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崇麟
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增强思政课程教学实践“铸魂育人”的功效,坚守青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主阵地,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探讨藏羌地区红色资源融入阿坝职院思政课程可能性,结合藏羌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本地红色资源融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时效性,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功效。
1.在各民族抵御外辱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四川总督宝兴曾6 次派四川阿坝地区藏羌士兵屯兵增援广州、浙江、江苏抗英前线。这些藏羌勇士在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与广州、慈溪、宁波等地军民并肩抗英杀敌,以“不战胜、即战死”的英雄气概血洒疆场,牺牲者仅发辫、腰牌被送回家乡埋葬,当地人称辫子坟。直至现在,每年农历三月当地人都要祭祀先烈,理县甘堡地区的人们除了祭祀还创作了博巴森根舞,用歌舞的形式记述那段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历史。
2.在党的百年辉煌奋斗史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资源
阿坝州是红军长征途中累计活动时间最长、召开会议最多的地区,具有历史意义的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和巴西会议先后在阿坝境内召开,留下了许多的革命故事、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标语等,其中,爬雪山、过草地、7根火柴等故事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为纪念红军长征精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1986年批准在松潘建立“红军长征纪念碑”,邓小平亲笔题写“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5·12 地震期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故事,汇聚成磅礴的抗震救灾精神。
3.在长期的奋斗中涌现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人物
何雨农、安登榜、曾福生、邱光华、何瑜娟等典型事例,他们用自己动人的事迹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当地人的精神脊梁,体现了藏羌儿女在阿坝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忘我牺牲精神和不懈奋斗精神。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是政治价值、精神价值[1]。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伟大精神品格在价值引领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和方向高度一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与方向[2],爱国主义作为最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新时代怎样培养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怎样寻找民族认同? 应通过本土红色资源中先辈鲜活的历史故事去认识并了解,使爱国主义情感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并发展,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在红色资源的运用中得以彰显。红色资源的精神价值来源于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其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反映了阿坝儿女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汇聚成的磅礴的人民力量,青年学生通过对其革命史、奋斗史和英雄史的学习,充分了解本土红色资源,有助于提升民族学生的情感认同。
通过学生对红色资源了解程度的调查来看,“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9.6%,“一般了解”的占38.32%,“完全不了解”的占52.08%。这说明本地高职院校学生对本地红色资源缺乏认识和了解。
图1 红色资源了解程度情况调查
通过学生对红色教育的方式的调查情况看,26.58%的学生认为内容陈旧,手段和方式缺乏创新,没兴趣;34.32%的学生认为脱离现实,没意义;39.10%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强行参与,不积极。这说明学校开展的红色教育不能引起学生共鸣,手段方式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枯燥、空洞。
图2 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的情况调查
通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收方式和了解渠道的调查看,74.78%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或宣讲了解当地红色资源;18.22%的学生通过视频、社交网络等平台了解红色文化;仅有7%的同学通过观看红色影视资料的方式了解。可见,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当地红色资源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渠道相对较少。
图3 学生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渠道情况
红色文化所反映的爱国情怀、精神品格和先进事迹,归根结底都是滋养青年一代成长的精神养分,其中折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塑造青少年理想信念的血脉底蕴。以长征精神为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在讲授第二章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内容时,通过“七根火柴的故事”和安登榜、何雨农、邱光华等的先进事迹,阐释信仰信念信心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重大意义,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打造一支政治强、理论深、思维新、视野广的育人队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激发教师的活力。理论上,不断深入学习,融会贯通;教学上,在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手段和方法,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亲和力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程中,鼓励并支持优秀的专业教师讲思政课,各类专业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践育人,形成协同效应[4]。
拓宽红色文化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路径,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三大课堂” 相融合,实现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主渠道、学生实践活动主阵地和网络媒体新课堂的全面贯通[5]。针对高职民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要发挥理论课堂的主渠道的作用,教师要在融合本土红色资源上下功夫,思考如何将本地特色红色资源转化成优秀教学资源运用在课堂中。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述第三章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内容时与民族团结有机结合,侧重于讲述在鸦片战争中藏羌儿女可歌可泣的抗英卫国事迹,引导各民族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的多元一体格局”,坚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激励学生继续为中华民族大团结而不懈努力。
首先,通过视频、漫画、影像的方式和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的方法,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以我校教育系为例,教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第十三章“中国特色社会大国外交”中,充分利用教育系学生特点,让学生尝试用PPT、视频等方式,以“学生小课堂”的形式,梳理我国外交发展史,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其次,创建学生实践学习主阵地,充分利用阿坝当地的展览馆、纪念馆、遗址、遗迹等,加强校地合作,定期组织参观,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感,让学生充分感知红色文化,探索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路径;定期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党史天天读”“红土阿职大讲堂”,扩宽了红色资源的学习渠道,特别是我校在阿坝州委宣传部的部署下,成立了“阿坝州雪山草地大学生宣讲团”,将本土红色资源和先进人物的故事以大学生宣讲的方式,在全州大中小学生中间展开宣讲,不但拓展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渠道,还初步探索了阿坝州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最后,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将红色主旋律的内容有机融入平台,以微视频、微电影等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教育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总之,红色资源是思想文化阵地中最鲜活、最本真的素材。本文通过挖掘藏羌地区的红色资源,用爱国主义的历史传承、精神品格的弘扬继承和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作为红色教学资源的凝练表达,在分析当前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中,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实际,探究了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机制、育人渠道和育人功效三个方面的可行性路径,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用起来”“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