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探索高校高质量发展
——以华北理工大学新发展阶段为例

2022-11-24 17:58谢跃生
关键词:教学科研志愿发展

谢跃生,耿 福

(华北理工大学 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以及疫情带来的显著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调整和为夯实强国战略而推动的国内生产供应链的不断完善,发挥自身的创新人才优势,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助力实现双循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高素质人才,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重大作用。

在为实现两个“大局”的背景之下,急需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转化更多的创新性成果、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新发展理念是指导大学教育解决发展动力、路径、目的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指挥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展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将其贯彻落实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中,激发各层面办学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从结构式到内涵式的转变,从而有效推进高等院校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院办校”模式,提升质量内涵

“院办校”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均衡大学与学院两层次管理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结合事权给与学院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如财权、人事权,使学院真正成为办学实体[1]。华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医为主,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为辅,现有99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师生人数众多,现有全日制学生43491人,教职工3692人。学校管理权力高度集中、教学科研等行政管理任务繁重、整体办学合力形成不足,导致学科建设进展缓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不明显。在此背景下,为保证学校在新时期实现内涵高质量发展,学校的办学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阶段。学校实行宏观决策调控,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办学主观能动性,将高校的发展模式以传统的“火车头牵引模式”结合新时代的“动车组模式”。校级层面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二级学院成为自带动力的动车车厢,形成互进共推的“动车组磁场效应”,促进高校整体事业高速高效发展。国内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已尝试转变办学管理模式,将“校办院部”改为“院部办校”,按照目标管理模式,实施“全成本预算管理”。院部办校是以服从大学统一领导为根本,以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为前提、以各方责权明晰为重点、以资源合理高效配置为关键、以学校对院部各项事业的多层次多角度考核评估为核心,不断提升大学内部的治理能力,确保教育事业的行稳致远。这种“院办校”的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办学改革创新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将加速学校内涵发展,破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难题。

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按照学科分化要求建立院系,并通过分权予以有效治理。学校依据各二级学院特点制定目标职责内容,既有统一指标又有替代性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开展考核评价,依据结果进行绩效分配。通过校院两级关系的科学合理调整,落实“学院办大学”的理念,会进一步强化学院在大学改革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院系的办学活力。同时因为办学主体责任尤其是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很大一部分从学校转移到院系,对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班子的综合能力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考验,要求干部队伍不仅要具备忠诚、干净、担当的基本素养,还要具备熟悉局面、掌控局面、开创局面的领导能力,并且要具备有眼界、有胸怀、有追求的领袖气质。

二、整合协调资源,建构教学科研PI一体化团队

二级学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责任制,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来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PI为英文“Principal Investigator”一词的缩写,意为主要研究者。二级学院为实现高效管理,可以整合协调学院有限的资源,采用PI制管理模式,组成以学科带头人(PI)和教学带头人(Co-PI)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发展方略,从而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为研究生教育、高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平台[2]。教学研究型大学承担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团队建设要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把科研PI制引入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科研PI制,将以院系等行政部门为主的抓教学方式转变为首席教授治学,形成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关系。

教学科研一体化PI团队采取扁平化人事组织管理架构,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组织运行灵活度,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创造性。PI全权管理教学科研平台的常规运转,负责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工作。在教学上,由Co-PI协助PI管理本科生教学和实验室的建设,负责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科研反哺教学实践等。在开展科研项目时,PI带领团队分工协作,进行科学研究,在Co-PI的协助下,以教学促科研,保证团队良性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教学科研一体化PI团队组建成后,行政管理采取“精细管理、提升服务”模式,为团队建设提供成长的条件。一是赋予教学科研一体化PI团队管理的自主权,使其在教育教学创新、教师资源使用等方面有自主管理权,能够自我约束和积极主动提升。在团队确定教学科研目标与模式后,院校管理职责是组织同行专家进行精准性的诊断性评价,帮助团队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团队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建立健全教学科研一体化PI团队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全方位评价机制,将PI和Co-PI的考核纳入团队建设考核目标中,对他们的考核转向长期价值的绩效考核,由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三是为教学科研一体化PI团队提供明确的经费支持。四是应鼓励跨部门、跨院系甚至跨学校、跨行业的教学科研一体化PI团队建设。

基于扁平化人事组织管理结构的教学科研一体化PI团队,有助于提高团队的教学科研学术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而实现学科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步提升。

三、倡导志愿服务,构建思政绿色生态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育人绿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能够树立人与社会和谐互助的绿色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是志愿服务以实践为主,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并且通过亲身帮助他人,获得社会人员的表扬和认可,获得正反馈的激励,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行为准则。二是志愿服务与社会急需紧密贴合,契合时代精神,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树立国家社会大局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三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育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学习形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教育。

将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在校院两级党委的领导下,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运用原创性、时代性、红色基因优势,将理论武装、党性教育、优秀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学生不知觉中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的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形成思政绿色生态环境,才能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使服务效果实现最大化。

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优化,形成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框架。贯彻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建成地方政府、企事业机构、大学等主体相互配合的支持体系,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投入公共服务活动之中。建立完善志愿服务体系,需要建立、健全一套招募、培训、激励、反馈等多项长效联动机制。志愿者招募是源头保证、志愿者培训是重要环节。在长效的激励机制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弘扬新时代志愿精神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的模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进行跟踪反馈、闭环管理,围绕志愿服务活动制定评价体系,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加深入,使志愿服务具备可持续性。

四、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助推京津冀发展

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共同发展是当前大学必须要面对的时代潮流,应当解放思想、视野开阔,树立全球眼光和双赢意识,构建开放的办学观、开放的人才观、开放的科研观和开放的教学观。提升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治理能力迈向更高水平,深入研究探索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新形式,开拓发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领域,深度参与教育治理国际化。我国大学教育发展进入世界一流,“输出”与“引进”的双向性发展模式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途径。通过在友好国家建立“孔子学院”、与国际一流高校联合办学、互派交换学生等方式,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和优质教育资源深度交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教育的开放发展不仅基于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涵盖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教育责任。

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顺应全球化趋势,华北理工大学在植根唐山基础上,全方位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华北理工大学不断推进校城深度融合全面突破,以“地方支持高校、高校服务地方”为指导,稳步推动学校科技创新链、人才智库和学科专业群与唐山市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紧密精准对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了校城共同发展。针对沿海重工业城市唐山市产业体系,华北理工大学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了一批具有明显地方产业背景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围绕“李大钊研究”“近代工业文明”“冀东三枝花”等项目,凝练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唐山文化名城建设。

华北理工大学位于“环渤海、环京津”核心区域,依托中国(河北)自贸区曹妃甸片区,借助精品钢铁、现代石化、临港贸易等优势产业,为学校加快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内外融通大开放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交流合作确定为高校第五项职能,只有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4],深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参加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为学校实现了高质量的开放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五、搭建共享平台,促进全面发展

大学的共享,在于搭建师生之间、学科专业之间、校政企之间互联互通的信息渠道,实现资源、成果的开拓与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教学“共享”新模式

为应对疫情突袭,网络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线教育走向了网络教学“共享”新模式,迎来发展的迅猛加速期。通过此次被动的全球超大规模网络教学实践,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围绕互联网新技术条件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甚至重置教学内容。一个突破传统课堂教学范畴,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程之外,更多师生可以共享教学内容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打破了学习物理空间局限和被动选择教师授课的限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海阔天空。对于同一门课程的学习,全国甚至全球的师生组成一个交流圈。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同学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将会是前所未有的。

在两个“大局”背景下的创新时代,要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新机制,形成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体系,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性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大规模使用,为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推算、实时追踪和精准化推送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学科大平台“共享”

学科大平台“共享”的建设,需要通过信息化管理,整合各单位所购大型设备得以实现。随着学校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型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不断增多,管理和共享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让分散在各个学院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有效整合,发挥其效能,形成便捷互赢的共享机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开发和利用属于较为复杂一个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构建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要以学科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方向。其涉及环节众多,如安装场地设计、软硬件平台搭建、设备维护、使用培训等等。

学校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构建上,要不断研究摸索管理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紧贴科研教学,从前期设计到设备平台搭建,要严格管理流程,切实构建起满足学科发展的设备管理平台。这不仅为其科研工作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为提高学校整体教育、科研投资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政企“共享”

华北理工大学与唐山市实行的校城深度融合战略合作机制,为校政企多方“共享”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高校是创新智库的“蓄水池”,要和政企在项目建设、学科平台、人才资源等方面共商共建共享,开展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前沿关键引领技术和现代工业化技术的协同攻关,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高校需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并和企业深度合作,致力于三方面的创新。一是构建复合应用型人才选拔、培育进阶机制。未来高校智库人才结构应逐步向复合应用型方向转变,要围绕高校的优势领域,特别注重选拔、培养具有大局把握能力、科技转化能力、扎实学识研究能力以及卓越管理组织能力的领袖型人才。在选人、用人方面,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阅历、唯奖励的观念,建立以创新智库岗位职责目标任务为主导的开放、流动聘用机制,多方式引进社会各领域高级人才专职或者兼职参与学校智库团队。要支持和鼓励骨干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到地方或者企业等社会领域挂职锻炼,为政府决策参谋出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二是构建高校智库与地方政府协同合作机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协商超前布局重大科技研究,共同制定中长期战略合作规划,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三是构建重点研究领域持续性推进机制。地方政府在确立重点研究领域后,和高校建立相对稳定的重点领军专家及团队,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稳步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通过开展校政企的“共享”,同时也必须构建校政企联合党建新模式,按照“党建引领、协同创新”原则,校政企主要负责人把握意识形态主流、三方共享开放科技平台、多方协力助推企业成果转化速度等举措,形成共育英才新机制,构建校政企创新生态新格局,共谋成果转化新举措等多种机制,形成“共享”合力,为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政”能量,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六、结语

华北理工大学新校区经过五年的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务必突破当前的改革瓶颈,推动教育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持续提升、布局持续合理、评价持续科学、制度持续规范,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5]。学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破茧重生”的勇气和魄力,不懈追求治校理教新目标,构建医工融合一流大学的远景目标,做到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为主导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与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建设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全方位开放办学的强校之路。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志愿发展
以志愿,致青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热衷科研
小学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论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