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平台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备课机制与策略

2022-11-23 08:40罗哲冯野林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课例学段网络平台

■罗哲,冯野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2]。目前,许多学者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本质、内涵、逻辑理路、实施路径均有广泛研究。但是,由于大中小学教师存在时空协调难、思路分歧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一体化备课很难落地落实,更难实现常态化开展。因此,研究基于网络平台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备课机制与策略,可以让一体化备课从理念走向实践,从个别案例走向普遍实施,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备课的常态化,切实实现大中小学的常态化贯通。

一、实施基于网络平台一体化备课的价值属性

基于网络平台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备课,即由大中小学各学龄阶段的授课教师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社交交流、资源共享、在线文档等网络平台,对同一思政主题基于各年龄段学情进行的同题异构,或对同一课例进行优化完善的论证。在备课过程中,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教师可基于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探究策略对备课课例进行分析和探讨,让课程设计更加多元,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能够吸纳借鉴不同教育阶段的方法和思想,实现大中小的一体化贯通,真正建立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打破大中小不同学段的课程孤岛效应

当前,各地大中小学在思政课备课时基本上还是“背靠背”状态,即各学段均只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开展独立的备课活动,对于其他学段课程案例很少涉及和研究,对于相关其他阶段思政课程内容层次和教育教学方法也并不清楚。特别是对于大中小各阶段共同涉及的思政主题,往往大学不清楚中小学思政学习的基础情况,中小学不了解大学思政理论的严谨逻辑,很难形成一体化教育的合力。因此,如何基于大中小学各自的学情,通过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实现各阶段的有效衔接,是当前的思政课备课活动必须探究破解的问题。而通过实施基于网络平台的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可以搭建有效的交流分享平台,破除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在备课思路上的零散状态,推动思政教师站在全学段育人的整体角度规划各学龄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二)创建跨时限、跨区域的思政课程共建新模式

时空的局限,是大中小一体化备课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传播,导致面对面的聚集性教研活动受到广泛限制,大中小学教师的聚集性备课也可能由于疫情原因随时中断。另一方面,基于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大中小学教师各自忙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工作,很难协调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开展聚集性的备课活动。即使能够协调到同一时间内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但备课中时空的有限也很难让备课活动深入开展,备课后的沟通匮乏也让备课成效大打折扣,备课的效率因此无法提高,久而久之大中小一体化备课就很难继续。因此,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载体,可推动大中小学教师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学习和分享课程资源、讨论课例设计,让思政课教研无处不可、无时不可,形成“泛在”且具有开放性和延续性的备课模式,让思政课集体备课高效运转。

(三)实现思政课程资源的高效快捷整合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的教学素材是有差异的,其针对性和适应性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伴随着新时代青少年接触的知识信息不断丰富,不同学龄段的界限也被打破。例如为了强化中学生的国情社情教育,部分大学阶段的素材是可以广泛运用到高中阶段学生的政治教学的;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中学生漫画式、情景式的教学素材也是可以广泛运用到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特别是进入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已经不满足于课程中选用的传统案例和素材形式,这就对思政教师在课程设计时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依托思政资源类平台和UMU 等教研类平台,可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资源分类共享和快速的在线查询,帮助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快速调取和分享教学素材及资源,形象展示各自观点,全员参与课例设计过程并迅速有效地运用到教学设计中,促进教学设计的不断优化。

二、推进基于网络平台一体化备课的支持模型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对一体化备课的支撑作用,需要充分有效的政策支援、组织支撑和技术支持,形成组织、制度、资源和路径四位一体的备课机制,为基于网络平台实施一体化备课打下坚实基础。

图1 基于网络平台一体化备课的支持模型

(一)健全一体化备课的组织机构

大中小一体化备课,仅仅依靠几位思政教师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术机构的支持,成立专门的组织来统筹实施,才能有效充分地调动各方面资源,提高备课实效。在实践操作中,目前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育科研机构发起、高校牵头等几种组织形式。如泉州市的“1+1+N”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就由泉州市教育局主导,成都市的“大中小党建与思政研究中心”就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起,天津市的“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就由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上述三种形式均有效地发挥了其在推进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备课中的作用,只是在具体落实人员和机构方面有所区别。但是,由于大中小备课跨度较大,涉及的人员也较为广泛,特别是在协调地方高校、名优教师等方面,单一的理论研究机构很难有效推进。因此,成立一个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育科研机构负责、大中小学教师参与的专门备课机构,才能将领导、研究和实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基于网络平台一体化备课创建有力的组织前提。

(二)形成备课常态化的制度机制

有别于单一学段的独立备课,大中小一体化备课要将各学段全部卷入,在备课时既要以主题所在的学段学情为主,又要充分考虑上下不同学段的衔接层次,所以在制度机制的设计上应有别于单学科的备课制度设计。

1.健全备课的分类实施制度

可根据地区思政课建设各阶段、各时期的实际需要,将备课活动分为同主题备课和同课例研讨两类。同主题备课,即选取一个具有大中小的通识性的思政主题,组织各学段教师基于其教材内容、学情表现的差异开展同课异构,并交流讨论不同学段的侧重点和表述形式,让各学段教师准确把握“螺旋上升”在本学段应有的思维层次定位;同课例研讨,即选取某一学段的教师开展思政主题备课,并邀请其他学段的老师开展集体性的“头脑风暴”,从不同学段的角度分析和讨论课例优化的方式方法。

2.健全一体化备课组织制度

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教育科研机构或高校,都无法直接实施思政课的一体化备课,需要群策群力才能真正实施好集体备课。但是,备课活动又不可能大面积讨论并悬而不决,也不能用极少数人的备课来代替集体备课,因此在备课的组织过程中要坚持民主和集中相统一。一方面,可甄选思政课建设领军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和教学能手,组建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的核心成员团队[3],组建备课小组,集中讨论和实施备课活动,研制思政主题课例;另一方面,可通过组建微信群、QQ 群组或豆瓣兴趣小组,将更多的思政教师卷入进来,让大家实时观看备课过程,参与备课讨论,表达自己对于课程优化的意见建议。

3.健全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制度

要由一体化备课的组织机构负责,研制常态化管理制度,明确备课前、备课中、备课后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推动备课活动有序实施。在备课前要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主题、定主持人、定参与人员、定网络平台,提前发布相关通知,做好备课的充分准备。备课中要做到“三个锚定”,即锚定主题、锚定学情、锚定课标,让备课活动更加聚焦、目标更加明确。备课后要做到“三个充分”,即充分给予其他教师集体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尊重不同的意见建议,充分开展相应课例的修订和完善,确保集体备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三)搭建和利用好一体化备课的资源平台

搭建共建共享的思政课资源平台,教师既可以横向借鉴他人的备课成果,吸收有价值的内容,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也可以纵向学习其他学段教学的研究成果,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状况,掌握前沿动态,更好地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衔接[4]。一方面要利用好教育素材平台,充分依托“人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等现有课程资源库开展素材收集,或者构建一个集合图片、视频、文本故事、知识要点和优秀课例的思政教育资源库,创建主题式的资源共享机制,让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在能找到相应的教学资源的同时,能够对比分析不同学龄段的教学素材,从而提升对主题的把握度和解读力。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典型课例平台,充分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金课”、“易班”的“易班优课”,以及各地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平台中的思政示范课例,开展备课前的集中学习,深入开展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整合和生成,在充分借鉴典型课例的基础上,让思政课教育教学设计和思考更加深入。

(四)选好用好“网络备课工具箱”

在常态化的备课情景下,原有的固定地点的备课场景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充分调用网络工具开展线上备课。在备课准备时,可通过“问卷星”等网络调研工具,收集掌握学生对于思政主题的关注点位和兴趣区,为课例设计做好充分准备;开展静默式讨论时,可选用微信、QQ 等交流工具进行文字或语音的跨时段交流;开展集中定时研究时,可选用腾讯会议、钉钉等视频会议APP,开展远距离的面对面交流;开展课程设计论证时,可运用UMU、腾讯文档等平台和工具,分享课程设计和调整的全过程,实现在线课例的实时修改和调整。

三、推进基于网络平台一体化备课的策略支撑

实施网络平台一体化备课,要充分调动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学科特点和螺旋式发展态势,利用多种网络路径构建备课前、中、后的闭环体系,强调教师的合作协同,强调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建共享,强调教学智慧的生成创造[5]。

图2 基于网络平台一体化备课策略图

(一)统整策略:细化一体化备课的具体流程

依托信息技术,思政课题的备课可按照“主题发布→主题解读→资源收集→头脑风暴→课例设计→课例研讨→课例修订”来实施。主题发布,即备课组通过社交群组,根据当期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学习内容,选取各年龄段均可能涉及的主题,发布到备课小组,作为当期的备课主题,由各年龄段根据学情做好备课准备;主题解读,备课组中的大中小学思政教师根据学情,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的路径,分享该主题在本年龄段的意义、课程结构、达成目标,让大中小学在设计思路上实现螺旋衔接;资源收集,即备课教师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人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或省市思政教育资源库,收集与本主题相关的课程资源,加强对主题与资源之间的深度思考,提出课例的设计框架;头脑风暴,即备课组成员可充分利用在线视频会议的方式,分享自己设计的课程框架和研制思路,其他成员对设计框架提出意见建议,让课程设计拥有不同的视角解读,可有效破解低段教师自身的理论背景和高段教师的课程乐趣的局限性;课例设计,即教师在头脑风暴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依托PPT 进行课程设计,让课例既具有严谨的学理逻辑,也具有时代气息,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课例研讨,即对设计好的课例,备课教师通过微信群、QQ 群等社交群组进行分享,其他教师利用空闲时间提出修改建议,实现错时空的课例研讨,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线上及时研讨;课例修订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主备课教师可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取舍,最后形成针对本年龄阶段学生的课程案例。

(二)检验策略:开展备课案例的课堂检验

备课的目的是将课例运用到课堂,所以在课堂实施之前要做好课堂实践的检验。在网络备课的检验中要关注三个要点:一是课例的适应性,即课例与学生的知识区、兴趣区、情感区的契合度,是否能够符合学生成长需要,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共鸣;二是课例的普适性,即基于普通教学能力的思政教师、普通学习认知习惯的学生,开展课堂检验,将课程案例设定为针对大多数学校的检验标准,使课程检验具有普遍适用性;三是课例的生成性,在课堂检验中,要根据课堂实时生成的情况调整课堂检验的节奏,将课堂生成作为“基础课例+”的特殊点位纳入备课课例,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反馈策略:构建课例反馈及调整机制

课堂检验结束后,对于是否达成课程目标,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统计分析课堂实施效果。如在检验“我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主题的课例时,就可通过“问卷星”等类似网上问卷,调查学生对政治制度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在政治制度认识上的困惑,了解对于老师教育教学的认可度,收集学生对于课例改进的意见建议,从“受众”的视角对课例进行有效反思。基于课堂检验和“受众”反馈的意见建议,该主题的主备课教师应分析备课设计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差距,并将之通过信息沟通平台与备课组其他教师分享交流,通过共享文档的方式进行课例的在线修改,进而提高大中小学教师的一体化备课能力。

(四)辐射策略:加强备课成果的推广运用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备课案例,充分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理念,对各学段加强自身备课和课堂实践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首先,集体备课的课例可直接由各阶段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进一步微调和整合,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课堂中。其次,由于集体备课的课例是大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理念,对于提高思政教师的阶段性教学思想站位,强化大中小学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教育科研机构可组织本地区思政教师进行集中教研活动,整体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最后,可依托“易班”等线上平台,或由地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思政课程资源中心”,开展一体化备课资源的共建共享,让思政教师通过便捷的途径获取课例设计,让一体化备课的成果通过线上平台得到广泛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课例学段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全国第十九届《少儿美术》杯优秀课例大赛”征稿通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课例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