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岩
(金昌市第八小学 甘肃 金昌 737100)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能够有效巩固知识,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彼此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双减”政策开展分层作业设计,能够提高数学作业的价值,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对于学生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双减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同时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努力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而数学知识的运用离不开作业,数学理论知识容易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不自己练习运用无法真正把握知识。由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在布置作业时缺乏目标意识,即部分教师依然采用“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理论。这种只重视学生们的作业数量不重视作业质量的做法忽略了学生双减的培养,大量重复的练习题使学生长期处于机械式练习状态,会让学生对做作业产生厌恶心理。
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结构单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无法把握作业难度。教师并未对作业难度进行划分,有时简单题占多数,有时中难题占多数,简单题过多无法真实把握学生学习情况,而难题过多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设计作业时,学生的个性特点没有得到呈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么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把握程度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讲,全班统一的作用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还会对他们的数学学习生涯造成很大影响。
老师批阅学生的作业是最好了解学生们学习情况的,但是现在的老师批阅作业的方式简单化。经过调查发现,很多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有时候会运用学生在相互批阅作业,或者自评,老师给予评语也少,这样只能简单判断学生的对错,并不能发现学生真正错误的原因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事实上,批阅学生的作业不单单是打对或打叉这么简单,更需要教师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采用对错多少来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方法并不符合双减教育的要求,教师若不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甄别,忽视学生的进步,那么作业设计的评价环节就无法发挥真正作用。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分层作业的科学性,教师应遵循几个方面的原则:
为了针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全面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尽可能分层设计。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设计作业是设置两个层次的作业,一个是必做题,另一个是选做题。顾名思义,必做题就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就是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完成。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秀生三层,制定科学的分层目标并科学设计作业。此外,层次性突出了作业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难度,具有层层递进的特点。
趣味性指的是教师设计作业时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作业,确保学生始终对作业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不少学生做作业时都会存在马虎和应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作业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关。若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他们就会将其变成一种负担,从而心情愉快且主动地完成,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1]。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从以往的独立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效率。而从完成习题作业的角度分析,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很显然是利大于弊,但部分作业比如探究性、实践性或课题研究等则很难通过独立完成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小组合作完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掌握了所学知识,自身合作交流、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分享能力不断提高,这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
通常情况下,问题的结论都需要隐藏在较深的层次,无需学生挖掘,且结果和条件差距较大,需要学生自主跨越。一般情况下,学生解决问题时方法不太明确,可能需要在尝试错误中借助假设和验证探索。
学生学习知识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个是间接获得,另一个是直接途径获得。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以间接获得知识为主,这也是学生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的关键。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且学生但数学学科实践性较强,教师可借助实践性作业如参观调查、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将所学数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中,才能够真正体现数学学科的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过程中,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保证所设计数学题目的实践性与探索性,深化学生对于知识内涵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数学能力。比如在学习长度测量相关知识后,可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数学作业,让学生测量桌椅高度、家长身高等;比如在学习时分秒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行读钟表,学会记录时间,比如吃早饭的时间、坐车时间、到学校的时间等,以便强化学生时间观念,通过作业形式的丰富,能够展现作业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索能力以及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不断增强。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过程中,可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作业,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角相关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用牙签、木棒等材料来制作角的模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角的特征产生深刻体验。比如在学习克与千克之后,学生可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方式,对物体的重量产生深刻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数学知识[2]。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作业的设计能够为课堂重难点的突破提供辅助,保证数学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开展深入思考,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数学作业的设计应适量适度,难易适中,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学习百分数加减法之后,教师可就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在学生运算过程中给予学生以指导,促使学生对单位“1”形成清晰认识。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搜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类的应用题,为百分数加减法运算提供条件,确保学生对于列示方法和计算方法都能够加以熟练掌握。在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比练习来展现题目本质,便于学生准确区分易混淆知识点,提高学生问题辨析与推理能力,为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强化奠定基础。
以往难度较高和数量较多的数学作业,会让学生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抵触,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双减”背景下首先需要对作业量进行控制,做到巩固学习和深度学习相结合,合理把控学生作业完成时间,在达到学生知识巩固和拓展延伸作业目的同时,不增加学生其它负担。教师一是要在作业布置上提前评估总量,对作业试题仔细审查,避免重复作业被学生机械性完成。教师可以模拟中等水平学生进行作业测试,精准把握时长总量,更好的对作业体量进行规划。二是要加强和家长的协同配合,对作业完成时长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和学情对作业布置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作业体量合理性。三是要注意倾听学生反馈,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调整作业难度,对特殊学生可以量身定制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作业完成上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作业融合分层教学,最主要的是,教师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不同学生的大脑构造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想法与认识也是不尽相同,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类的想法、身体是相同的。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力就会有不同,他们的解题能力也不同。然而,就当前的教学实际来说,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质量不佳。我们都知道,教师开展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是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而设定的。所以,教师要利用一切活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和学生互动,以便能够合理划分学生的学习层次,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每一位学生在适合的层次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例如,学生层次划分中,教师要以学生数学基础能力为基础要素,科学划分不同水平的学生。学生数学基础能力的发现,仅凭某一次成绩是无法充分体现的。所以,当学生初步进入小学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观察,观察学生数字、口算、公式等方面的内容,详细记录不同学生的表现,以此来判断学生基础实力,并对学生进行层次小组划分。当然,不是说一定要以相同水平为一组,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之间共同爱好、个人特点等方式,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当学生完成合理分层后,教师就可设计相应的作业,助力学生作业质量的提高。
教师要对学生布置具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就需要首先认识学生的不同层次,这样才能对学生布置最符合其本身的作业。教师认识学生的不同层次,首先需要看学生的考试名次,这是最基本的一点,教师从这一点就可以基本掌握学生的数学情况。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层次,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一般在数学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其数学水平都较高,或者其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对于数学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很重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例如,教师从每次小测验的成绩中,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考试名次,一般来说每次在考试中稳居前十名的学生都是数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应该重点培养[3]。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地听讲,有一部分学生不专心听讲,这样的情况不仅在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当中有所表现,在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当中也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重点的培养专心学习数学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有很强的数学求知欲,这非常有利于深入的数学学习。
教师对学生划分数学层次,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具有教育管理艺术性的工作。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划分到更高的层次中,但是,在进行分层后,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愿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不断的弥补自身的差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层,设置三层对设计作业来说比较合理。三个层次可以将班级所有人的数学水平区分开,就便于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其最为合适的作业。
例如,一个班级里有50名学生,教师可以选其中10名学生划分为第一层,选30名学生划分为第二层,选10名学生划分为第三层。第一层,教师对其提出的要求应该是让其能够顺利地完成80%的习题。第二层,教师对其提出的要求应该是让其能够完成70%的习题。第三层,教师对其提出的要求应该是能够理解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并且可以完成一些较为基础的课后作业。这样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完成什么样的课后作业。对学生划分了层次,教师需要认真地思考对学生布置什么类型的作业,这又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在所有的作业设计中都会有基础类的习题,因为无论是数学水平较高的,还是数学水平较差的,都需要通过基础类的习题,以巩固原理性的知识。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该给学生布置的基础习题,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做,但是,基础习题侧重于让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学生去完成,尤其是需要让第三层的学生去完成,因为这样的作业更符合他们的层次。对于第一层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去完成一两道基础习题,以使其对基本的公式概念能够运用就可以了。这样就使第一层的学生减轻了作业的压力。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授了三角形这部分的知识,如何给三角形做高,这属于较为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对学生布置一些基础习题,以让学生练习。第三层的学生在给三角形做高的时候,可能会分不清如何对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做高。而第一层的学生可以轻松地给所有的三角形做高。对于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让第三层的学生对三角形做高的习题多加练习,以使其学会简单的数学知识。
中档题可以说是数学作业中设计最多的,在分层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中档题,以使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数学知识有所延伸,使数学水平一般的学生能够通过作业良好的学习数学,同时使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练习。在数学中的中档题,有的是偏向于计算类的,但是,更多的是应用题,如何让学生解应用题,这应该是让学生练习的重点。因为应用题可以锻炼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能力,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用途。
例如,在数学学习中,相遇问题是一个重点知识,这样的问题多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对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以使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练习。相遇问题的正确求解,需要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为了能够正确的分析题意,在很多的时候需要画出草图,这很能锻炼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而且,这样的问题不算太难也不算太简单,很适合第二层的学生,对于第三层的学生有开启数学思维的作用,对第一层的学生有巩固知识的作用[4]。
教师对学生分层,第一层的学生应该是教师重点培养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数学水平较高,而且有较高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对其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兼顾基础习题和中档习题,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其练习较难习题,这样才能充分的使其练习。较难的习题一般都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教师对其布置的应用题,知识要立足于课本,但是,所涉及的内容要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应该让其对数学知识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起到分层设计作业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授了圆这种图形后,在对学生布置课下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对第一层的学生设计一些较难的习题,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圆这种图形的面积求解,往往不是只有这一种图形出现。学生在以往学习过正方形,在求解圆的面积的时候,往往会在一个圆中内置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以让学生求解圆内阴影的面积,这就是典型的一道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应用题。这样的习题有较高的难度,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将数学潜力充分的挖掘出来。
总而言之,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是小学中高年级作业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教师需树立作业分层意识,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依据,综合考虑作业的目标、难度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数学分层设计;同时,要采取有效的作业评价方法,不断改善作业分层设计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