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途径与方法分析

2022-11-24 11:40谈玉芬
新课程 2022年13期
关键词:智障行为习惯思想品德

谈玉芬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特殊教育学校,江苏 苏州)

实施智障儿童思想品德建设,维护智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我国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智障儿童由于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缺陷,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远不及正常儿童,作为特殊儿童教育行业的工作者,要对儿童报以更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感,为智障儿童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同时发挥家校合育的力量,帮助智障儿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能帮助智障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启发智障儿童的智慧,使其能更好地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从课堂渗透、实践活动、情感培育、行为养成、家校合育五个方面出发,详细论述教师如何高效开展智障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推动我国智障儿童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细化思想品德教育

要有效开展智障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一平台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思想品德的有效渗透。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许多学科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元素,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课堂成为培育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有效载体。例如,在教幼儿理解祖国和人民时,如果单纯通过教师口头讲解,智障儿童无法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代表的含义,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语文课辅助讲解,语文教材里收录了大量包含爱国知识的课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文帮助儿童理解祖国和人民的含义,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国歌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视频,同时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解,让学生在视频和音乐创设的立体情境中,更好地理解祖国的含义,体会革命前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革命精神,使智障儿童充分感受到“祖国”和“人民”这两个词语的重量,激发出儿童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儿童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愿望。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文中的德育知识培育儿童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比如,在讲解《让座》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邀请几名儿童上台,以表演的方式让儿童亲身体会让座和被让座的感觉,使儿童能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平时在各种公共场合也能主动为需要的人让座,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儿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思想。

二、丰富德育实践活动,深化思想品德教育

儿童的一切思想教育活动都应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完成,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尤其如此。患有智力障碍的儿童,无法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说教和理论知识,就充分理解各种思想品德知识。因此,教师就要从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德育的趣味性,使儿童能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知各种德育知识,并主动对思想品德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进而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指引下,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促使智障儿童逐渐成长为具有更高素质水平的人。例如,教师平时可以给智障儿童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请他们回家帮助自己的爸爸、妈妈收拾餐桌、扫地、倒垃圾等,这些简单的家务劳动符合智障儿童的行为能力和心智水平,能确保儿童在劳动过程中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帮助智障儿童建立强烈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儿童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也逐渐懂得了父母劳动的辛苦,能学会主动关心父母,积极主动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智障儿童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温暖,给孤寡老人捶捶背、揉揉肩,陪伴老人聊天,给老人唱一些简单的儿歌,表演自己擅长的节目等。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智障儿童充分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使儿童更加具有生活的自信,促进儿童独立品格和自信品格的不断完善,助力智障儿童逐渐成长为具有完善品格的人才。

三、注重儿童情感培育,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智障儿童的心理往往比普通儿童的心理更加脆弱,教师在开展智障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时,就要从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充分意识到他们因为身体和心理缺陷而形成的孤独、敏感、易怒、焦躁、固执等性格缺陷问题,在与智障儿童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儿童的情感培育,把握好智障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因素。对于智障儿童,教师要报以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学会与儿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思考儿童内心困扰,从各种日常小事上对儿童进行关心与爱护,通过教师的关心爱护来感染每个儿童,为儿童营造更加温馨有爱的教育氛围,使儿童对教师充满更多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进而不断提升智障儿童的自控能力,增强智障儿童情感交流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启发智障儿童智力,让他们在有爱的环境里逐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及时发现智障儿童取得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智障儿童在教师的表扬与肯定中逐渐变得自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多与儿童父母取得联系,询问儿童的家庭情况以及儿童平时在家的状态,同时向父母反馈儿童近段时间在学校的状态,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全面把握儿童的心理状况,在发现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时,及时与儿童谈话,对儿童进行耐心的引导教育,让智障儿童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四、注重日常行为引导,优化思想品德教育

在开展智障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比健康儿童低下,也缺乏较强的自我行为约束力和控制力,对于教师的一些口头指令,智障儿童无法很好地完成。基于此,教师就要遵从智障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从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正确的行为引导方式,让智障儿童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逐渐形成规范的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教师的口头教育都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师要配合具体的事例和动作,将抽象的语言进行分解,让智障儿童逐步完成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重复练习简单易做的事情,让儿童逐渐产生“我能行”的想法,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这种积极主动、发自内心想要成功的状态下,儿童就能逐渐获得更多的生活技能,积累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儿童的言行得到更好的规范,思想品德教育就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效。例如,一些智障儿童没有正确的上厕所习惯,平时喜欢随地大小便,被教师和同学发现了,也丝毫不觉得害羞。为此,教师就要借助班会课的时间,专门开展“我会上厕所”的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为智障儿童播放正确上厕所的动画片,以动画的形式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观看和学习的兴趣。随后,教师可以给儿童讲解随地大小便的坏处。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儿童直观地看到,随地大小便会污染环境,也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活动最后,教师以一首轻松、欢快的上厕所儿歌作为结尾,让整个活动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结束。活动过后,教师每次都在儿童要随地大小便时及时提醒,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儿童顺利掌握了正确的如厕习惯,行为习惯得到了极大改善。

五、开展家校合作共育,固化思想品德教育

智障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家庭教育是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强有力支援,家长要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各项教育活动,与教师一起为儿童构建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加显著的成效。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仅仅依靠教师一人之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智障儿童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性;其次,教师也要与家长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使家长具有配合教师的意愿;最后,教师还要告知家长学校每天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同时指导家长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能在家对儿童进行更好的引导,确保智障儿童在学校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能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得到有效巩固和延伸。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家校联系簿,联系簿包含情况、目标、措施、建议四个项目,教师每周进行一次联系簿填写,周末则由学生将联系簿带回家,由家长进行填写,周一再将联系簿带回学校交给老师。通过这种家校联系簿的方式,可以确保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准确地了解儿童每日在校情况,并能根据教师的措施与建议,在家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校密切配合,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每个儿童的信息情况,并为每个儿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在家校合作共育之下,儿童也能逐渐改掉各种坏习惯,使其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智障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教师在面对智障儿童时,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给予智障儿童更多的关爱;其次,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准确把握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案,并与家长建立顺畅的沟通关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智障儿童能在家园一致的教育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助力智障儿童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智障行为习惯思想品德
选择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具身体验:培智体育教学的实践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智障儿童的关爱教育路径探讨
全民健身背景下健美操在智障群体中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