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2022-11-24 08:27钱淑贞
学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课外初中语文课文

钱淑贞

(甘肃省永登县河桥镇初级中学,甘肃永登 730332)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传播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语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师务必要更加关注和研究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初中语文是一门社会性、包容性和情感性都非常突出的科目,能从多元维度上深度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怀,并以丰富的形式为体现文化理念提供高质量的平台,具有开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天优势”。

一、挖掘课本资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课本资源为素材,因此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然也要合理挖掘和利用课本资源。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课本资源中课文内容、课文角色和课文作者这三大资源,提炼具有体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效果和价值的部分重点给学生介绍,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挖掘课文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中传统文学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精髓。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率先从课文的传统文学角度切入,凭借挖掘这些文学作品内容元素带领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思想核心和美感体现,并从综合维度上引导学生形成一定层级的心理感知和精神认同,从而以具有文学美感和情节代入的方式达成学生获得、融入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学《〈论语〉十二章》这一课时应该重点给学生介绍课文体现的儒家思想,结合具体内容阐释“仁、礼、信”等儒家价值理念的内涵及其弘扬价值,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一步强调这些思想要素的正确性。

(二)挖掘课文角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形成、体现和传承传统文化均需要以人为核心载体,也会随着人类的具体活动而不断丰富文化的内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研究人类也是继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还要从课文中的角色入手,以更具体、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角色的行为、表现及其体现的道德理念,从中剖析、提炼出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要素,促使学生以更具有代表性和认知感的方式理解与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价值。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文中“五柳先生”这个角色的行为,了解他淡泊明志、不慕虚荣、安贫乐道的精神操守,从而进一步上升到解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君子乐道”和“修身养志”这两种主张。

(三)挖掘课文作者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体现出人的价值,相较于课文中的角色而言,一篇文章的作者往往具有更强的真实性,作者在文章中融入的价值理念、道德取向往往会更完全、更深刻地表现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基于这个认识,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把介绍课文作者作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支点,引导学生了解、剖析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从中发现涉及表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例子,让学生认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变得更有质感。

例如,教师在设计《出师表》这一课的课程导入时可以先介绍一下作者诸葛亮的生平,并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在“奉命于危难之间”“五月渡泸”等事件中表现出的“忠”的品质,同时把这种品质融入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展开更深入的阐述。

二、开发课外资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绝不能只以课文为开发资源的范围,还要有效挖掘、利用课外资源。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有意识地引入文学、影视以及实物等多种体现形式的课外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在丰富自我认知的同时更加立体、完整、深刻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

(一)引入课外文学资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文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对象,因此引入、挖掘课外资源自然也要以文学为主要类型。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以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选择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相应价值和契合度的课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获得扩展性知识和成果,同时灵活摄入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一方面,这样能实现有机补充课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能达成学生健全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概念、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综合目标。

比如,教师在讲解完《石壕吏》这首诗之后可以同步引入、带领学生读一读杜甫“三吏”组诗中剩下的《潼关吏》《新安吏》这两首诗,进一步了解杜甫诗中表现的“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据此具体解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二)引入课外影视资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生的认知思维有很大的感性成分,更容易有效认知和深度理解具有感官作用效力的文化作品。根据这个特点,初中语文教师开发课外资源要体现侧重影视作品,引导学生选择欣赏、解读具有课程对标性和优秀传统文化含量的优质影视资源,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体现价值更直观和形象,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感性印象和理性认同。当然教师要采用严格的标准选择影视作品,避免失真乃至糟粕性内容流入语文课堂。

例如,教师在讲解《社戏》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下课前的时间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诸如《戏里人生》《角色》或《霸王别姬》等以京剧为主题背景的经典电影选段,一方面,这样可以进一步展示课文中提到的“老旦”“老生”“武生”等概念;另一方面,也能借此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京剧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三)引入课外实物资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实物是最有呈现力、感官性和说服性的一种资源形式,同时学生在接触实物的过程中也能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务必要把一部分精力用于引入和利用课外实物资源。一方面,教师借助实物资源的具体形象可以让学生更加具象化地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也能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传承性和价值性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渠道这个更便捷、现实的路径开展引入实物资源这项工作。

比如,教师在教学《河中石兽》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幻灯片或视频展示诸如石象生、门当、碑兽等不同类型的石雕作品,简要介绍一下这些石雕的起源、作用以及具体形象的来源、含义等,同时具体讲解一些全国知名的石雕。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无论教师想取得任何教学活动效果都必须重视和利用实践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务必要就实践教育形成多元思维,围绕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主题制定、实施具体策略,确保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更有代入感和效果性。

(一)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的人文性和场景性非常突出,有开展代入性场景教学的先天优势,而这是实现优化语文课程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不妨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能力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能展现优秀传统文化表现性和教育性的场景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深度参与的状态下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课程知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达成巩固、扩大、优化综合教育成果的理想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名著节选课文时可以提前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结成几个“剧组”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出舞台剧,以角色表演的形式呈现课文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和服装,让学生在表演、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典文学内容的特点、魅力、古代社会的官职、服饰和社会常识。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与课堂教学内容相比,社会生活中拥有更丰富、庞大的教育资源,也能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取得更高质量的成果。初中语文教师在进一步完善在课内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同时,还要把目光投向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能力以及具体的教育、渗透目标设计、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接触、吸收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通过亲身实践加深理解这些文化资源的内容、认同文化资源的价值,同时顺利达成“实践育人”的高阶教育目标。

比如,教师在教学完《泥人张》这篇短文之后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等,通过参观展品、聆听讲解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的民间泥塑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我国人民的艺术审美和艺术智慧。

四、借助日常资源开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语文教育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教师讲解更多的是起着“指明方向”和“传授技法”的作用,而真正获得成果仍旧需要以养成学生的习惯为根本。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扩展到培养学生日常的认知、行为习惯上,从环境教育和日常行为教育入手开展具体的工作,确保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更具常态性。

(一)通过环境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悄无声息又巨大、深远,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想价值。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环境教育的手段,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环境中融入一些同时具备语文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元素,确保学生无时无刻不处于这些元素的熏陶下,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精准理解和高度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达成“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一些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古诗词名句并绘有对应水墨画的书法、美术作品;可以在黑板、门框的四周贴上带有“回”形纹路、祥云花纹等传统美学图案的贴纸;也可以在阳台、杂物柜上摆放斑竹、君子兰、雏菊、矮梅等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盆栽等。

(二)通过日常行为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寓教于常”是科学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揭示了日常行为教育的强大育人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校的日常活动以及语文教学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引导、雕琢学生的日常行为,确保学生每天的校园活动都能接受来自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促使他们从行为、心理和价值感受方面逐渐取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

比如,教师可以稍微改动一下上课之前的师生问候环节,把拱手礼作为问候的主要方式;大课间或上课前的预备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诗经》等传统文学、德育作品;教师还可以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尝试“蹴鞠”“投壶”等传统游戏项目等。

五、结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日常工作中大力践行,围绕挖掘课本资源、引入课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和日常教育渗透等主题制定、实施系统性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多元路径、多种形式和多层维度实现准确解读、灵活吸收和高度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效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让语文教学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语文和提高综合素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猜你喜欢
课外初中语文课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