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议题式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以《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为例

2022-11-24 15:26刘永通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本课议题核心

刘永通

(洛江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高中思政课的育人价值集中体现在该学科的核心素养上。通过高中思政课的教学,逐步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的必备品格,不断掌握能用之于学生所处之实际生活所需的关键能力,既是广大高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回答、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课题。

大单元教学是教师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是通过单元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系统规划学生学习需要构建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凸显教学过程的整体性、递进性和关联性,从而逐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和思政课育人为先课程要求的有机统一,进而在思政课堂上真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

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存在以落实孤立的知识点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上变成零敲碎打的“碎片化”教学现象,这种教学培养不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学科“关键能力”,更培育不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1]通过大单元教学,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立足国情,推动文化的交流互鉴、交锋交融;更好地推动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课所属的大单元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本课的学习为本单元后续学习提供基础理论,与之后学习内容之间是“理论(工具)—辨识—行动”的逻辑关系。本单元的3 课教学,必须遵循“逐层递进、前后呼应”的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培育与有序提升。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确定教学目标、单元结构、核心任务。

一、聚焦素养,确定单元目标

单元规划要在遵照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联系教材内容,具体考虑实现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任务。[2]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将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本课教学中,可以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通过比较分析他们熟悉的闽南文化,从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感悟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和自己的实际体验,感悟泉州市“海丝文化”建设给居民带来的文化消费的便利,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终是为了人民等,既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又提升了学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同,并自主接受健康有益文化,学习优秀文化提升自己,进而从政治认同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此,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在此基础上,准确分析和梳理教材要表达的基本观点和逻辑,从而明确单元定位及各部分内在逻辑关系,并具体阐述单元目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对本单元的内容总体要求是:“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功能》阐述了文化的内涵、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的载体以及文化的作用等,是本单元理论基础的起点。从教材内容上看,本单元有三课和一个综合探究。根据单元地位和内容,笔者进一步将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能陈述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功能,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的载体。明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立足国情,推动文化的交流互鉴、交锋交融;懂得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整体设计,搭建单元结构

随着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换,以往基于“知识点”“课时”的教学设计难以与素养目标相匹配。进入素养时代,教师应基于学情,采用整合、重组等方式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搭建核心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把相互关联的知识、任务整合成系统,从而为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提供支撑。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是高二思想政治课必修4《哲学与文化》的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是第三单元的起点。本课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中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的思考:本框的基本原理是本课后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当代价值的基础,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具体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作业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起本课时教学内容与第三单元后面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再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来指导本课时的学习,进而建立起本课时教学内容与本册前两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借此建立起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整体性的知识观。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教学,在讲清楚本节课基础理论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融入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及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内容,构建起更广阔的视野。要整合单元知识,使碎片化知识结构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经过逻辑思维过程,从事实性知识和活动中抽象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是有效地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知识的必由之路。例如,在进行文化的含义知识点的讲授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纯粹的自然景观及人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引导学生根据文化的界定进行辨析,并将文化分成古与今、中与西,从中出发思考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适时点出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发展需要推动交流与文化交融,强化单元理念,体现出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通过这样的设计,在第三单元的开篇,就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学生学习任务,构建单元核心概念,将整个单元的核心知识进行梳理、贯穿起来,搭建核心知识逻辑结构,把互相关联的知识结构形成系统。

一个抽象观念要通过一定数量的具体案例才能得以支撑,与以往“宽而浅”的教学设计不同,大单元教学兼顾整体与细节,追求的是“少而精”。即通过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拓展活动等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整体着眼,注重细节,深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三)议题引领,落实核心任务

学科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学科的本质,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3]如果把一个单元的教学比作一辆汽车,教学目标就是它的方向,那么一个好的核心任务就是它的动力引擎。核心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进行序列化处理,在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状况及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和相关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这样才可以让大单元教学“跑得更有力”。

单元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情境,综合运用搜集资料的方法,将议题作为承载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方式。同时,教师应加强学情分析,在搭建起的核心知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学科特点,明确核心任务,在此基础上设计单元活动、单元作业,实现学习方式和素养目标相匹配。在明确了核心知识逻辑结构之后,在单元教学活动中根据逻辑结构,设定每节课的中心议题,通过议题的序列化来创设问题情境,指向核心素养,力求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统一。通过复杂情境的创设来检验是否具备了有关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否能够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依据课程标准和素养目标,围绕核心议题,坚持议题、情境、活动、任务有机统一。通过议题统领,围绕基本问题和核心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理解核心知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本课例在第七课设置了三个议题,以此来明确每一节课的核心任务。分别是:“文化有什么用”“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文化创新靠什么”。本课例是以“文化有什么用”为议题,基于此本课分别设置三个问题:什么是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文化有什么功能。通过适当调整,将两目的内容变成了三个问题,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为桥梁,架起本课的两个重点: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功能。把握单元内课与课之间相关议题的内在联系,逐步深入,通过议题统领的方式,设置相应情境,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学生学习需要建构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凸显教学过程的整体性、递进性、关联性,通过组织开展议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地完成学习任务,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整个教学过程从古到今、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为学生提供了适切的学习路径,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本课议题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