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潇(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正场小学 226300)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中告诫我们:“……经生活滤过的历史教训,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倍上加倍的丰富起来。倘使一个人停留在自我或少数同伴的生活上,而拒绝广大人类的历史教训,那便是懒惰不长进,跌在狭义的经验论的泥沟里,甘心情愿地做一只小泥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小说”就是“经生活滤过”的历史,在这片天地中,学生会遇到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会经历刀光剑影的惊心动魄,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这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统编版小学语文的“古典小说”阅读主要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该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红楼春趣》,分别选自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这四大名著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不管是文字资料还是影视资料,稍微一搜索就铺天盖地而来。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字资料,收看相关的电视剧、电影,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他们的阅读难度。
因四大名著的文字资料极为丰富,阅读量极其庞大,所以我在寒假里就布置了阅读任务。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读原著;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我推荐他们读少儿版的四大名著。读完后,让学生完成“人物图谱”,理清名著中的人物关系及故事脉络,使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人物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如果学生对阅读文字资料感到困难,或者觉得枯燥,那么可以收看根据这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电影,让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对小说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品鉴、分析,我会截取比较精彩的片段,跟学生一起分享。例如,教学《红楼春趣》时,我就让学生看了宝玉、黛玉一行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大观园的热闹景象,感受主仆之间的亲近祥和,由此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由于文章是“半白话半现代文”,因此还是有不少带文言色彩的字词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如“大虫”“都督”“齐整”“请勿自误”等。对于这些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猜一猜,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进行理解,以此扫除阅读障碍,提升理解词语的能力。
“猜一猜”理解字词的方法是教材提供的阅读方法,也是阅读要求。例如,《景阳冈》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是:“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哨棒、筛酒’,可以猜一猜意思。”《猴王出世》一文的自读提示中也有这样的要求:“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绝不是盲目乱猜,其中也有不少猜的“诀窍”,如拆词释意、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例如,《景阳冈》一文中,“大虫”这个词就可以用联系上下文和借助插图的方法来理解,如文中的“吊睛白额”“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等词句,还有“武松打虎”的插图,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大虫”就是指“老虎”了。
有一些词语文言色彩浓厚,且比较生僻,在现代文中几乎见不到,这样的词语,教师就可以建议学生查阅字典、词语手册、文言文阅读等工具书进行理解。例如,《猴王出世》中的“拱伏无违”“序齿排班”等词语的理解,就可以让学生直接查词语手册,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已经大体上能够读懂课文内容了,但是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他们还是懵懵懂懂。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理清课文思路,品读文章的细节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栩栩如生。
古典小说的故事情节往往一波三折、曲折生动,并且让人感觉合情合理,这主要依赖作者写作时运用了前后照应、铺垫、伏笔等写作手法。例如,《景阳冈》一文的前面部分写了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店连喝了十八碗酒,初步刻画了武松豪爽、嗜酒、固执、不听劝告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为后文借酒壮胆、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埋下了伏笔。而武松艺高胆大的英雄形象正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逐步丰满起来的。可见,理清故事情节,不仅能够进一步体会文本的魅力,还能从中感受人物形象。
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了许多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古典小说”类课文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进一步品味文本,感悟人物形象,使故事中的人物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体起来。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对话,看似风平浪静、客客气气,实际上却暗藏杀机,被称为表现人物的“神来之笔”。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进入情境,深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周瑜的居心叵测、妒贤嫉能;读出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气定神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品读古典小说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说一说阅读感受,演一演小说中的片段,评一评其中的人物,这就带有学生对文本内容消化后的主观感受,属于对文本的二度创作。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怎么表演课本剧”。如果上完课文直接进行口语交际,学生是无从说起的,因为他们都没有表演过,如何得知“怎么表演课本剧”呢?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四篇课文学完,学生进行了四次表演,此时,他们演课本剧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这个时候再组织口语交际,学生定能围绕主题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教师再也不用担心口语交际课鸦雀无声了。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读后感”。从现代人的视角去写古典小说的读后感,去评价其中的人物、事件,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写,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评价历史。通过写读后感,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能够更客观地评价人物,从而扬长避短,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古典小说”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学以致用,从而去自主阅读更多的“古典小说”。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有了方法伴身,学生的“古典小说”阅读之路就会顺畅许多,他们的阅读天地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