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云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以下简称“心理教师”)队伍尚缺乏自上而下的培训规则和体系。为满足心理教师队伍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教研组织发挥着不容置疑的作用。我国多个省、区、市在不断探索和尝试这项工作。
教研活动指中小学教师有目的、有过程、有方法地分析和解决学校课程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以促进教师发展为宗旨的一种实践性、反思性的专业发展研究活动,具有系统性、群众性、经常性、成果有实效性等特点。[1]基于这一定义,心理健康教研活动指心理教师有目的、有过程、有方法地分析和解决学校心理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以促进心理教师发展为宗旨的一种实践性、反思性的专业发展研究活动,既包括发生在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研活动,也包括发生在学校外的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如市、区级教研。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都没有成立心理健康教研组,而市、区级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则比较持续和规范。因此,文中的心理健康教研活动指市、区级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其落脚点在于促进心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即专业胜任力的提升。
心理教师胜任力指能将心理教师中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除了知识、技能外,还包括自我形象、态度与价值、特质、动机等,指担任好心理教师这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2]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强的学科,因此,心理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而系统性、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研活动“在内容系统上主要由教学研究和活动研究2 个部分构成”。[1]心理健康教研活动也包含这2 个部分。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心理体系的架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和心理档案、心理宣传教育、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咨询伦理与规范、心理课题研究等,[3]这些内容都应囊括在心理健康教研活动中。
教研活动的方法包括观课议课、学术沙龙、对比教学、课例分析、示范观摩、网络教研、视频会诊、课题研讨等。[1]基于心理健康教研活动自身的内容体系,还需要加入个案督导、学校心理经验交流、心理咨询技术及伦理培训等。
心理健康教研活动的落脚点在于促进心理教师胜任力的发展与提升。综合多项研究,心理教师胜任力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态度3 大方面,[2]心理健康教研活动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胜任力冰山模型显示,胜任力包含的隐性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等隐藏在人的行为背后,但对人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起更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提升心理教师的胜任力,首要的是提升他们的专业态度。目前,心理教师缺乏专业团队的支持,而系统性、群众性、经常性的教研活动给他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以及团体归属感,也能提升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专业的认同度和发展意愿,为他们的胜任力提升提供了动力系统。
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理论、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理论,条件性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知识。[2]心理健康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体系都涵盖了这2 项知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观课议课是对条件性知识最好的提升;心理咨询技术与伦理培训、课题研讨等,则是对本体性知识最好的提升。另外,每次教研活动后的延伸性学习也是提升专业知识的良好时机。
心理教师胜任力中的技能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心理咨询(辅导)能力、科研能力和通用能力(组织协调和专业发展能力)。[2]在心理健康教研活动中,观课议课能够提升心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和个案督导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咨询(辅导)能力;心理课题研讨及展示交流能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家庭心理指导、优秀学校和教师经验展示、主题研讨及沙龙等,能提升他们的通用能力。
2015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兼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并定期接受一定数量的专业培训。”[4]可以理解为,专业背景和取得资质证书是心理教师胜任力的起点,而“定期接受一定数量的专业培训”则是持续提升胜任力的保障。在当前心理专业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研活动成为持续提升心理教师胜任力的有力保障。多项研究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研活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内容、形式、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如广州市越秀区积累了主题式、体验式、分层式、开放式4 种教研形式,为全国各地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样例。[5]另外,即便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心理教师中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占比不高,专职率和持证率也有待提高。[6]因此,优化心理健康教研活动,提升心理教师胜任力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教研活动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反思性的活动,是基于实际的教育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也是持续跟进心理教师工作与发展的专业性活动。因此,定期对心理教师的教研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了解他们的胜任力现状及发展诉求是科学设计教研活动的基础。
胜任力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一般者,因此,心理健康教研活动需要分层分类开展,让所有教师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升胜任力。我们可在分解心理教师胜任力指标的基础上参考心理教师分类,[2]开展分层分类的教研活动。
1.教育教学能力指标
教育教学能力是心理教师的重要专业技能。课程和活动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新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公开课和示范课来学习课程教材教法,掌握教学设计的规范等;合格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公开课、实践活动的展示研讨来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活动实施能力;骨干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示范课,展示学校心理实践活动经验来提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和创新心理实践活动的能力;专家教师由于在心理课程、心理实践活动等方面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与提炼,可以协助教研员,也可以独立组织、开展教研活动,针对上述3 类教师进行课程与实践活动的评价与指导。
2.心理咨询(辅导)能力
心理咨询(辅导)是学校对个别学生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这一能力也是心理教师的重要专业技能。
按照入职要求,新教师一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资质,即具备了基本的心理咨询能力,但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不一定熟悉。入职后,他们可通过教研员组织的心理咨询技术培训熟悉学校心理测量与评估、学生心理咨询技能等;合格教师则需要通过培训和个案督导进一步熟悉咨询技术,学习一定的危机干预技术;骨干教师可加强个案督导,根据自己的咨询特长掌握和运用某一咨询流派的技术,并具备一定的危机干预能力;专家教师则具备了相对专业的咨询技术和危机干预能力,能够为上述3 类教师提供指导与督导。
3.科研能力
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是,心理课题研究有一定的专业规范和要求,需要一定周期的投入,并不能操之过急。针对新教师和合格教师,我们可以开展心理课题研究方法与规范培训,帮助他们在入门的前提下尝试开展一些课题;骨干教师和专家教师可在积累心理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区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展示交流、学术沙龙。
4.通用能力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心理教师需具备的六大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心理机构行政能力(包括中心运作、日常管理、医教结合等),即胜任力中的通用能力。这一能力关系到心理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资源,骨干教师和专家教师可以将学校的优秀经验传授给新教师和合格教师,起到很好的示范传递作用。而医教结合则需要区教师进修部门与专业的精神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安排教师定期跟岗学习,了解学生的用药、心理护理等相关知识,提高教师对相关学生的专业护理能力。
5.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
心理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其学习的本质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些决定了系统性、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应该成为他们工作后增进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区级或分片培训、研讨、展示、交流及延伸性的阅读,各级各类心理教师都能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他们的专业态度、专业认同度和专业发展动力也获得提升。
另外,学校应该为心理教师提供丰富的书籍以及充足的外出学习时间和经费;区级教研部门及教研员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展示机会;教师自身需要发挥能动性,加强学习和阅读,积累咨询时长和充足的个案,各类心理教师之间也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机制,在各方面的保障机制下,心理教师的胜任力将得到有效提升。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每两周举行一次”。[1]为保证频繁教研的有效性,教研满意度调查很有必要。以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小学心理教研活动为例,每个学期末,心理教研员会对全体小学心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对本学期教研活动的满意评分、参与意愿、效果评价,以及对后续教研活动的建议。通过调查,教研组织者获得了心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实时反馈,而心理教师反馈了自己在专业上的进步及需求,这有助于真正提升教师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