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烨(江苏:扬州市沙口小学)
“教学评一致性”,指在一致的教学目标引领下,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具体来讲,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的评价体系以及学生的学习行动,都以相同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整个课堂教学更加系统完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吸收以及有关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应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更好地了解世界,理解大自然的神奇,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进行实践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把握程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国外学者布莱克和威廉将教学评价定义为,一切由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取有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信息。本文根据布莱克和威廉的定义,将评价定义为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利用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而调查结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计划。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明确,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取重要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深入地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的不断发展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良好的选择。在判断一个活动是否有效时,需要看活动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需要根据学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判断。“教学评一致性”是将目标作为导向,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评价任务、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应该结合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应该与评价活动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活动做出调整,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应与教学目标相联系,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学评一致的目标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操作指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而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之所以会出现教学评不一致的现象,就是因为教师没有制定教学目标,也不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以及学习的目的。由于评价与教学不同步,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教学活动并不只是为了考试,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究和交流的方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学习的能力。
尽管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迈进,但是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老旧的教学思想和传统的教学思维,阻碍着学生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的进步与发展,导致学生科学探究热情下降的同时,也对构建高效科学教学课堂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在带领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内容时,难以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在课堂教学中也很难凸显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使科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断下降。实际上,这是由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吸收有效的科学教学思想导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学生当下对科学理论知识的记忆水平,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导致他们接受的知识经常是抽象的,很难进一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
另一方面,在教学形式上,教师也表现出刻板的教学思维,很少使用先进的微课教学,也很少结合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如生活化教学、层递式教学、分层教学等,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有着较强的抵触心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此外,小学生虽然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但是每个人受到家庭教育、自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独特的人格,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由于教师创新能力较弱,很难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科学实验教学是夯实学生科学理论知识基础、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的实验教学次数难以满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需求,致使知识与技能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
一方面,科学实验教学次数的不足导致科学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下降,学生对科学知识内容的有效构建能力也随之下降,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停留时间变短,导致学习质量亦不断降低。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教学难题,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成本、教学精力来弥补学生知识的空缺。
另一方面,科学实验教学次数的不足也导致了实验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对科学实验中的相关知识内容掌握不牢、学习体验感少,对科学实验知识的兴趣也就相应下降,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同时也影响了学生逻辑水平、创新能力的发展与进步。不仅如此,科学实验质量的下降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不足,很少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科学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利于学生养成客观、理性的思考习惯与问题意识,也对其今后学习生物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精确合理有重要关联。为此,教师需要精准制定教学目标,以保证“教学评一致性”。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其次,对学生学习情况和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进行了解,在通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每一堂课、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的培养目标进行规划。分析教材单元背景下课文的关联性和内在逻辑,认真梳理教材,保证教学目标设置的连续性。在制定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接受程度,不仅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而且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知识掌握规律,了解学生学习重点和薄弱环节,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学习知识制定教学目标。最后,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可测评性,确保能够根据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检测和评价。例如,就“登月之旅”的教学内容而言,根据上述原则,可以制定三个教学目标: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认识环形山的构成,以及人们探寻月球的历史与成就;体会人类对月球的了解是持续深化的,并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理解宇宙的帮助;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和探索宇宙的兴趣。
传统课堂是先有教学目标,再有教学步骤,最后实施教学评价。而“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学评同时展开,教师教的地方正是学生学习和评价的地方。这样能够让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课堂教学也更有价值。为此,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教师需要重点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用怎样的教学活动去完成;二是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内容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入手,向学生提问:在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学生立即被这个新颖但平时在生活中没有关注过的问题所吸引,来自生活的鲜活案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在教学中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环节。师生间展开热烈的讨论,但都无法提供证据说服对方,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稍有平息,教师顺势提出:要想知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就得知道鸡和蛋的祖先是谁、生活在现代的人类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生物的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化石”这一概念,接着教师就可以围绕化石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认知:“化石是什么?”“哪里可以找到化石?”“你知道哪些种类的化石?”……从解决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成功过渡到本课的探究主题——化石。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目的都是为了引出和学习有关的信息,各个教学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地学习。
“教学评一致性”中,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它通过评价学生在课堂某一环节的表现,帮助教师调整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丰富教学内容,利用评价任务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师生互动,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评价时要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对象、评语,合理安排评价对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然后在上课时设置问题进行提问。教师一定要做出评价,同时还要对评价内容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学生的答案并不正确,教师可以引导其思考正确答案,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这样才能有序推进课堂的教学进度。此外,教师应设置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问,然后通过评价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有趣性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依托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