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政课专题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路

2022-11-24 14:19赵杰艺
关键词:理论课研究生思政

赵杰艺,曹 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专题化是一种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成一套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专题,然后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按照逻辑规律来实施教学并致力于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在全国着力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培育新时代青年的背景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国家2021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实际,针对IT类与经管类研究生较多的专业特点,在专题化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2018年至2021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尤其是专题化教学在课程魅力、理论呈现、赋能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学校师生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在学科建设上,2012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硕士点获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资助,2016年获批成立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2017年成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并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获得2019年浙江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立项,因此,分析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直面时代问题展现课程魅力

研究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化教学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管用?”这三个基本问题,结合浙江实际,根据授课教师的研究特长与研究生的专业特点,设计成导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7个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专题。在开课前,学校组织集体备课,每个专题内容都经过课程组反复打磨,每个班级授课都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依次展开,每次授课都是按照理论逻辑的方式交替进行,学生像听讲座一样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两年来研究生院进一步重视网上学评教,要求研究生对所修读的全部课程进行网上学评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评教得分近两年来始终保持在92分以上,均明显高于本科生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评教得分,教学效果受到研究生的普遍认可与好评。

(二)运用鲜活案例彰显时代发展

怎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赢得学生,与学生距离更近,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全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都纷纷开展了教学改革,以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专题化课堂上,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视野、研究特长,通过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风格、贴近研究生生活的生动表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实际案例有效结合。同学们被相关专题所吸引,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大脑跟着老师的讲解运转,课堂的抬头率高了,学生的眼睛亮了,课堂的发言多了。如社会专题中,任课老师通过现在社会表现出的上层人士赚的盆满钵满,下层人士才刚刚摆脱贫困的贫富差距现实引导研究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公平问题:为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为何需要政府这“看的见的手”来调节?让研究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适当调控的必要性,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性。任课老师在介绍华为技术领跑全球通信产业时,生动阐释其创新的基本特征:技术创新是“傻功出精品”,产品创新是“从乌龟到大象”,管理创新是“奋斗者有其股”。鲜活案例的生动呈现,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其思维很快被带入老师所讲的专题理论中去,听完一个专题后研究生们常常有在该领域学科前沿遨游的体验、产生共鸣并以热烈掌声向老师致意。获得研究生的高度认可,进一步激发任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情怀,使教师获得更高的职业成就感。

(三)深化理论学习赋能社会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和思想道德内化理论都要求学生在思想形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主体参与,才能完成思想内化、行为外化和实践转化,才能让新思想入脑入心[2]。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也要注重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的再升华,使学生更加深刻掌握知识。现在学校高度注重实践育人环节,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实践作业形式,鼓励学生用专业知识去实践,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课内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田野调查与挂职锻炼相结合的实践形式,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研究生以不同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整理起来,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递进循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心”,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受社会专题中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等专题所学启发和鼓舞,以研究生为主要成员,自愿报名组建的“乡村振兴青年团”被钱江晚报评选为2019年浙江省大学生“红色暑期社会实践”十佳实践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筑梦新时代”理论宣讲团获得2019年浙江省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百强团队”荣誉称号等等,研究生们都在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理论用于实践,并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与专题化教学相联系的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整合相关资源,在浙江丽水、安吉、仙居等地建立了10余个乡村振兴实践教学点和研训基地。

二、专题化改革赋能研究生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但得益于学校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专业化,且得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教师主导性与研究生主体性的统一,坚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重要使命担当相融合,更得益于坚持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相结合。

(一)授课教师品牌化与授课内容专业化相结合

1.授课教师“品牌”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任课教师团队是由来自于《概论》《纲要》《思修》和《原理》教研室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组成。不仅有中国乡村振兴问题研究专家、首届星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育人之星”、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评教得分最高、最受学生喜欢的良师诤友,还有被同学们称为上课最具哲学画面感的饱学之士。教师课堂上充分的情感投入、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从不同侧面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信、真讲、真用”,研究生进而被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所吸引,形成“爱老师,学老师”的良好氛围。同时,课程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打造品牌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邀请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高校的知名教授来学院对老师分享品牌塑造经验并给予专题化授课教师更专业的指导建议;各教研室还经常性组织校际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学习先进教学改革经验,学校支持思政课教师通过出国留学(访学)、国内进修(访学)、基层挂职等多样化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来塑造专业能力扎实、教学设计新颖、教学经验成熟、观念与时俱进的教师品牌。

2.授课内容专业化。正如习近平所说“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授课教师们坚持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术前沿充分体现在教学专题中,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以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进行专题化教学备课,每一个专题都要经过专题备课——课程组打磨——专家指导——专题试讲四个环节;课堂上教师们直面研究生提出的“真问题”,引导研究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科学运用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把专题既讲精、讲透又讲深、讲活,让思政课既有深度、有广度又有“温度”,最终做到“自己弄明白——上课讲明白——学生听明白”,紧紧抓住研究生的“心”,引起研究生的思想共鸣。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对专题内容做适当调整,譬如在面对IT类专业的研究生时,就会以身边让中国“芯”奔腾起来的“严义”教授、把“中国芯”推上新台阶的华澜微创始人骆建军教授等作为典型案例,激励研究生从自身专业做起,顺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师的主导性与研究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3]。在课堂上就必须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知识通过研究生能够接受的语言传递给他们,通过教学互动使课堂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4]。根据理工科为主的研究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呈现出来,并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入手,深入进行学理分析,将思政课堂从研究生爱听、想听,转变为研究生爱说、想说,发挥研究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高效率地融入课堂。

1.启发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灵活选用最新热点事件,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进行研究性讨论。无论是国际政治专题就中美关系提出“中美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如何看待西方世界多次提出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如何看待当前疫情下的中美关系?还是社会专题提到“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区别?”等等,老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从历史和现在、从我方和美方不同的维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研究生看待国际问题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不断锻炼研究生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角色思维能力。促使研究生自己得出答案,通过“交流——启发——真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2.体验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灌输教育,而是在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去体验去感悟,老师带领学生以小见大。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通过讲中国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去思考、领悟真理的力量。譬如在政治专题中讲解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时,授课老师让一个强壮男生和一个柔弱女生在课堂上掰手腕,让同学们现场体验毛泽东思想中战争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在新时代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成功运用。将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加深印象,对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社会思潮多样化挑战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以便引导研究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选择。在授课老师的引导下,研究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争相发言,这既完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又使同学们得到切身体会,在欢声笑语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重要使命担当相融合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依托浙江“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得天独厚的资源,制定专题,补充鲜活案例与生动实践,把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使命担当融入思政课堂。

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结合学校学科优势与社会信息技术情况,激发研究生担当意识。随着5G、AI、图像识别、大数据技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思政教育素材与方法也因时而变。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我们在思政课专题化课堂上借助电子信息类高校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与思想的深度融合的探索,不仅使用慕课、翻转课堂、网络直播课而且还在尝试应用AI技术、思想信息云交互平台等来增强思政课交互性与现场体验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按照2020年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浙江要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课堂上围绕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杭州大湾区建设、网络强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场景结合研究生所学专业分专题展开研讨,让研究生从身边真实发生的诸如“健康码”“杭州城市大脑”“阿里云”中体会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高效与便利。通过美国封杀中兴、华为事件触及我们国家科技之痛,引导研究生从卡脖子技术入手,“真刀真枪”做科研,把科研做在中国的大地上,树立“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激励研究生成为一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6]的未来科技工作者、“忠诚家国担大任,放眼世界竞自强”的有为之士。

2.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学校文化优势与社会励志前辈故事,激发研究生奋斗精神。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提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为激发比例超过60%的学校理工科研究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思政课专题化教学以多样化榜样在身边为引导,提高思政课整体的课堂效果,微电子研究中心致力于实现中国“芯片梦”的邓先灿,“领‘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电子工程专业校友戚肖宁等等,都成为我们课堂中案例教学的一部分。让思政课更具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向前辈看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专业能力与社会公德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力争将个人的奋斗放进历史的进程,将个人创新的涓涓细流汇入国家和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

3.面向浙江经济发展主战场,结合地方发展优势与国家总体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家国情怀。把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的党史资源、改革开放先行地的鲜活案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生动实践,有机地融入课堂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将建设“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7]和“最多跑一次”贯穿到整个思政课教学之中,使研究生从浙江鲜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深入理解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学校方面要求研究生们牢记蒋葆增老校长病榻上“国家大事,千万尽力”的临终嘱托,增强其家国情怀、创新使命,培养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弄潮儿般的胆魄和担当去承担时代和命运赋予的使命。

(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协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有效利用学校的朋辈先进人物和新冠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课堂模块,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丰富思政课堂的形式、用身边的榜样人物,更好的激励学生成长成材、树立远大理想。

1.朋辈浸润宣讲专题。受“社会大课堂”理念的启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课堂更加“接地气”,从研究生身边寻找优秀的社会思政资源有效引入,通过邀请身边的榜样人物走上讲台现身说法,让思政课既顶天又立地。譬如,第一批派到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为践行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大鼓舞代替传统放炮竹的庆祝方式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退役特种兵、“励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2018级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处于新时代拥有良好条件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等等。相较于传统专家宣讲,朋辈浸润宣讲更贴合新时代青年特征,用“精准滴灌”式的同辈交流取代“大水漫灌”式的单向说教,有力降低了代际间文化反哺和反授的成本,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8]。研究生意识到思政理论并不空洞,真正做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化课堂”相协同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2.人民生命健康专题。在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当下,中国是第一个发现人类受到新冠病毒攻击的国家,也是首个和世卫组织联合开展新冠病毒溯源研究的国家。在这场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9],经过努力,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抗疫成果获得了世界认可。为了赋能实践,分别邀请了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援意大利专家凌锋;浙江同德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浙江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重症护理四组组长姜淑庆;研发“强紫外杀菌机器人”大幅提升新冠肺炎CT检测速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杨勇,来与研究生们进行面对面分享与交流。看到中国“病人应收尽收”“免费治疗”“以人为本强调防控”,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姜淑庆带领5位组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精心护理重症患者39人,赢得了患者及家属们的高度认可;杨勇研发的“强紫外杀菌机器人”,把原有杀毒效率提高90%,让需要诊断的人尽快诊断,加快治疗进程。同学们从身边的“最美逆行者”身上看到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担当与无私奉献,进一步认识到这次抗疫行动中展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伟大的中国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科技抗疫实力彰显伟大中国创造精神”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研究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专题化教学取得了“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的效果,离达到“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差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一)创新教学方法

专题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运用启发、体验、推演等方法给现有的专题化教学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政课堂为了更好的适应青年一代的学习特点,要大力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历史与现实的融汇、教师与学生的融入,提高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教学效果。

第一,情景式教学法。作为电子信息类的高校,更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为专题化教学课堂提供更新更成熟的技术支持。如运用VR仿真、图像识别、AI技术等为研究生还原战争和建设的真实场景,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结合老师的理论讲解更能加强学生对专题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专题化教学的效果。第二,比较教育法。在进行一个专题教学时,不仅仅要关注新事物、新思想,还需要从历史纵向比较和国际间横向对比,让学生能清楚的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自己正向的是非判断,将错误的思潮与想法扼杀在萌芽之中。第三,差异教学法。专题化教学有着教师和学生主体双方互为流动的特点,会有相互不适应现象。因此,课前需要通过自我介绍来了解老师所研究的前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不断增加师生互动的覆盖面,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后定期组织实践活动,推动研究生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师进行思想交流,让师生双方都有获得感。以统筹课堂内外研究生的全方位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夯实教学实践

专题化教学不仅注重理论的传授,更重视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鼓励研究生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以致用”。第一,拓展专题化实践资源。通过与贫困地区、县域乡村、红色基地、特色小镇等进行校地合作,不断扩展实践基地资源,实现专题化实践全员覆盖,增加研究生的参与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优化专题化教学设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调查研究生对哪些教学内容、方式、语言、风格最感兴趣、最为喜爱,用研究生感兴趣的热点事件结合他们对于思政课的需求来针对性地完善教学设计。第三,保持专题化教学含金量。结合本课程教学目标调整自己的专题化教学方案,关注时事,及时更新教学案例或者选择相关历史纪录片、经典电影等保证教学材料的时效性,进一步确保研究生思政课成为使研究生终身受益的金课。第四,形成研究生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实践成果。与各学院各专业联系合作,将专业实践与思政实践结合起来,将思政理论渗透到专业实践的思维方法中,让研究生切实体验到思政理论实践与各专业理论实践的紧密联系,增加研究生主体参与感和实践内容的效能感。

(三)优化教学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事关研究生真正学懂、弄通、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成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考核中,对于研究生而言,传统的做法一般为课前点名、课堂表现与期末考试,在实践中考核评价方式应趋于多元化。摒弃只注重期末考试考量的思维,应加大平时成绩比重,由学习通或钉钉软件点名,定位准、时间短,保证签到的有效性;课堂上因时间有限无法让全体学生发言,可以将课堂问题通过课后作业反馈出来便于教师全面了解所有同学的思想见解与学习情况;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思政专题实践,并在每个专题最后一节汇报该专题实践成果等全方位对研究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师生交流和教学效果四个部分,对整个思政专题化课堂进行综合评分,专题化课堂的授课教师较多,缺少学生对老师个人专题针对性的评价,使得教师难以获得自己所负责专题在学生心中的客观评价,同时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应注重激励化。完善专题化教学的学评教,应给课堂评,教师间互评,使老师及时收到对自己教学的客观评价;定期组织思政教师交流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专题化授课积极性与教学效果;加大思政教师激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把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四个一批”等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10]。学校与学院设立专题化教学专用资金,鼓励思政教师开展专题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长效机制。

在全国着力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研究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的专题化教学需要各高校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有效地将思政课与各学科的专业课、社会实践资源有机联系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真学、真懂、真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新时代研究生的“四个自信”和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理论课研究生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思政课“需求侧”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