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深度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具有一定意义的学习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认知与学习,通过主动地参与、体验,将学习所得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自觉地迁移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认为,真正的深度学习需要学生链接真实世界,面向“问题解决”任务,通过不断反思的过程,最终促进全面学习目标的达成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1]。现阶段,深度学习作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我国中小学得到广泛实践,但是目前将深度学习有关理论与策略引入学校主题班会活动,从而促进班会课变革的案例还不多。
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主题班会课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阵地,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也是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各学校一般每周都会单独安排一节主题班会课,按照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的总体要求,由班主任自主设计班会课主题,组织开展德育活动。班会课作为一门兼具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规则意识教育以及实践活动教育的综合性课程,需要班主任充分地重视并认真地组织实施。然而目前大多数主题班会课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不同方面的问题,例如:有些班主任以几张简单的PPT备课,然后就相关主题随意地说上几句,权作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课;有些班主任将班会课理解成单纯的思想教育课,甚至把班会课开成了批评课、整顿课;还有部分班主任虽能认真准备班会课,却未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内化道德知识,将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指向深度学习的班会课首先一定是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活动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有在体验式班会课中,才能获得切身感受,进而产生情感、心灵甚至思想上的升华。体验式班会课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罗京宁教授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体验式班会课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理解、感悟反思和交流分享,能够极大地促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而帮助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2]。基于情感体验的深度学习型班会课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情感教育基本原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班会课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活动环节,重视建立班会课堂的“情感场”。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面向真实的社会情境,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自觉管理,提升解决真实情景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指向深度学习的班会课一定是链接真实世界的、有意义的、面向具体问题的情境化课堂,要求班主任在针对某个德育主题设计班会课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力求充分地将该主题与社会情境相衔接,避免空洞地说教。冯冬梅等学者认为,链接生活情境的深度学习型班会课,能够促进学生将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为解决当前学校德育活动中存在的“知行脱节”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3]。
反思本身就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是促使学生由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将反思性学习过程作为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指向深度学习的主题班会课同样离不开反思性学习过程,学生在参与和融入班会课活动的基础上,对自身道德情操、品质素养、心理健康以及规则意识等方面进行反思和内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立志完善自己,进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型班会课过程,要求学生不是单一地被动听讲、接受各种道德理论和纪律规训,也不是被动地、表演式地参与活动,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道德知识和规则要求,并主动结合自已的原有认知、观念意识以及行为举止等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浅层学习者往往教条式地被动了解与记忆,对核心概念缺乏理解,缺乏自觉的内化知识的过程,也无法在新的生活情境中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自然无法很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者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适时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4]。这一观点强调深度学习的迁移性特征,重视深度学习的最终意义,即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指向深度学习的班会课同样重视迁移应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这也是学校管理者和班级建设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即学生通过班会课的学习能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自发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一般认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才是对学习成果最好的检验,包括班会课在内的学校德育活动同样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迁移应用也是指向深度学习的班会课的最重要特征。
主题班会的变革首先应当从形式与内容的变革开始。在形式上,应由班主任空洞说教、学生回答式参与的传统模式,向班主任引导、学生自发式融入的模式转变;在内容上,应由班主任就事论事、不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教学素材,向班主任结合既定德育主题密切联系本校或本班的真实案例、问题、现象为教学素材转变。指向深度学习的班会课强调教学过程链接真实的生活情境,这要求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具有德育意义的真实事件,并加以细心积累,做一名德育上的“有心人”。班主任可以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积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有意义素材,除了可以利用QQ班级相册的收集功能外,还可以利用微信与家长沟通,获取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有用素材。
主题班会课的变革还需要从情感角度入手,让班会课充满真诚而不掩饰、尊重而不责备、温暖而不冷漠、安全而不紧张的情感氛围。真实的情感需要情境化、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加以激发,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班会课中直接参与活动,也可以展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照片或视频等,还可以播放邀请家长参与的语音或视频等。一个人最难的是直面自己的内心,两个人最难的是消除彼此的隔阂,一群人最难的是产生共同的情感。指向深度学习的班会课变革需要班主任有意识地从情感角度出发,设计班会课中关于情感体验的元素,让学生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
深度学习的概念提出以后,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成为关注重点,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深度学习型课堂实例,提出了不同的深度学习过程模型。吴秀娟教授在广泛研究与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深度学习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具体过程为“注意与感知—激活与接受—选择与整合—批判与重构—实践与创新”五个阶段[5]。笔者将该模型与班会课教学的一般特点相结合,提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班会课教学流程。该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导入阶段,提出此次班会课的主题、问题或者话题;第二部分是深度学习的主体阶段,具体包括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对主题的感知,激发学生回顾与表达原有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观点,促进学生批判性地对主题进行分析理解与重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四个过程;第三部分是深度学习的升华阶段,展现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将重新构建的德育认知迁移应用到有关情景,促进知识的顺利内化和运用。
就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言,迁移应用属于高阶特征,这个层次上的深度学习比较难以实现。但是班会课教学往往围绕贴近生活的主题展开,相比较而言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实践。因此,将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迁移应用作为班会课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升华深度学习型班会课的必备策略。这种迁移应用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有关实践性表述,也可以是学生在班会课之后做出的具体行动,还可以是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转变。需要指出的是,深度学习强调的迁移应用是学生能在复杂情境下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在生活中的简单实践。这需要班主任在进行班会课设计时深入思考,以避免将这种迁移简单化、平淡化、空洞化。
班主任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的事件,有些倘若处理不好,不仅会对班集体建设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给学生留下成长中的阴影。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班主任可以尝试从情感入手去处理一些学生间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迁移到生活和学习中。例如,我们班有一位心智低于同龄人的孩子小乐,总是被大家取笑。有一天的课间,小乐因为闹肚子而不小心在教室里拉了稀,被大家听到了声音,也闻到了臭味。在与其父母电话联系并安排妥当后,我在思考,怎样才能保护好小乐的自尊心,让大家停止取笑他。为此,我召开了一个紧急班会。我先分享了自己上学时的一次尴尬的经历和当时非常害怕被取笑的恐惧心理,然后问同学们有没有过类似的尴尬事件。在好几位同学举了手后,我接着问道:“你当时最怕什么,最希望什么?”同学们的答案都很接近——最怕被别人嘲笑,最希望大家不再提这件事。大家都明白了我的意思,随后一位同学提议:“我们谁都不要再说今天的事情了。”还有一位同学提议:”谁也不要把这事传到别的班去,不要让别人嘲笑我们班。”最后,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相信好人有好报吗?反正我信!让我们一起做一次好人,忘掉今天的事。小乐一会儿就会返回班级,我们就当什么都没发生,以后谁也不要再取笑他了,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好!”当天晚上,小乐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她和孩子会永远感激我的。
面对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如果班主任因为忙于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以简单粗暴的命令口吻要求班级学生“不准再提此事”,往往都会产生非常不良的后果。借鉴指向深度学习的班会活动开展策略,以情感共鸣的方式促进学生发自内心地调控自己的言行,可以产生班主任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一些矛盾,也是校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有时候师生之间可能闹得很不愉快,而这时班主任要想从中调解,让师生之间“冰释前嫌”往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此时,班主任通过开展深度学习型班会活动,让学生自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自发主动地与老师进行沟通,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班的一位老师身材略胖,人也比较憨厚,一个调皮的男生给他取了一个外号——猪八戒。显然这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质的外号,但是班内的其他同学却不以为然,大家都跟着喊。这位老师听说之后勃然大怒,要求我必须严肃地处理这件事,否则再也不愿意进班级上课了。为此,我召开了主题为“我们该怎样喜欢老师”的班会。首先我请同学们谈一谈如果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会有哪些行为表现。同学们提到了教师节送礼物、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作业认真写、考试考高分、做老师的小助手等。然后我又问道:“给老师取外号是不是喜欢老师的一种表现?”同学们安静了,非常安静,因为他们知道错了。我继续引导:“我也曾经给我的物理老师起过外号——老牛顿,因为他姓刘,物理教得超好。”这时有同学说:“老师你这是喜欢物理老师才取的外号。”我进一步引导:“那么大家说说,同样都是取外号,有什么区别?”大家又活跃起来,纷纷说了自己的看法。最后,那个男生低着头站起来说:“老师,我错了,我也挺喜欢这个老师的,我不该取那个外号。”我再次抛出话题:“现在老师很生气,不愿再来我们班上课。我们怎样才能让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他,很喜欢他的课,很喜欢他还像以前一样热情洋溢地给我们上课?”学生纷纷提议,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可以制作明信片送给老师、可以送巧克力给老师等。最后我总结道:“大家说的方法我认为都可以,你们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挽回我们的老师。另外大家不要忘了,用期中考试的进步来表达对老师的喜欢效果会更好!”第二天,这位老师的桌子上堆满了学生们的“小心意”,老师非常感动,提出要把小礼物作为奖励奖给那些期中考试进步的同学们。一场师生间的矛盾就此完美化解。
面对此类问题,班主任尝试让主题班会课朝着深度学习的方向去转变,借助精心组织的班会过程和更为有效的引导策略,既能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自我修正能力的养成。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与家长闹矛盾,叛逆的情绪也会蔓延到班级,不仅会影响班级的学习风气,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怎样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叛逆期,化解他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是每一位初中班主任都避不开的棘手课题。为此,我召开了一节主题为“爸爸妈妈,你们听我说”的班会课。班会课第一个环节,我发了一份关于“我的爱好与父母的爱好”的调查表。在同学们填完之后,我随机抽取了几份调查表投影到大屏幕,然后通过电话现场连线了这几位学生的家长,打开扩音模式向家长咨询家长的爱好和孩子的爱好。学生们慢慢地发现,原来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远远超过学生对家长的了解。班会课第二个环节,我请了几位和家长矛盾较大的同学说说自己目前有哪些烦恼,然后播放提前请几位家长录制的关于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视频片段。因为做了保密工作,同学们都非常吃惊,甚至还有惊叫声,但是慢慢地很多同学眼眶红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曾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班会课第三个环节,我向大家问道:“你们慢慢长大了,父母呢?”有学生说道:“变老了。”我反问道:“他们没有年轻过吗?为何而苍老?”我又播放了提前请家长们用“抖音”中的“看看我有几分像从前”这一功能录制的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家长们的画面一出来,孩子们立刻情感崩塌了,很多孩子都在低声抽泣。班会课第四个环节,我再次拨通了一位同学妈妈的电话,打开扩音模式后递给了这位同学。只听见妈妈急切地连续询问:“老师,小飞怎么了吗?不舒服吗?还是不听话了?我马上来学校噢。”这位同学忍不住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是我,我没事,我对不起你,我错了,我以后都听你的。”电话那头没了话语,传来的也是阵阵抽泣声。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高声说道:“这节班会课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你们与父母重新相处的开始。我期待着全新的你们!”
从情感入手的班会课总会触及学生内心最柔弱的部分,也最能激发出我们想不到的理想效果。在注重情感力量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班会活动环节,巧妙运用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合理设计学生甚至家长的参与环节,会让一节班会课深深烙下深度学习的印记,永远地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诚然,班主任的工作事务烦琐,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也不可能都是精心准备下的深度学习型班会课,但是针对复杂情境或特殊教育主题下的班会课,需要班主任深入地思考和积极地探索。班会课是班主任组织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积极发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认真设计班会课的教学流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爱的教育、有意引导学生迁移应用等策略,将班会课朝着深度学习方向变革与发展,必将促进学生辩证思维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个人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