浮梁桥诗》6人②方玉父、赵镇远、潘东明、闵全、闵齐、余周锡、宋则。用同题集咏的形式,记录下了郭公修建浮梁桥的政绩,记录了惠民政策赢得民心的情景。

赵镇远“千载成功在一朝,浮梁重见作新桥。山连海上金鼇背,天寡云间玉蝀腰”。 潘东明”新桥东障双溪水,神远人称太守公。 铁锁万钚横海鹃,画阑千丈架天虹”。 闵齐“济川久待作舟材,城郭欢传太守来。 古道重兴千载废,群艘宜障两溪回”[33]68-71。

郭郁政绩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治理环境污染,恢复良田,改变赋税不均现象。 在郭公来此之前,此地是出了名的难治,赋役不均,环境差,百姓爱戴郭公,文人用同题集咏的形式歌颂了郭郁政绩,以诗存史,芳名远播,对于当时地方官员来说,树立了一个标杆。 同题集咏加速了此事的传播速度,扩大了郭郁廉政的影响力,“诗可以观”的功能在这里得到体现。

“事务繁剧素号难治……不旬月间,污染丕变……集耆宿、谕权佞、敫版籍、明等色、正顷亩。”[33]73这里指出了众人同题集咏的原因,郭公政绩恩重如山,百姓感激不尽,于是作昌江百咏以咏歌之,存史目的明确。

《番阳饯章》有6 人同题集咏,徐天麟“相知五载不相识,争说昌江刺史贤。 自有此州无此守,既歌新学又新田”。 蔡儒实“文采风流薇省郎,一麾出守惠浮梁。 作新士气苏民瘼,五度春风燕寝香”[33]77-79。 主题一致都是歌颂复斋郭公的政绩美德,对郭公给予肯定。 这些诗歌真实可信,如实地表达了百姓的爱戴之情。

第三件事就是郭郁在至治二年出仕高邮,廉洁奉公,兴利除害,鼓励办学,培养后进,百姓深深爱戴他,其临别前众诗人同题集咏,咏歌其政绩。“文章诗书,贤守又且律身,廉洁一清如水,为政矣以不扰为主,慈祥宽厚,高邮两城五乡受公之惠,甚如父母之爱其子也。”[33]89其指出了郭郁深得民心,这是《饯郭侯诗》同题集咏发生的条件。《饯郭侯诗》9 人同题集咏[33]33-167。

主控制电路选用以TMS320F2812为核心的最小系统开发板,主控芯片选用TI公司生产的TMS320F2812型号的DSP;最小系统板有4位动态数码显示和5个按键,提供系统调试开发使用,主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

郭郁曾到浙江海盐去为官,解决了不少难题,百姓感激不尽,朝廷以盐为江浙第一课,命郭公负责盐业之事,未出半年郭公就完成了朝廷交给的任务,郭郁的名声越来越大,有民谣十首:《分司嘉兴》《门无私谒》《秋毫无取》《盐仓便卖》《掊出余盐》《亲散工本》《抑强扶弱》《私盐讼简》《平反冤枉》《恢辨课程》。 从这些诗题,我们就能看出郭郁在当地做出的政绩,平反冤狱,解决盐业若干问题,可以看出其清政廉洁之心。

“复斋同知相公分治于斯,井井有条,国课不扰,而集政在得人,诚哉是也。 是岁二次按临澉州,曩日同登仕版之贵,官及诸士,民歌颂如缕,良佐忝在治下,故取其诗章鸠为一卷。”[33]106其引发了众人的同题集咏高潮,这都是“缘事而发”的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继承发扬,诗歌干预现实,反映民生疾苦。

《郭侯浙漕之任》18 人同题集咏。 郭郁的勤政爱民、卓越才能引起文人群体的一次次同题集咏,同题集咏已经成为文人群体最有力的表情达意的手段。 郭郁曾在多地为官,调任频繁,由于其每到一地都有政绩,爱民如子,诗人群体运用同题集咏记录自己内心的感受。

《江西宪佥郭公德政诗》35 人①苗子方、邓茂生、李守中、樊炫、万士元、岳天祐、虞尧臣、汪允文、饶拯、许炎、倪洪、陈攑、夏玘、刘伯寿、宜起霖、熊文渊、郭余庆、黄润、黄约、刘伯寿、赵良倜、黎庶、刘闻孙、连元寿、艾天瑞、黄文海、方仁卿、王辰、晏咏通、郑尧心、戴熙、潘必大、陈宗文、王昭德等。参与同题集咏,以反映现实,记录官员政绩,元人运用同题集咏达到了一种自觉的程度。 同题集咏是最适合表现这类题材的方式,多人可以同时参与,不限人数,几十至几百、几千人都可以参与,参与人数越多,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就越快,史的价值就越高。

《东湖去思》有11 人参与同题集咏,咏去思碑,以纪念郭郁德政。 “复斋先生涖政江右,风采一新,纪纲大振,其居官美绩固难具述,……敬率诸生各为歌诗,以写去思之怀。”[33]167泰定二年,郭郁去江右为官,当地宪纲大振,风采一新,政绩难以一一叙述,诸生同题集咏以记郭郁美德。 郭郁离任以后,百姓为了表达深深的思念,立去思碑。 此碑有邓文原撰额,李允中书,碑铭叫《庆元路士民去思碑》[33]205。

元代咏事诗同题集咏采用纪实手法,丰富了元代民俗历史文化,对于了解元代历史、风俗、时政提供了一面镜子,通过同题集咏强化了该主题,达到宣传社会舆论的目的,最终咏事诗同题集咏的落脚点仍然是“德”[35]。

皇庆元年,郭郁之父年七十,适郭郁任浮梁知州,奉翁就养,郭郁的好友前来祝寿,纷纷同题集咏,郡人绘庆寿图以贺。 《浮梁知州文卿之父郭公寿诗》28 人②揭祐民、潘东明、俞希圣、林德芳、刘恪、邓文原、仇远、毛翼、方玉父、赵镇远、姚畴、闵全、闵齐、郑思道、方仁存、姚坚、章之才、吴鹏飞、郑兰玉、俞彦圣、操智达、郑子宽、方则芳、姚希愈、尤子严、尤子勉、宋则翁、操贵持。同题集咏,文人们用纪事赞美了郭郁政声清白,岿然独立的品质,其深受百姓爱戴,这都归功于郭老家风严谨,直接造福于百姓。

六、清官叶恒的同题集咏书写

浙江余姚西北靠大海,自古为潮汐之地,经常是海潮突奔,飓风携带怒涛毁坏房屋,破坏良田,海民受尽海水之患,经常因此造成饥荒年,治海一直是个难题。 余姚在宋代行政区划为县,大部分海堤都是用土堆砌而成,很容易毁坏。

余姚在元代升为州,海水漫堤毁坏良田经常发生,潮水流入内江田,农田被灌,庄稼连年不获,民众苦不堪言。 大德以前官员们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至元四年四月新修筑成堤,六月就被海水冲坏,余姚海水难治是个长期未解决的难题。 自从元天历间叶恒来到余姚为判官,情况才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他视察堤坝,认为海水肆虐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堤筑坝所致,于是建议改为石堤,先派人疏浚河渠,用石头加土填埋杙的办法修筑海堤。

至正元年三月竣工,自此潮汐之患始终,百姓始安居乐业,民有余粮。 “至正廿有七年,诏封故余姚州判官叶恒为仁功侯,赐其庙额为永泽庙侯。”[36]634由此引发了一次歌颂叶侯的同题集咏,叶恒归隐以后,百姓感激叶恒政绩,思念叶侯德绩,立去思碑纪念叶恒。

叶恒辞世后,面对坚固的大堤,余姚人感恩叶恒,在舜江楼畔建庙,将叶恒画像挂在庙中,每年春秋二季祭祀,刻碑记载其事迹。 百姓纷纷求当时任职余姚或路过余姚的诗人题诗记录此事,也有文人自己感慨叶侯政绩,自发题咏。 后经叶恒的儿子叶晋收集起来结集《余姚海堤集》。 “余姚海堤”同题集咏以诗存史,记录下叶判官的业绩。这次同题集咏是民意所为,实录精神毋庸置疑,同题集咏的意义得以彰显。 诗要反映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乐府精神在元代咏事诗同题集咏中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 杨维桢:“余姚海堤,此州判官叶公敬常百世功也。 公去余姚已十年,民思之弗置,尝檄余文为公去思碑。”[36]638朱佑:“叶侯敬常判倅余姚,筑海堤以兴民利,侯去而民思之,故作是诗也。”[36]641危素:“余过越余姚州,父老来见,道其州判官叶君之政,……使民不忘如此,然后知儒者之果足用也。 乃采诸父老之言,序次以为之颂,以播其美于无穷。”[36]639

民意所为的同题集咏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内容更加注重写实,纪事特征不容忽视,可弥补史料阙漏,流播到后世,以教育后人。 由此可见,元代不乏勤政爱民的好官,这也是儒家教化在元代获得成功的例子。 这些真实的事迹,往往与元杂剧中黑暗官府形成鲜明对比,元杂剧中描述的元代官府经常出现冤假错案,清官同题集咏对历史某些观点的补充、纠正是有意义的。

李黼:“农家无复患潮平,女自桑麻男自耕。睡起不知缘底事,绿萝庄上听啼莺。”高师贤:“余姚海堤天下闻,作堤者谁叶使君。 功成绝代陵谷变,势压后土波涛分。”这些诗歌都是写实的,从实际出发,歌颂了叶侯的功德。 诗人情感中夹杂着时代的政治背景,元末战乱中,海堤屹立,仍然给后人造福,给作者以独特感受。 杨镒描写百姓欢快场面表达对叶恒的感激:“滨海居民歌且舞,全家十口免为鱼。”王冕描绘了修堤前的困苦不堪,治理后的丰收景象,对比突出主题:“昔年我农事奔走,今年我农多从容。”[36]632—653

有53 人①张以宁、曾坚、张庸、夏以忠、吉雅谟丁、黄肃、赵俨、杨镒、乌斯道、郑涛、胡益、王冕、余梦祥、蒋景高、宋僖、彭唯、胡惟仁、王嘉闾、贡师泰、宇文公谅、柳贯、俞桓、董幼安、赵思鲁、高师贤、释曇噩、宝宝、王桓、胡世佐、释大梓、张道中、江存礼、蒋景武、金元素、吴志淳、桂德称、爱理沙、戴良、郑厚、余阙、李黼、刘闻、段天祐、李孝光、黄溍、王袆、欧阳玄、刘仁本、张翥、揭汯、卓说、朱佑、杨维桢。同题集咏,用各种诗体讴歌了叶恒的业绩,这种大规模的同题集咏中不乏少数民族诗人,如蒙古人宝宝、西域人爱理沙、茀林人金元素、唐兀人余阙等,不乏知名作家和馆阁文臣,此次同题集咏是民族大融合的体现。 时事被同题集咏,客观上促进了元代叙事诗的纪实功能,大批文人参与叙事诗创作,有力地促进了叙事诗的成熟。叶恒的事迹,《元史》无传,同题集咏弥补了史书的阙如,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元杂剧研究遮蔽了元代清官的本来面目,元代诗文中记录了大量的清官,纠正了杂剧研究带来的刻板印象。 元代清官广泛分布于各个时期,分布在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之中。 诗史互证,用诗歌来书写清官,一方面起到存史的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清官的尊敬之情。 汉族诗人书写少数民族清官,少数民族诗人书写汉族清官,少数民族诗人书写少数民族清官,丰富了元诗的清官书写,成为元诗宝贵的历史记忆。

猜你喜欢
同题清官政绩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赞清官郑板桥
论工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同题”如何“异构”
“政绩”何以成“政债”?
同题异学(2)
同题异学(1)
清官情结
假政绩也是一种腐败
清官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