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2022-11-24 00:55刘大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6期
关键词:淋巴瘤原发性病灶

刘大丰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磁共振室 黑龙江 北安 16409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典型的恶性肿瘤,临床中较为少见,在颅内原发性肿瘤中所占比例仅1.5%左右[1-2]。PCNSL多表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生活压力增大,生活方式转变的背景下,PCNSL的发病率不断提升。脑血管周边多潜能干细胞(未分化)为PCNSL的主要组织来源。结合患者的免疫情况,可将PCMSL分为免疫正常型与免疫缺陷型,免疫正常型患者患病时年龄集中于60~70岁,免疫缺陷型患者患病时年龄集中于30~40岁。多发于男性群体中,目前尚未明确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提示:PCNSL多发于男性群体中,目前尚未明确发病原因,且免疫缺陷型患者的发病概率高于免疫正常型,发病趋势区域年轻化。临床研究提示[3]:充分使用MRI能清晰诊断PCNSL,且MIR检查能较好地提示PCNSL的临床特征,能为诊断提供相应的支持。但在具体诊断的过程中,应注意识别PCNSL与胶质瘤、转移瘤的情况。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PCNSL的MRI特征做出针对性分析,在结合其他临床研究的经验的基础上,回顾分析我院患者的具体情况,以期提升MRI诊断的精确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7月收治的确诊为PCNSL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27~77岁,平均(48.77±3.78)岁;病程2~29 d,平均(11.78±4.47)d。患者入院时,免疫功能正常,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肢体活动不良等。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并通过法律文件取得了相应的授权。纳入标准:①依据《肿瘤学》[4]中涉及对诊断标准确诊为PCNSL的患者;②于我院结束检查与治疗,且存有完整详细的临床资料;③签署相关文件,批准进入研究。排除标准[5]:①合并发生严重脏器类疾病,且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②存有对比剂过敏,或其他检查禁忌问题;③语言功能障碍,无法充分沟通。

1.2 方法

检查设备:高场强MRI扫描仪(西门子;Avanto;1.5T)与超导MRI扫描仪(德国;西门子;MR750;3.0T)。

检查方式:对患者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设置扫描范围为:枕骨大孔至顶骨。结合扫描需求,调整高场强MRI的扫描参数:设置8通道的头线圈;设置层厚为5 mm;设置层间隔为1.5 mm;设置视野矩阵为250 mm×250 mm;设置T1WI的矢状位为:280 mm×280 mm。扫描序列依据不同的需求设置为:矢状位自旋扫描时的序列为T1WI序列(TR/TE=480 ms/7.8 ms);冠状位自旋扫描时的序列为:T1WI(TR/TE=500 ms/7.8 ms);轴位自旋扫描时的序列为:T1WI(TR/TE=500 ms/7.8 ms);轴位快速自旋扫描时的序列为:T2WI(TR/TE=3 700 ms/95 ms)。调整超导MRI的扫描参数:设置8通道的头线圈;设置层厚为5 mm;设置层间隔为1.5 mm;设置视野矩阵为240 mm×240 mm。扫描序列依据不同的需求设置为:矢状位自旋扫描时的序列为T1WI序列(TR/TE=2 040 ms/24 ms);冠状位自旋扫描时的序列为:T1WI(TR/TE=1 750 ms/8.4 ms);轴位自旋扫描时的序列为:T1WI(TR/TE=1 750 ms/8.4 ms);轴位快速自旋扫描时的序列为:T2WI(TR/TE=6 000 ms/108 ms)。

进行增强扫描时,使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控制剂量为0.2 mL/kg(患者体重),静脉注射,推注速度为2 mL/s。注射完成后对患者进行矢状位、冠状位与轴位的扫描,设置扫描参数同上。

2 结果

2.1 患者病灶情况统计

本次研究的30例患者中,单发患者22例,多发患者8例,共检查出病灶45处。其中单发病灶37处,分别为额叶部位27处,颞叶部位10处,小脑蚯蚓部位10处。多发病灶8处,均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脑蛋白处,8处多发病灶均累及胼胝体、额叶、颞叶与枕叶等。

T1WI扫描后,24例病灶呈现出等新号的情况,21例病灶呈现出低信号的情况,T2WI的检测中存有35处病灶呈现出高信号的情况。T2WI的检查图像显示肿瘤与周边水肿的界限较为清晰。进行对比剂增强扫描后,45处病灶均呈现出较为明显对均匀强化。

30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散大B细胞),其中20例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为CD20(++),10例患者显示为CD20(+)。本次研究诊断结果提示:27例患者确诊为淋巴瘤,2例患者误诊为胶质瘤(恶性),1例患者误诊为转移瘤。

3 讨论

PCNSL是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种恶性肿瘤,常见于脑部与脊液中。临床研究提示[6]:脑血管周边多潜能干细胞(未分化)为PCNSL的主要组织来源。结合患者的免疫情况,可将PCMSL分为免疫正常型与免疫缺陷型,免疫正常型患者患病时年龄集中于60~70岁,免疫缺陷型患者患病时年龄集中于30~40岁[7]。多发于男性群体中,目前尚未明确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提示:PCNSL多发于男性群体中,目前尚未明确发病原因,且免疫缺陷型患者的发病概率显著高于免疫正常型,发病趋势区域年轻化。

临床研究提示[8],罹患PCNSL后,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颅内压增高、语言功能障碍与偏瘫的情况。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病理学研究提示[9],PCNSL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超过90%的患者体现为B细胞型。结合其他临床研究对结论与本次研究的结果,归纳MRI影像特征为:①病灶部位主要位于幕上,多表现在额叶、颞叶、侧脑室周围脑蛋白质与胼胝体等脑深部白质近中线区域内。但也存有部分患者的病灶位于幕下部位,主要表现在小脑上,并累及软脑膜、硬脑膜与是室管膜。②MRI信号较为均匀,少数患者发生囊变情况,并伴随偶发性出血的问题,但无钙化反应。③肿瘤周边会发生程度不一的水肿问题,但病灶大小与水肿情况无密切关系。

遵照现代西医病理学基本理论[10],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发生率是处在较低水平的,处在结外位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疾病(NHL)。在临床医学研究事业的长期发展进程中,研究人员长期普遍认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理组织是经由B细胞组成的,但是,近期公开发表的肿瘤科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则证实,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在具体形成过程中也具备其他类型的细胞来源,比如T细胞等等[11]。

从美国肿瘤科临床医学提供的相关数据测算结果显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确诊患者数量,通常占据每年新确诊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疾病患者总数的3.00%。对于临床确诊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患者而言,尽管借助于对先进治疗技术的运用,能支持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获取状态得到显著改善,但却依然有较大数量比例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患者无法得到临床治愈;与此同时,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处置干预过程中,其具体形成和展示出神经毒性效应,通常会给患者的生命质量状态造成严重破坏[12]。

从宏观性视角展开阐释分析,针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基本发病机制开展的研究分析环节,不仅能够改善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工作人员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的认识理解充分性,还能为找寻和研究指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的治疗方法,创造提供扎实且充分的理论基础支持条件[13]。

在具备基础免疫力的患者群体之中,约占总数95.00%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患者均属于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疾病(DLBCL)患者,此类患者的肿瘤病理组织大多经由免疫母细胞,或者是中心母细胞(centroblasts)加以构成,且由于上述类型细胞在基本生理学特性层面具备亲血管组织基本倾向,客观上导致典型性的淋巴瘤疾病病理组织分布位置大多集中在大脑小血管组织周围区域[14]。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造血系统肿瘤疾病与淋巴组织肿瘤疾病分类标准已经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设定成单独化的疾病种类,但是从基本的形态学表现特征角度展开阐释分析,通常难以借助于常规方法针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以及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的DLBCL疾病展开相互区分[3]。在最为常见表现类型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患者群体之外,其他类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确诊患者,主要涉及T细胞淋巴瘤疾病确诊患者(2.00%~5.00%),或者是极其罕见的处在较低级别的淋巴浆细胞新B细胞淋巴瘤疾病患者[15-16]。

PCNSL在临床诊断中容易与胶质瘤混淆,低级别胶质瘤的T1与T2的信号较长,而高级别的胶质瘤的信号较为混杂,多发生出血坏死的情况,进行增强扫描后,多体现为不均匀的强化情况,与不规则的环形强化的情况。而PCNSL的T1信号多表现出略长的情况,T2信号多表现为等均匀的信号。增强扫描后多体现为较为均匀的强化情况,需要在临床诊断中进行精确识别。同时PCNSL也容易与转移瘤相混淆。转移瘤患者一般存有肿瘤病史,常见为多发性肿瘤。其临床特征体现为小病灶大水肿的情况。进行扫描后,肿瘤会呈现出结节状强化,或环形强化等。与转移肿瘤相比,PCNSL的水肿情况相对较轻微,不会发生明显的占位情况,且进行增强扫描后,会呈现出均匀强化的状态中。临床研究提示:针对PCNSL可使用手术干预、激素药物干预、化疗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但目前临床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且治疗结果提示:实现治疗后反复发作的情况较为明显,因而针对PCNSL进行治疗时,应注意通过随访观测患者预后的情况,并在发生问题时进行及时干预。

综上所述,MIR检查能较好地提示PCNSL的临床特征,能为诊断提供相应的支持。但在具体诊断的过程中,应注意识别PCNSL与胶质瘤、转移瘤的情况。充分发挥MRI检测对优势能够促进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的目的。

猜你喜欢
淋巴瘤原发性病灶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能谱CT 在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