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推动“大思政”破圈传播

2022-11-23 18:12曹智坤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路径探索大思政

曹智坤

【内容摘要】思政节目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节目类型,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重要使命,同时也面临如何突破陈旧范式、实现优质传播的挑战。本文从湖南教育电视台推出的《社会主义“有点潮”》《“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百年党史“潮”青年》等节目的生产与传播特点出发,探讨了新时代电视思政节目的创新路径。认为,要想在数字传播时代扩大思政节目影响的广度、深度和实效,必须在创作定位、制作协同、体系构建、叙事表达、融合传播等方面做出建设性、创新性的努力。

【关键词】思政节目;融合传播;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①日前,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湖南教育电视台坚持守正创新,将媒体职能与教育功能有效结合,相继推出了《社会主义“有点潮”》《“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百年党史“潮”青年》《为时代育新人》等一系列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口碑好的思政节目。其中,《“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学习人次超过14亿,《社会主义“有点潮”》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百年党史“潮”青年》获湖南省第六届网络视听原创节目一等奖。在众声喧哗的数字传播时代,湖南教育电视台对思政节目的创新和建设,为办好“大思政课”,推动数字教育转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②

一、打造思政节目品牌 赋能专业媒体定位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要想占市场、求生存、图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定位问题。③对于教育专业媒体来说,应牢牢立足教育、服务教育、深耕教育,进行差异化竞争,强化专业特色。④这一定位,不仅仅是媒体分类管理的要求与标准,也不仅仅是媒体从业者在实践中的自我认知,更多是来自于受众的评价。所以,媒体定位靠因循守旧是守不住的,必须不断做出开创性的努力,输出高品质的内容,开展有效的传播,才能赢得受众的认可與肯定。

近年来,湖南教育电视台以打造思政节目品牌为抓手,大力推进频道专业化建设。一是聚焦重大主题,开发符合自身定位的重点节目、栏目;二是加强资金、人力等资源投入,打造精品力作;三是通过优化生产评价模式,激活制作团队活力。从实践结果来看,湖南教育电视台通过坚持实施思政节目品牌战略,为《“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社会主义“有点潮”》等思政节目成为“爆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贯彻“党媒姓党”原则、立足专业媒体定位的前提下,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媒体职能与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二、高举“立德树人”旗帜  把准节目舆论导向

教育电视台,姓“党”名“教”。⑤思政节目,不仅要贯彻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还要坚持鲜明的育人导向。尤其是涉及广大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内容,必须从法律、道德、伦理、文化、教育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社会主义“有点潮”》电视理论节目,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五百年六个时间段的划分为基本依据,充分反映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和世界意义。《“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制作播出《在战“疫”中成长》系列节目,配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发布推出专题大课《我和我的祖国》,“七一”播出传承红色基因的专题大课《先锋》,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完成后推出弘扬航天精神的专题大课《上九天揽月》。学生们纷纷留言:“哭了”“感动”“我爱祖国”“要做有决心、有能力、有准备奔赴祖国需要一线,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思政节目,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和鲜活的时代气息,注重思想塑造,坚持价值引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帮助人们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丰富节目内容体系 构建“大思政”格局

内容建设的依据在于受众的细分,对受众的各种合理需求予以满足,既是一种文化资源交换的过程,同时也是商品的交换过程。⑥依据文化产品的“精神—物质”分析框架,媒体产品要想在传播市场获得收益,就必须准确满足细分受众的精神需求。湖南教育电视台在思政节目的开发制作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受众特性,逐渐建立起了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文化层次、社会角色的内容体系,构建起“大思政”格局。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主要面向青少年,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孩子们懂得人生道理、涵养道德品质、追求强健体魄、掌握生活技能、提升文化修养、端正行为习惯。数据显示,《“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不仅有超高的点击量,更有高达75%的完课率。《为时代育新人》是大型原创实景式移动思政节目,以“大思政课”为制作标杆,以高校学生群体以及社会青年群体为主要受众,充分彰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节目品牌的核心构成元素。《社会主义“有点潮”》 《小康之大》《百年党史“潮”青年》等理论思政节目,将“大宣传”与“微传播”巧妙结合,将抽象理论与具象现实融汇交织,摒弃了理论传播的程式化,打破了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宣讲的刻板印象,为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窗口。

目前,湖南教育电视台已形成了思政节目“三架马车”——以《社会主义“有点潮”》为代表的理论思政、以《为时代育新人》为代表的高校思政、以《“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为代表的中小学思政。中宣部、教育部先后将《“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评为优秀案例、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学习强国开辟直播专栏,《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百年党史“潮”青年》《为时代育新人》《小康之大》三部作品,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全网展播。

四、遵循传播与教育规律  开展跨界协同制作

万物互联时代,媒体不仅仅要成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更重要是要成为社会各群体、组织、社群、文化团体的联结者和撮合者,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一部分。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在制作策略上,湖南教育电视台根据思政节目的性质与特点,遵循传播与教育规律,实行跨界、开放、多元的协同制作模式。

一是策划协同。思政节目不同于传统的校内思政课,也有别于一般的媒体产品,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必须同时遵循教学规律和传播规律。湖南教育电视台主动与学校、机关、企业及社会各界联动,将涵盖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历史等方面的优秀内容搬上思政节目屏幕,结合社会热点,优化主题设计,丰富课程素材。比如,《“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在全国人口普查期间联合统计部门推出专题大课《大国点名》,安全防护重点时期联合教育部门推出《谨防溺水 珍爱生命》等。《百年党史“潮”青年》主动联合湖南各大高校,邀请专家教授参与策划、撰稿,对百年党史进行深入解读阐释。《为时代育新人》则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依托高校的校本文化资源展开制作,从话题设置、文本创作、场景拍摄等方面最大限度获得支持。

二是师资跨界。相比学校思政课堂,媒体思政节目可以汇聚更多、更好的师资力量,并发挥其巨大影响力、辐射力作用。《“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先后邀请袁隆平、钟南山、杨长风、杨孟飞、朱再保等12位院士、50余位专家、120余位名师主讲授课,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权威性、时代性和全面性,还能“零”距离地让学生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社会主义“有点潮”》的节目嘉宾既有长期活跃在群众中间的老一代理论工作者,也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大学教授,还有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博士生,主持人和嘉宾们在舞台上大胆地“秀”出思想,“秀”出情怀,使节目精彩纷呈。通过跨界协同制作,湖南教育电视台突破了传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框架,形成了“电视+媒体+社会”的内容生产制作体系。

五、创新表达形式 提升节目品质和感染力

传统的思政课堂,理论宣講式地授课、单向被动式地倾听,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果欠佳,使意义重大的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媒体思政节目如果不在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也难免落入相似的窠臼。湖南教育电视台在制作思政节目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表达创新。

一是大胆采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节目呈现方式。如《社会主义“有点潮”》采用全息舞台加脱口秀的节目形式,由一位主持人、三位新老搭配的嘉宾以及观众进行现场互动,令人耳目一新。在《为时代育新人》节目中,讲课老师带领听课学生在一处处现场实景中穿行,结合授课环境中的实景与实物展开讲解,让受众充分领略“沉浸式实景授课,走读式移动讲述”的独特魅力。《“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则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和媒体技术,借鉴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流行作品,对课程进行媒体化、场景化、形象化创新,使其转化为可视、可感、可触、可互动的教育载体,实现沉浸化、全景化、共情化学习。⑧

二是坚持故事化表达,增强传播效果。《百年党史“潮”青年》以100位青年大学生为节目讲述人,通过情景式故事讲述加思想感悟的叙事方式,结合历史资料、故事演绎、情景再现等手法,讲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100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人物故事和重大事件,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党史教育相结合的良好传播效果。大部分节目播放量接近500万。微博话题#百年党史潮青年#阅读量超过1.2亿次、互动讨论1000万次。《社会主义“有点潮”》则注重通过讲故事提高吸引力,运用摆事实提高说服力,同时融入大量“时代新语”和网络流行词,增进与青年大学生的“共同语言”,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

六、实施融合立体传播 助力“大思政”破圈

针对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局面,湖南教育电视台建立起了一张立体式的融合传播网络,为思政节目的输出提供了多种到达方式。

传播渠道方面,实行传统播出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自身平台与同行业播出平台联动播发的模式,扩大传播覆盖面。如《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在人民网PC端总访问量超1000万,人民网法人微博和微信阅读量突破2000万。《“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以“学习强国”“央视频”、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芒果TV”、湘微教育等为主要终端,开创台、网、端、微一体的全媒全网新课堂。

传播形式方面,根据各传播平台特性推送不同的节目版本。如电视端以长视频为主,网站以短视频为主,微信、微博端以图文、海报、H5为主。

数字传播时代,主流媒体的话语权面临着下降乃至丧失的风险,在现实的媒介场域和政治责任的双重压力下,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者和宣传者,主流媒体需要在奋发向上的时代主动肩负起自身的使命,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的价值。

注释:

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0-08/31/content_5538760.htm,2020年8月31日。

②夏智伦:《湖南中小学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意蕴》,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rmtzgjyb/202205/t20220519_693640.html,2022年5月19日。

③李谦、范珞:《受众的细分对媒体定位的作用》,《学术交流》2003年第4期。

④任衍国、战祥伟:《新形势下传统教育媒体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浅谈》,《教育传媒研究》2020年第4期。

⑤张涵:《回归与超越——教育电视媒体应对新冠肺炎挑战的相关策略初探》,《教育传媒研究》2020年第2期。

⑥李明娟:《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受众细分》,《新闻知识》2011年第9期。

⑦朱春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经验坐标、发展机遇与路径创新》,《新闻界》2018年第9期。

⑧夏智伦:《办好网络大课堂 推进湖南学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华声在线,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156484949046423&wfr,2022年5月18日。

(作者系湖南教育电视台公共事务中心主任、记者)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路径探索大思政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从推选到竞演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从“第六届广府庙会”联动报道看南方报业媒体融合机制创新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