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波递增不良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2-11-24 20:52马兰虎武锋超蓝庆肃韩俊先吴波王姣姚亚丽
老年医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导联左心室心肌细胞

马兰虎,武锋超,蓝庆肃,韩俊先,吴波,王姣,姚亚丽

1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甘肃兰州 730000

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报告心血管疾病5.23亿例[1]。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其住院率高,早期诊断率低,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寻找在诊断、危险分层、治疗预后等方面有价值的指标意义重大,心电图以应用广泛、简便、无创的优势成为首选。R波递增不良(PRWP)是心电学领域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指胸导联R波振幅从V1~V4依次增加的特点消失,R/S比值逐渐变小。PRWP在心血管疾病中存在较普遍,ANTTILA等[2]纳入5 713例患者,结果显示PRWP的发生率为9.7%,女性发病率为是男性2倍,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加。研究发现,PRWP不仅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有关,还与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密切相关,且PRWP能独立预测心血管死亡风险[3]。现就PRWP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PRWP概述

美国ZEMA医生首次提出PRWP,并于1979年发表于心电图杂志,阐述了PRWP与心电向量图的关系[4]。PRWP的诊断尚未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诊断标准。①Zema[4]诊断标准。PRWP的心电图特征:RV1≤RV2≤RV3,RV3<0.3 mV。其中,R波逆向递增特指胸导联R波移行过程中存在振幅递减的情况。R波逆向递增的心电图特征:RV1>RV2>RV3>RV4或者RV2<RV1、RV3<RV2、RV4<RV3、RV4≤0.3 mV 4个诊断条件中至少满足1个。②Maquette[5]诊断标准。排除左心室肥厚后,RV3或RV4<2 mm且RV3<RV2或RV4<RV3;或者RV3<1mm且RV3-RV2<0.25mm。③DePace[6]诊断标准。RV3(或RV2)<RV1、RV3<RV2、RV4<RV3和(0.95a+1.38b+0.17c-0.12d-0.07e-0.54)>0;a=1男性,2女性;b=1 V2或V3的ST段抬高或T波倒置,2 V2和V3的ST段都抬高或T波都倒置;c=SV2波振幅(mm);d=SV3波振幅(mm);e=RV3+RV4(mm)。④Warner[7]诊断标准:排除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RV2宽度<20 mm。

心电图各导联中的QRS波群,实际上是空间QRS环心电向量经过两次投影而成,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其先从室间隔中部从左向右除极,产生的向量较小,位于右心室前方的导联(V1、V2)面向除极波,形成一个小r波,室间隔除极后,同时激动左右心室壁,产生一个向左下的综合向量,其对应的左心室前方导联V5、V6形成大R波,即产生所谓的V1~V6导联R波的演变规律。多种原因可引发心肌细胞出现少量坏死及凋亡,累及心肌的面积小、厚度浅,作为终末分化的细胞,这种细胞的缺失仍可发生替代性纤维化,导致瘢痕的形成,这会影响到该区域的去极化过程,使其发生延迟及缓慢,引发心肌产生异常向量。在心电图上未形成Q波或QS波,反映在体表心电图表现为小q波或R波振幅减小[8]。

2 PRW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2.1 PRWP与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病伊始引发T波改变,随时间迁延逐步形成典型的“弓背样”抬高的ST段,当因梗死的心肌逐步因瘢痕形成愈合后,在心电图上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病理性Q波,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体表心电图并未形成典型的病理性Q波,而形成与病理性Q波意义相同的非梗死性Q波。非梗死性Q波一般指心肌梗死以外的疾病所引起的异常Q波,多发生于Ⅰ、avL、Ⅱ、Ⅲ、avF、V1~V3导联,而PRWP是非梗死性Q波的主要表现形式,非梗死性Q波比梗死性Q波更宽更深[9]。

在心肌梗死中,由于小面积或散在的心肌细胞死亡会造成心室除极向量显著改变,进而使QRS的初始向量接近于平行于V1导联轴,而垂直于V3导联轴,所以心电图必然出现 RV3<RV2<RV1,一旦出现PRWP,则提示心肌细胞坏死,对不典型的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前壁心肌梗死被认为是PRWP的最常见原因,但PRWP也存在于一些非梗死患者中,因此临床常联合心脏超声、心肌酶等进行诊断。王玉燕等[10]研究显示,PRWP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占5.56%,在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占57.41%。研究证实,PRWP人群中心肌梗死的占比明显升高(P<0.001),且全因病死率、心血管病死率显著升高,但PRWP在非心血管高危人群中预测价值有限。在芬兰的一项6 854例健康人群中发现PRWP 213例(3.1%),在(24.3±10.4)年的随访期间,死亡3 723例(54.3%),发现PRWP与年龄较大,心力衰竭、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以及β受体阻滞剂药物使用有关;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PRWP与心源性猝死、心源性死亡和全因病死率升高有关;与没有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亚组相比,CAD亚组中有PRWP的患者与心源性死亡的相关性更强,而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仅在CAD亚组中显著[11]。

大量的心肌细胞死亡后,梗死区通过形成瘢痕避免心脏破裂的发生,这些存活的“岛状”心肌组织中穿插了大量纤维组织或心肌组织被纤维组织包裹。开始从室间隔除极的0.001 s~0.005 s,影响除极心电图的向量,心电图上形成小r波,因此PRWP提示有存活的岛状心肌细胞,预后相对较好。探索PRWP预后意义的文献较少,但研究普遍发现它与较高的死亡风险有关,与心血管病死率无关。

2.2 PRWP与扩张型心肌病(DCM) DCM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病,主要特征为一侧或两侧心腔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PRWP在DCM患者中约占67%[12],心电图主要表现为RV1~RV3呈rS型或QS型,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的特异性高达99%,敏感性为70%。冯娟等[13]研究证实,DCM患者心电图PRW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ILDIRIC等[14]研究纳入70例2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PRWP组(36例),随访4年发现,PRWP组左心室舒张异常更为普遍,心肌运动指数较高。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更常见于PRWP的糖尿病患者,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功能障碍早期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机制为:病毒、炎症等累及心肌细胞,形成散在微小的坏死灶和瘢痕,导致室壁变薄,残存心肌细胞减少,心肌纤维化,影响传导系统,因而心室激动时产生的电位明显减少。PRWP的DCM患者左心室壁大部分节段存在严重的收缩运动不同步[15],会加重心功能恶化。PRWP的发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临床上应重点关注出现PRWP的DCM患者。

2.3 PRWP与心力衰竭 PRWP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有一定的关系,在室间隔除极中V1~V3可呈qS型或小r波。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心脏不良事件,显著增加死亡风险[16]。研究发现,大面积心肌梗死后患者胸前导联出现r波,PRWP反映了心肌梗死面积范围和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17-18]。2017年,贾卫滨等[19]首次提出 PRWP 的“掉头现象”,通过分析24例心力衰竭患者,发现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表现为:①rS波≥4个;②具有左束支阻滞(LBBB)的“掉头延迟”“掉头迟钝”,甚至“掉头失败”;③肢体导联 QRS波群低电压(<0.6 mV)[20]。PRWP为诊断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诊疗依据。“掉头现象”是对ZEMA提出的PRWP概念的进一步延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4 PRWP与心律失常 ①LBBB伴PRWP心电图常表现为R波在V1~V2导联缺失,表现为QS型,也可出现R波先大后小的递增不良征象。左束支由于双重动脉供血,当出现LBBB时,LBBB影响QRS起始向量,使横面QRS向量减弱或消失,QRS环投影在胸壁V1、V2导联呈rS型,多为“胚胎r”。②右心室肥大使心脏向前扩张,受到胸骨的限制,导致心脏顺时钟向转位,当心室除极时间延长,在V1导联横面投影增大,极度顺钟向转位时,V1~V6的QRS波呈rS型。③左心室扩大后心电向量环偏向后,在心电图表现为PRWP,PRWP可能是一种未被识别的心肌结构或电异常的标志,在存在缺血或其他易感疾病的情况下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PRWP,寻找心脏病的其他体征或症状,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5 PRWP与肺心病 肺心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时,能引起右心室扩张,可因肺气肿、心脏位置变化,导致心脏顺时钟向转位,整个QRS综合向量环位置下移,并指向右后上方,心电向量减弱,心电图表现为右胸导联形成小r波,但上述改变可随着肺心病病情的好转而消失[21]。

综上所述,PRWP在心血管疾病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老年人心电图出现PRWP时,更多提示心脏器质性病变。但PRWP在临床工作中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病情和实验室其他检查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来证明。

猜你喜欢
导联左心室心肌细胞
前列地尔通过下调TRIM8表达激活Nrf2/ARE通路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CircRNA-32011调控三氧化二砷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比较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研究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如何选用降压药?
心脏也需“减肥”
心脏也需“减肥”
多类运动想象脑—机接口导联选择方法
15导联心电图与18导联心电图对临床诊疗价值的比较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