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的“转化”意蕴与绿色大学建设路径探索

2022-11-24 17:58刘旭东赵梦霖解佳琦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刘旭东,赵梦霖,解佳琦

(1.华北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这三个重要论断是“两山”理论的重要科学内涵。“两山”理论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指导思想。学习领会“两山”理论对于准确认识新时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是正确处理新矛盾的科学方法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化解,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两山”理论无疑为破解矛盾提供了新时代答案。

一、“两山”理论的哲学要义与实现机理

(一)“转化论”是“两山”理论的哲学要义

理解“两山”理论,需要客观的把握其本意和哲学内涵。“绿水青山”本意指自然生态环境,现已延伸至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的全视阈,喻指整体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本意指经济效益,总书记曾经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金山银山”是一种更加广义的概念,既体现为经济增长,又体现出民生幸福感。由此,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两山”理论,已经超越自然视界而延伸至社会领域。“两山”理论也因此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2]它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强调了环境保护的优先性,表现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两山”理论的“统一、优先、转化”关系中,“转化论”是核心,彰显了“两山”理论的终极追求,即摒弃追求单纯的生态优势或者经济优势,进而倡导生态与效益的兼顾,这一目标无疑是需要通过“转化”来实现的。因此“转化论”是“两山”理论的最重要的哲学要义,它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矛盾统一、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核心思想。

一般来讲,矛盾转化通常有三种结果,一是矛盾的一方取代另一方,也就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二是矛盾双方共同消亡;三是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第三种结果是矛盾转化的最优境界。“两山”理论蕴含的转化论即是这种转化结局的体现,既不是金山银山取代绿水青山,也不是为了绿水青山放弃金山银山,而是绿水青山融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收获绿色的金山银山。

(二)“转化论”的实现机理

200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指出,“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这种发展不可持续;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均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要相互兼顾,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特定条件下绿水青山是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3]这一论断既指出了“两山”理论的内部要素,又强调了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实现机理,即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通道。这里提到的“特定条件”就是“两山”转化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基础。只有“条件”积累成熟,“矛盾转化的必然趋势才会由可能变为现实,没有条件或不具备充分的条件,任何矛盾转化都不可能实现。”[4]矛盾转化的实现机理是一个系统性过程,表现为若干要素的集合体。

1.转化基础

绿水青山是实现金山银山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必须是优质的,兼具比较优势,是区别于他方而具有的稀缺性和独特性,否则便不具备转化的价值。具有比较优势的“绿水青山”一直处于规模增长的上升期,当积累到足够大的规模,就会出现经济学中的“规模不经济”现象,此时满足了矛盾转化的时间条件,数量的积累奠定了转化的基础。

2.转化关键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总书记指出了两山转化的关键所在,即“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也符合矛盾转化的主客观因素论。矛盾转化论指出:“主观条件起着主动的、能动的作用,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要付出主观的努力,都要发挥自觉能动性”[4]。在“两山”转化的过程中,要首先使人们在思想上统一共识,达成共同意愿,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是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关键环节。只有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才能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3.转化过程

探源“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安吉,并写下纪实报告文学《那山,那水——美丽中国从这里开始》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在该书中总结了两山转化的三个实现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阶段,一味索取资源;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资源破坏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凸显;三是意识到绿水青山能够换来金山银山,二者浑然一体,和谐统一阶段”。[5]可见,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绝非一日之功,这一过程充满着种种矛盾,甚至尖锐的斗争。这昭示着转型发展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是人们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尽管矛盾转化的过程中充满坎坷,但正如马克思在阐述矛盾转化和同一性、斗争性辩证运动的关系时所说:“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6]马克思认为“融合”是矛盾转化的理想化结局,即实现矛盾双方相互接受,这恰恰印证了“绿水青山”经过不同阶段的转化,最终会变成“金山银山”的必然性。

4.转化主体

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一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内生过程,“自演化”的主体是唯一的,“绿水青山”的自我生成过程大多是这种情况。而“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仅靠自然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至少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在“两山”转化的初始阶段,人的介入大多是作为独立转化主体发挥作用,转化过程缓慢,转化效果也不甚理想。随着转化进程的深入,人逐渐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转化思路不断扩展,这时参与转化的主体由单一性开始向多元性转变,政府、市场、社会要素会不断介入,各主体间相互协作,构成矛盾转化实施的共同体。比如森林开发、沙漠治理,过去单凭个体手工劳作,转化效果远远不济,但随着政府与市场的支持参与,知识与技术的支撑跟进,开发治理效果大为改观。主体多元化对于保护“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转化目标

正如前文所述,矛盾“转化”的理想结局是矛盾双方从对立走向统一,实现“融合”共存,这实际是回答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目标的问题,这种“融合”转化的本质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即高质量发展、生态化发展。“两山”从最初的对立,逐渐实现融合统一,便是实现了绿色高质量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相辅相成,蕴涵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高度融合。其中绿色发展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7]。因此,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发展观的典型特征和目标愿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做到“绿色创新、绿色协调、绿色开放、绿色共享”,将绿色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各方面与全过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优化供给结构,开辟生态化发展新路径,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8]

二、转化论视角下“绿色大学”创建的路径设计

在全面践行“两山”理论,推行绿色发展的改革实践中,自然界和社会领域有许多成功做法见诸报端,但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案例却鲜有报导。高校作为理论创新的主阵地,应准确把握“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把其蕴含的“转化”机制运用到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去,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工具。高校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创新领域,应从转化基础、转化关键、转化过程、转化主体角度将“两山”理论的内涵融入到学校发展理念和实践中,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以期达到创建“绿色大学”的转化目标。

(一)转化基础

转化论的基础前提必须是优质的、精简的。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达到普及化阶段,部分大学呈现出办学规模过大、学生人数较多、专业设置较繁杂等情况。面对这种“大而全”的传统办学思维,高校需要应势而变。高校应注重“疏通‘两山’转化的通道”,注重将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规模化向质量化、效益化转型发展是当前学校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重要发展机遇。在“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的关键节点时期,“两山”理论无疑为学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南,特别是“两山”理论所蕴含的“结构化调整”的核心要义,成为解决学校发展问题的金钥匙。高校应不断为庞大的办学体量瘦身,优化调整办学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资源收入结构、教师队伍结构、薪酬组成结构、科学研究结构等方面,大力推进结构化改革,移除制约学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二)转化关键

“两山”理论转化关键是人,因此绿色大学的转化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高校人员的生态观念。高校中的人员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及工勤人员三类。创建绿色大学需要培育高校中一切人员具有绿色思维。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教师是高校中的重要角色,是教育的根本,应培育教师的生态意识、绿色发展意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榜样。同时,更应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将绿色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不仅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也要融入专业课程,探索课程思政。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工勤人员也是高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工勤人员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使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服务工作。

(三)转化过程

由普通大学到绿色大学的转化,既是大学形态的转化,也是大学职能的转化。“绿色大学”概念的提出为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确立了生态化目标。绿色大学的人才培养需要转变育人模式,将单一的教书育人模式,转化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等相互融合的复合型育人模式,倡导“绿色”服务、“绿色”管理、“绿色”文化、“绿色”环境等新型育人模式。创建绿色大学要充分开展绿色教育,推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一系列转变,构建以人为本的绿色育人机制。绿色大学的科学研究要瞄准“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目标,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科研全过程。研究成果上,要深入探索绿色科研成果,开展绿色冶金、绿色机械等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学术交流上,要召开生态文明相关学术会议、学科竞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加强国家间、地域间、高校间的共建共享,协作交流。

(四)转化主体

“两山论”的转化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绿色大学的治理主体也应是多元的。绿色大学生态治理体系需要从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方面进行建构。内部治理上,高校应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内部的党委、行政、学术、院系、学生等不同对象之间的协调治理。“善治”是高校治理的基本原则,高校内部治理要做到公开、透明、法治、廉洁,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的办学氛围。外部治理上,高校要妥善处理与政府、企业、社会、家长等其他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制衡,加强校企合作、校城融合、家校共育,在高校治理的过程中,做到不同对象参与高校治理,推进多方协作共赢。

三、“两山”理论的高等教育实践——“绿色大学”创建实例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阵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具有思想启迪、科技支撑、示范引领的功能。近年来,各地涌现出许多高校和教育组织,他们在深刻领会“两山”理论丰富内涵的同时,不断探索将理论成果落实到办学治校和立德树人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推动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积累的规模优势,向满足高质量教育需求方向的转化变革,为全面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一)转变观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两山”转化的关键是人、是思路,而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的核心。改革创新,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以新理念凝聚成发展共识,进而汇聚成前进合力,这是决定转型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推动绿色大学建设,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2018年我国成立了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此联盟的成立旨在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及方法,共同开发生态文明教育教材、搭建生态文明教育平台等,进而使联盟内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享,形成生态良性互动。南开大学为使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于大学生内心,初步实现了以课程为载体的多学科集成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如生态文明与绿色科技、科技转型与制度创新、生态系统与绿色家园等。

(二)优化目标,制订“绿色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一所大学想要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并据此制订可行性强的发展规划,使之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2020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了《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要求在全国学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着力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教育系统践行“两山”理论的具体行动指南。《方案》出台后,国内高校纷纷响应,比如,北京化工大学提出了“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河南工业大学召开了“绿色校园创建动员暨工作部署会”,华北理工大学制订实施了《建设节约型校园实施方案》,采取“人力资源节约、资产节约、水电粮节约、行政支出节约”等多项措施,全方位打造节约型校园。这表明“两山”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正在生根发芽,生态发展、绿色校园建设正成为高校的共识。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众多高校的发展规划中都十分注重绿色发展,“绿色”已经成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

(三)调整措施,开据“绿色建设方案”

随着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续增强,高校应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调整发展措施,将培养高端绿色人才、培育绿色交叉学科、开展前沿绿色研究、营造绿色文化作为重要抓手,对症下药,将绿色化、生态化融入校园发展规划,开据破解发展瓶颈的有效绿色良方,将规模优势转化成质量优势,营造高质量的育人生态系统,开辟健康的绿色发展道路。

当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理念,山西大学顺应国家发展形势,建立山西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立足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塑造绿色山西形象,发展绿色经济,深入开展绿色研究。江苏大学在学科布局方面,下决心调整“大而全”的传统学科布局,注重“疏通‘两山’转化的通道”,将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规模化向质量化、效益化转型发展是当前江苏大学绿色规划的主要抓手。江苏大学根据“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交叉发展、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要求,按照拓展工科前沿研究领域,提升理科整体水平,挖掘生命医学学科发展潜力,推动人文社科繁荣发展,扶持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思路,集中精力,重点建设2~3个能够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打造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拓展一批与学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兴、交叉学科,着力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能够支撑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学科结构与布局,努力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学科生态。学校通过调整改革措施,全方面多领域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为绿色大学建设开据了切实可行的“绿色方案”。

(四)完善主体,构建“绿色治理体系”

正如“两山”转化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一样,高等教育也要经历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大学治理体系结构不尽相同。在精英阶段和大众化初期,高等教育的治理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政府在这一时期将高等教育作为公共品给予政策与财政支持。而进入大众化后期,特别是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私人属性逐渐增强,市场与社会作为高等教育治理的参与者逐步扮演重要角色。根据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R. Clark)“三角协调理论”,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将呈现“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与市场力量”三权共治的局面。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54.4%,步入普及化阶段,完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迫在眉睫。高校审时度势,注重生态治理体系建设。在内部治理方面,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求,遵循大学章程,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校;加强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建设,理顺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以华北理工大学为例,在健全外部治理体系方面,学校与唐山市政府签署“校城融合”战略协议,全面加强与当地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外派挂职干部,积极内引外联,为资源和技术的流动搭建平台,实现校政企交汇融合,让校外力量积极参与学校治理,为学校发展大计出谋划策。学校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完成了从单一治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转化,发挥出绿色治理体系的强大优势,增强了学校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五)改观面貌,营造“绿色校园环境”

校园和校舍建筑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是学校精神、理念、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关系到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当前国内部分大学改观面貌,使校园环境实现绿色布局、绿色规划。天津大学将全生命周期理论融入绿色大学校园创建模式,从绿色校园环境规划及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两个阶段对天津大学新校区进行创建。校园规划层面,做好生态规划,从源头控制校园环境建设的具体指标,如选址、绿化、安全、交通等,旨在实现“一中心,三融合”理念。校园建设层面,从能源、资源、建筑、交通等方面进行绿色规划,进而实现高质量建设。临沂大学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积极推进“海绵校园”建设。其充分利用空间要素,按照“核心面—核心线—分散点”布局,旨在使临沂大学成为“生态系统中的大公园”。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区域特点,分布建植了15个主题园区,如艺术教学区的牡丹芍药园、理工科教学区的黑松林和桃李园、文科教学区的桂花园、工科教学区的玉兰园、物流商贸教学区的水杉林等。福建农林大学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将茶文化始终围绕校园环境规划建设,以特色山水茶苑主题,打造成国内外独具特设的茶文化主题景观校园。

四、结语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发展主题。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高质量的教育,以“两山”理论为引领的绿色大学实践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建设绿色大学,就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绿色人才、绿色科研、绿色服务和绿色文化,从体制机制上遵循“两山”理论的转化机理,不断完善健全高等教育的绿色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高等教育的特殊贡献。这既是我国现代大学建设的新理念和新使命,也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所必须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探索“两山”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正确打开方式,在创建“绿色大学”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着转型机制不完善、不系统等诸多不足。由此可见,对“两山”理论的深入认知和实践是一个长期工程,高校应以“两山”理论的转化论为依托,持续实现培养、科研、服务的绿色转型,进而推动大学及社会的科学转型、科学发展,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