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文玲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1]。为此,依据斯金纳强化理论,结合其与教师素质培养的关系,明确了强化理论为教师素质培养提供理论上的基石,素质培养是强化理论的实践性体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采取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长期强化和短期强化、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相结合的策略,加强思政课教师在源头性、跟踪性、结果性培养过程中的方法性、时效性、反馈性培养,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专业理论素质、管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从而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完成崇高的历史使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认为行为者为达到某种目的,会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根据环境特点产生相应的反应,多数是操作性行为。影响行为再次出现的最关键因素是行为的结果,即“强化物”,如奖励、惩罚等。当产生的行为结果对行为者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反复出现;当这种行为结果对行为者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者消失,从而达到强化某种行为的目的。根据作用机制和结果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是正强化,即积极强化,是指为增加某种行为给予行为者增强该行为的刺激,从而提升重复该行为的可能性;二是负强化,即消极强化,是指为了阻止或减少某种行为给予行为者一定的惩罚,来降低重复该行为的可能性;三是自然消退,即衰减,是指刺激行为的正强化的消失。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德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等院校的重视,成为高校进行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成为现代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2]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播和智力资源开发的重担,其具备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发展的根本,事关学生能力的培养,事关学生信念的形成,事关学生道德的方向,因此必须形成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且具有身体健康素质、专业理论素质、管理能力素质的素质培养体系,让思政课老师成为既有政治信仰又有理论素养,既有渊博学识又有管理能力,既有深厚的情怀又有严格自律的灵魂工程师。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源头性培养、跟踪性培养、结果性培养,让他们做学生信念培养的引路人、掌握精准学识的指南针、敢于担当的破题人。扎实推进习近平关于思政课教师素质重要论述落地落实,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使思政课老师履行好“筑梦人”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领航思想、把控方向的职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四个服务”的人生价值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充沛的优秀人才,切实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3]。
强化理论为教师素质培养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石,素质培养是强化理论的实践性体现。“教育是实践的学问,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意即不管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都要学会并且掌握,只学习不实践那是不可行的。教育作为人的事业,更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双向建构、交合互动。”[4]一方面,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发挥理论的指导性作用。对于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培养,要以积极强化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消极强化,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善罚恶、奖勤罚懒,优先使用奖励政策,随后予以鞭策,在物质强化激励的基础上渗透精神强化,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同时注重方法性、时效性、反馈性以固化积极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热情,最大化地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将理论性的素质培养渗透于实践性的工作之中,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素质培养要紧紧围绕强化理论,在实践及形式上积极体现强化理论,并从理论上不断丰富和深化强化理论,实现斯金纳强化理论与素质培养实践的双向互动,发挥双重性作用在教师素质培养中的关键性作用。
源是树之基、水之本,源头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源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从源头上找准方向,将根基固牢,才能把局面做大,才能有成功的基础。只有在思政课教师素质培养的开始阶段重视方法性理论,将强化理论中的方法性发掘出来,在素质培养的源头阶段调动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才能保证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向,为后面跟踪性培养和结果性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素质培养要注重方法,注重以人为本的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现代社会高校教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本质要求和最基本的理念”[5]。由斯金纳强化理论可知,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积极强化更强调主动性,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消极强化是被动强化,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所以,一方面要建立以积极强化为主、消极强化为辅的机制,坚信积极强化比消极强化更有效的理论,在用人的开始阶段,对引进的人才给予足够的奖励和鼓励,对生活中的失误和错误也给予人性化的惩罚,努力做到奖优惩劣、奖勤罚懒、奖功惩过,要奖励先进性的行为,鞭策后进性活动,形成人人争先、人人努力、向上向善的竞争性局面。另一方面要建立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思政课教师是国家知识型人才的代表,他们承担着铸魂育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他们的需求满足度、兴趣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必须深层次分析其素质提高的激励机制,以有效固化其积极行为。比如当思政课教师在学业成绩上取得大的突破后,除给予其奖金鼓励外,也可对其事迹进行宣传,加强个人榜样示范作用。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各阶层思政课老师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各个教师的需求的强化物,给予不同的强化刺激,实现各个思政课老师的满足性需求,增加工作中的职业优越感和满足感,发挥其在教书育人中的传帮带作用。
跟踪性培养即过程性培养,是在过程发展的阶段通过方法和途径对培养效果进行监督的方式。跟踪性培养采取的是定期通过网络、信息、信函等方式,对被跟踪的思政课教师的身体健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和管理能力素质进行跟踪性施教,了解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及时督促其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只有在思政课教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过程性培养,才能保证效果和效率,施以时效性的培养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教育。
思政课教师素质培养要讲究时效性。在百年党史的背景下,“学党史”“学四史”的活动在全国火热开展,习总书记也提出了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6个要求,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有机内在整体,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工作量大,很多教师为完成繁忙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而疲惫不堪。为此,根据斯金纳强化理论,当一个行为发生并且出现结果后,如果希望提高这一行为的重复率,那么最关键的是及时强化这种行为。如果行为及时被强化,那么行为的内动力就会增加;如果不能及时强化,则行为的内动力会大大减弱。因此,行为强化的刺激效率性和结果的期待性成正相关,在行为发生后应注意强化的及时性和合理性以能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一方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应该结合学校组织的发展和安排,在对个人自身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概括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自身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管理者要引导教师设立适合自身的目标,同时可将目标细化和分解,分阶段高质量地完成。例如教师追求职称,可将高一级的职称作为自己的长远目标。追求实现任务还可以将目标分解,通过各种激励方法如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推动任务完成。另一方面,要强化思政课教师素质培养的终身学习理念。如果说终身教育是使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服务于知识经济社会的体现的话,那么,终身学习则是使社会成员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6]。因此要通过定期培训工作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性学习,并定期考核,对于积极把知识运用于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的教师给予颁发证书等强化奖励,以形成积极良好、自主自强的学习氛围。
结果性培养即在教师培养结束阶段对教师的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给予一定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一定的正反馈和负反馈,通过反馈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在素质培养结束阶段恰当运用反馈机制,精心设计与教师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反馈题目,全面、准确地收集反馈信息,及时点评和回应,形成以教师素质多元评价、协商式评价、阶段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只有在素质培养结束阶段实行反馈机制,才能对思想及行为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自身优势和不足,从而通过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综合性素质。
思政课教师素质的结果性培养需要建立反馈性机制。根据斯金纳强化理论,行为出现后强化越及时,效果越明显,所以要加强对结果的反馈。第一,变单一式反馈为多元式反馈。面对教师,减少用“一把尺子”来评价,要看到教师的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需求、不同类别,要看到教师的特殊性,对教师采取分类、分层次的发展性评价。可以按照年龄、职称、教学荣誉、爱好需求等对同类教师的竞争发展和统一考核进行管理。“加强实践教学是切时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7],因此要注重课外活动组织能力、学科专业技能培养及实践性教学能力,实现素质的多元化发展。第二,变管理式反馈为协商式反馈。学校管理者应改变教师处于被动、被管理的状态,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可结合办学特色、办学风格、办学理念组织思政课教学组老师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案,形成共同认可、民主统一的评价指导思想、评价内容框架、评价方法体系。对于教师的总结性评价采取群体协商式评价,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班级管理技能发展、课程研发技能发展、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进行评价,还可以组建专家组进行诊断性评价,以指导教师在关键时期实现职业晋升,课程研发突破,促使教师在专业上跨越式发展。第三,变年度式反馈为阶段式反馈。教师的教学成效和自身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成果会随学生的不同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定期评价和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自身情况,发挥反馈机制在素质培养中的关键性作用。
总之,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8]。要将斯金纳强化理论中素质培养的方法性理论发掘出来,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采取方法性、时效性、反馈性机制增加源头性、跟踪性、结果性培养,坚信“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9],辩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培养,实现强化理论和素质培养实践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抓好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宏观指导,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10]。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将优秀人才引进这支队伍中来。除采取数量增加、结构性调整、培训的开展等措施外,思政课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极为关键的。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全面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用良好的道德形象感化并影响学生,用优良的学风带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力量鼓舞学生,用优秀的品行感染学生,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