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活化理论优化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2022-11-24 13:12魏玉芳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西关小学741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劳动生活化创设

魏玉芳(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西关小学 741500)

20世纪初,陶行知有感当时中国教育脱离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这一严峻现实,于是结合自身实践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后来,随着不断丰富与充实,形成了著名的生活化教育理论。在他看来,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的内容决定了教育的内容,而教育会反过来影响生活。因为生活丰富了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所以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因此,将生活化理论应用于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既是对素质教育发展的积极响应,又是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生动诠释。

一、生活化教育理论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启迪

1.加强劳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陶行知反对脱离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教育,他提出“在劳力上劳心”的劳动教育观,既反对将学生培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也反对将学生培养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田呆子”,而加强劳动教育与生活的深度联系,能够让学生手脑并用,多感官参与劳动创造,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较为宽泛,且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关于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形式、劳动强度等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有些学校仅仅将劳动教育视为一种课余存在,排除在课程安排之外。当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与生活相脱节,而劳动教育的成果又无法用成绩或分数量化时,劳动教育就往往会出现“假大空”现象,不免遭人诟病。因此,教师应积极贯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劳动教育与生活的深度联系,或以生活化元素融入劳动课程,或将生活化元素引入劳动教育课堂,或创设生活化的劳动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比如,“晾晒衣物”是低年级小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的劳动技能,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将“学”与“做”结合起来。

2.创设生活化的劳动教育情境

创设丰富多元的课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从当前的班级值日劳动来看,形式固化而单一、流程机械而重复、内容简单而缺乏创新的班级值日活动,无非是桌凳摆放、地面保洁、门窗维护等,并无新奇之处,容易让学生失去新奇感与探究欲。如果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将某次班级值日前后的对比以多媒体图片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说值日劳动的意义,然后提出问题:“应该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进行班级值日?”这样变简单重复的劳动活动为富有创意的教育,启迪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且较少参加集体劳动或家务劳动,创设生活化劳动情境,意在唤醒小学生以劳动改造生活的信心,使其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从中获得精神面貌的改善。由于学校所提供的场地有限,学生的劳动内容及方式相对有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实验、游戏等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挖掘劳动的价值意蕴,发现劳动之美,感受劳动之趣,体验劳动之乐。

3.善于运用生活化的劳动教育素材

生活化劳动教育素材能最大限度地引领小学生被动劳动走向主动思考,然后从问题提出走向深度探究。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世界充满了强烈的认知欲与探索欲,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面对面访谈、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生活化素材,然后根据劳动主题需要适当融入生活化素材,让学生丰富对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分工等的认知与思考,加深对劳动教育的全面理解,那么学生的劳动观念将会重塑,劳动意识将会增强,劳动素养将有所发展。比如,校园道路上的窨井盖既不美观,也缺乏必要的标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怎样给学校的窨井盖好好“打扮”一下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让学生交流并选择最适用可行的方案:以彩绘的方式给井盖“穿新衣”,这样既具有审美情趣,又较为醒目。那么,接下来便是确定井盖彩绘的主题及内容。经过讨论,学生决定彩绘松、竹、梅、兰的图案,丰富的古典文化元素使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起到对学生的美育熏陶作用。

二、运用生活化理论优化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

1.融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不足,甚至将劳动与“惩罚”挂钩,学校将劳动教育边缘化,家长担心孩子因家务劳动挤占学习时间而主动包办一切,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歪风邪气对小学生价值观的侵蚀,导致他们对体力劳动不感兴趣,甚至形成好逸恶劳的不良思想。因此,以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论引领学校劳动教育,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家庭,从学生到集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劳动实践,通过手脑并用、学做结合、教学贯通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使其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会建构之美、探究之趣、创造之乐。比如,在教学生《洗餐具》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学校餐厅,让学生熟悉给餐具清洁、消毒的具体步骤有哪些,思考问题:“如果餐具上的洗洁精不能完全清洗干净,你能否想出其他办法清洁餐具?”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回归生活,或观察家人清洗餐具,或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得出相应的办法,或使用干丝瓜瓤蘸洗洁精清洗,或使用热水加小苏打,以去除餐具上的油渍。

2.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劳动情感体验

生活化教学理论主张将生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从生活出发进行学习,根据生活的需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小学生劳动教育中,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的劳动兴趣,以新颖独特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劳动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形成对劳动知识的整体感知与深度理解,促进对劳动技能的熟练掌握。不少小学生在家备受呵护,被宠为“小公主”或捧为“小皇帝”,他们对劳动的态度较为狭隘与疏离,而生活化的情境能够使其在劳动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发现生活中的劳动之美,挖掘生活中的创造之乐。当这种深刻而美好的感情内化为学生的心灵养分之后,他们对劳动的态度与意识会发生极大的改变,甚至会爱上劳动,渴望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感。比如,针对小学三年级开展的《整理房间》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假设有亲戚来你家小住,为了让客人住得舒心愉快,你需要帮着家长整理房间。你需要从哪些方面做起,将房间整理好?整理房间前后,可以拍照片对比,说说房间的整洁程度与心情有何联系?”当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整洁的房间,干净的布局,让人心情愉快。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整理房间,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学生明确:通风换气。对于小学生而言,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不应当将劳动视为一种应尽的责任,丧失实践创造的乐趣。家长与教师也不要将劳动当成“惩戒”的手段,当孩子学习上犯了错,强制他们参与集体劳动,或打扫卫生,或倒垃圾,或整理收纳,这样孩子很难将劳动与愉悦的情绪建立起必要的联结,也很难从劳动过程中培养思想品德。在小学生劳动教育中,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劳动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信念。

3.回归生活本身,重构劳动教育价值

生活化教育离不开劳动,密切联系生活的劳动实践及教师知识,正是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小学劳动教育不要脱离实际,要回归现实生活,深入挖掘劳动本身的价值意蕴,以劳动唤醒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发现与认知,重构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或以劳育德,教会学生立身做人,或以劳增智,引导学生求知探索,或以劳强身,促进学生身体发育,或以劳育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全面发展也日渐重视。然而,与文化课程相比,当前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劳动教育的地位仍较为尴尬,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尚未被充分挖掘,也没有对小学生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小学生劳动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使其掌握简单的劳动知识与基本的劳动技能,更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与热爱劳动的意识。

4.挖掘生活资源,强化劳动教育实践

从当前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来看,室内手工劳动多于室外生活技能类劳动,班级值日类劳动多于合作创意类劳动。由于劳动教育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关注力度不够,对本土化的生活资源的挖掘不足,导致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个性化、本土化、乡土化特征弱化,这样劳动实践应有的文化意味与教育价值便被严重削弱。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借助班级及学校周围环境,积极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强化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动脑思考能力的同时,充分体验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强化教育实践的现身说法。从生活劳动教育理论来看,陶行知主张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各自水平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保管文具”“我会削水果”“整理衣物”“扮靓校园”“独立乘车”“种植花草”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习得生活技能的同时,培养独立生活、自主劳动、认真负责、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三、结语

以生活化教育理论引领并优化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对提升学校育人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将劳动教育思想融于学科教学的各方面,做到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拓宽渠道,构建模式多样、资源丰富的教育载体,做到多维度、多渠道、多层次的劳动教育实践。因此,教师应运用生活化教育理论优化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立足生活,服务生活,让学生根据生活的需求进行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认知水平,增长劳动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生活化创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创设未来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热爱劳动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