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园园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7)
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加强创新高职校院的创业教育,积极推动毕业生创新创业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国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予了政策、经济上的扶持,并积极解决“三农”问题,把农业、农村和农民致富问题当作经济发展的要义,还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将机械化生产方式进行普及和推广,创新农业生产经济新模式[1]。
随着高考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909万人,首次突破900万人,到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1 000万人。大规模的增长必然会使得就业形势变得严峻[2]。人数增多,岗位不足,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因此,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特长,组建创业团队,自主创业。但高职涉农专业就业行情不理想,创业人数也较少,导致近几年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下滑。在这样的困境下,须对涉农高职创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改变涉农专业学生的狭隘思维,改善长期以来农学被视为冷门专业、不被看好的现状,鼓励涉农专业的学生创办涉农企业和从事涉农工作。
根据调研发现,“90后”“00后”学生群体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出现了新特征:喜爱接受新兴事物,敢于冒险挑战,自主意识强,有主见有想法,对财富有渴求。因此“90后”“00后”学生不再固守稳定收入,希望“赚大钱”,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创业率逐年增加的原因。为了解决学生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培养三方面的问题,高职创业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的关键驱动力量。涉农企业的创办是对农业产业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2021年全国涉农创业公司达到69家,20家公司融资过亿。涉农创业公司中,电商零售企业占比最高,该领域以易果生鲜、每日优鲜、食行生鲜、卖货郎、汇通达、生鲜传奇等企业为代表,共计24家,占总体比例的34.7%。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类投资已发生了转变,中国农业股权投资已从传统农业向“互联网农业、科技农业”转变。投资从以农业生产为主,扩展到农民生活和农村建设。农业电商、农业科技、三农金融等新兴农业领域成为主要投资方向。充沛的资金流入必然促使涉农企业更好地发展与壮大[3]。高职毕业生们可以很好地抓住时代机遇,将所学专业与创业教育知识融合,积极主动地创办涉农企业。
我国有176所大学开设了农业类专业,其中包括38所本科院校和138所高职院校。湖南省的10多所相关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其中不少设有创业孵化培训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比赛,但是每年农业类学生参与比赛的人数相对理工科学生要少[3]。为了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选取4所高职院校,即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和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所涉专业有畜牧兽医、种子生产与经营、园林园艺、食品加工生产、宠物美容和水产专业。通过调研分析可真实地了解农业类专业创业教育的情况,试图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教学改革。
为了归纳出不足,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等,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首先进行小范围试测,结果出来后根据信度和效度,修改问卷形成正式问卷,使用Excel和Spass 23.0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最终形成结果。结果用5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农业类学生对创业的了解程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情感和态度;对兼职、勤工俭学和创业活动的实践情况;创业知识的获取途径;毕业后从事创业活动的可行性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以下5点不足。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农业类专业学生宁愿转行也很少有学生乐于从事农业类企业的创办,究其缘由是他们认为农业类行业艰辛且来钱慢,想找“铁饭碗”,想做光鲜的白领。62.3%的学生觉得读大学就是为了脱离农村,再回农村创业会丢人,是混得不好的表现;31.3%的学生想利用所学农业专业技术返乡创业,但点子多行动少[4]。在调研访谈中还发现,除了学生在思想上歧视涉农创业活动,一些客观因素也影响着学生的创业意愿,如创业知识较少,没有启动资金。因此,推动农业专业学生投身农业领域进行创业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也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所以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有些是由辅导员兼任,有些是由思想政治教师担任,还有就是专业老师承担[4]。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方式,以传授创业知识为主,学生听完就忘,大多数人的学习目的是完成任务拿到学分。有58.3%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局限于课堂上,纸上谈兵不利于创业实践的开展;27.5%的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不想给别人打工,想自己当老板,但很迷茫。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迫在眉睫[5]。
创业基础课程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由于没有教育部配发的专门教材,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采用校本教材,这造成教学内容比较杂乱。为了拓展知识,很多学校购买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做线下辅导,学生学习的效果差。有48.7%的学生感受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希望多学习创业实践知识,老师能少讲理论知识。因此,完善教学内容,将校外创业实训添加为教学内容,增加多种教学手段非常有益。
高职院校对涉农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创业型人才,但是不少教师对农业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认为农业创业教育是培养科技型农业人才,忽视了技能与素质的融合,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5]。所以很难制订出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而模糊的人才培养定位也使得农业创业人才难得实现全面的发展。
高职创业教师大多是兼职,即使有专职教师也很少自身开办过企业,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创业教师师资队伍质量,增加校外培训和企业学习机会相当,不能再纸上谈兵,教师需要将企业开办的流程途径掌握清楚后才有可能上好创业教育课程,带好各类创业比赛,否则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让学生在学习农业类专业知识的同时将专业与创业相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农业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考虑如何将所学农业知识进行创业。这些是涉农高职院校在开设涉农创业教育时需要做到的。还要鼓励高职院校的专兼职教师开设有关农业专业进行创业的选修课[6]。在此基础上,再增设经济管理类、财会类和法律类课程。可以鼓励学生将农业类知识与创业点子融合,成立创业团队,给予资金支持,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工作。比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公共基础课——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还有很多老师开设了涉农生创业实践探索、求职技巧与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等选修课。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对做好“三农”工作作重大决策部署,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总抓手。农业类学生可以将专业学习与创业活动联系,对涉农项目进行挖掘,创办涉农企业。院校可以提供场所、资金和培训对涉农项目进行孵化,同时引进涉农企业人员进行指导,争取让项目达到一定规模,申请政策扶持,帮助毕业后的学生将涉农企业开设起来。比如:对于园林园艺专业学生,可以与园艺花卉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生暑期到企业培训,这不仅提高专业知识,还可以学到企业经营流程、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创业实践知识。
返乡创业是一个既文艺又有些小清新的词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可以鼓励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好国家大力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各项政策,返乡创业,服务家乡。湖南省涉农高职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将原来的“2.5+0.5”教学模式调整为“2+1”,使实习期延长为1年。还与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签订长期定向培养意向书。对于已经毕业的农业类学生的创业,专业老师也会经常去考察“指导”关心,给予农业类创业学生行动上的支持。在这种氛围的推动下,很多毕业生返乡创业,例如一位学习园艺的同学返乡创业,进行园艺花卉的种植与销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我们从创业意识、服务“三农”意识、农村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以及是否掌握相关互联网技术并运用于农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很多学生学习创业课程只是为了学分,没有行动,总有畏难情绪。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因此可构建校内创业学习氛围,利用校报、橱窗、网络平台积极宣传优秀创业企业家,用这些达人的创业历程勉励学生,同时请毕业生返校讲座,用自己亲身体会打动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创业不仅是个人财富的增长,更是人生价值的满足和体现。使学生在这种浓厚的集体意愿中,感受创业带来的激情和魅力。
在我国高教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显得更加迫切。各大高职院校已积极响应并有计划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但现仍处于摸索阶段,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涉农高职有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即培养服务“三农”的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对涉农专业学生的需求,这迫使涉农高职院校不断优化涉农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涉农院校专业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趋势,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