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鸿,李文路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工作,专业供给侧改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产教融合工程是产教融合理念和模式的现实体现,由专业群、产业研究机构和产教融合平台组成[1]。以往研究表明,产教融合、专业(群)、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2-5],如图1所示。但较多的研究关注教师发展、学生培养与产教融合以及专业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于产教融合工程与专业(群)建设之间内在机理和驱动机制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职业院校专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依据,此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1 “产教融合工程—专业(群)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培养”逻辑关系图
PSR 是OECD(经合组织)提出的用于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分析的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压力(P)和状态(S)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描述和解释研究问题的原因、表现以及措施等,并通过政府决策、公众参与等方式对这些问题做出响应,以改变目前的状态[5]。本研究基于PSR 模型基本原理,对职业院校专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压力(P)和状态(S)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供给侧改革的响应措施(R),如图2所示。
图2 一般意义上的PSR 模型
上述PSR 模型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模型,只反映了人类活动、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6]。建立职业院校专业供给侧改革PSR 模型,需要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专业(群)所属具体产业的属性、该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加以修正。
为了更加清晰、准确地研究职业院校专业供给侧改革的逻辑机理,根据职业院校应紧扣产业发展进行专业建设这一特性,可选择某一具体产业领域进行研究。本文以旅游类专业建设为例,选择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
我国旅游业在经历了40 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目前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未来的主旋律。人才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人才培养的宽度、深度和适应度。当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不完全适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不完全符合旅游企业技能素质需求、不完全满足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诉求”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旅游专业设置和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是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问题。
1.旅游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时期。沉浸式旅游、研学旅行、康养旅游、旅游演艺、乡村民宿等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生态体验、环境教育等高端旅游方式的不断迭代,旅游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等不断涌现,基于“旅游+”和“+旅游”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均倒逼着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和转型发展。旅游业亟须在产业政策、生产要素、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以适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结合PSR 模型分析,实施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培养适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体系,是目前旅游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巨大压力。
2.旅游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当前,旅游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全新的旅游市场倒逼着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和方法的变革。旅游职业院校是培养和提供旅游人才的核心载体。新发展阶段下,旅游行业、企业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通过PSR 模型分析可知,首先,旅游行业、企业希望旅游职业院校能够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其次,旅游行业、企业需要复合型的旅游人才供给,为其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全产业链的服务。最后,旅游行业、企业需要创新型的旅游人才供给,需要提供掌握旅游发展新趋势、适应旅游市场新需求、创新创造旅游产品的新供给。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加强校企合作,倒逼和引领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以此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和学生培养质量。
3.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诉求
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旅游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需要围绕区域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供给进行科学谋划。当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为旅游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命题。首先,需要做好发展定位,确定高质量服务区域、服务行业的战略定位。其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搭建服务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研究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再次,需要发挥产教融合的功能,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为抓手,“以产兴教”促进专业建设,“以教促产”服务区域发展。最后,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和输出,锚定为区域旅游产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供给,包括教师社会服务和学历人才输出等。由PSR模型可知,以上层面均为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带来挑战。
1.老旧专业不适应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一些旅游类专业已经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现实工作中,虽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多次自上而下的旅游类专业目录调整,以及旅游职业院校自我的淘汰、升级和改造,但总体而言,旅游类专业的更新与发展仍然滞后于行业发展。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旅行社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以往导游服务专业的培养方案已经无法培养出满足旅行社需求的人才,亟须增设新的培养方向,制定新的专业教学标准。
2.单一专业不适应旅游全产业链
旅游业是复合型和聚合型的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从学校层面看,旅游全产业链需要旅游职业教育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体系的社会服务和人才输出,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能够提供具有一定广度、深度和适应度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和研究支撑。因此,单一的专业设置是无法满足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这需要改变现有状态,围绕旅游产业链设置旅游专业链,再由旅游专业链形成旅游专业群,进而形成专业发展合力,提高专业发展竞争力,增强专业发展的产业服务能力。
3.人才输出不适应旅游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呈现出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法实现就业和职业进步;另一方面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供需两侧矛盾凸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如旅游类专业本身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产教融合度不深、师资队伍建设欠缺等。这些问题共同聚焦一个连接点,那就是专业建设问题。在较长时期内,旅游类专业在无法改变自身短板的情况下,如果不进行老旧专业的淘汰、更新和改造,将进一步降低和削弱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力,加剧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性,造成人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上文对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的压力(P)和状态(S)进行了分析,需要根据PSR 模型制定科学的对策。而这一改革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加以审视和思考。
首先,宏观层面要锚定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的战略定位。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区域旅游发展优势、院校自身的发展实际进行科学研判,确定未来专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其次,中观层面要以全域旅游和旅游全产业链为导向,以发展优势专业群、培育新兴专业群为目标,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搭建专业发展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传导和反馈机制,通过实施产教融合工程,进而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的目的。最后,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增强专业发展的适应性。坚决淘汰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老旧专业,增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及专业方向,在条件成熟时创设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专业。
根据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的PSR 模型原理,四川省旅游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检验。2012年开始,学校作为旅游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院校同样面临着来自行业发展新趋势、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诉求等多层面的压力(P),同时学校本身存在着“专业老化严重、专业结构不合理、招生规模急剧下降”等困境(S),急需寻找突破发展瓶颈的解决方案(R)。在综合分析和研判后,决定通过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工程,驱动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如图3所示。
图3 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的PSR 模型
学校通过近10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产教融合工程建立了专业发展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压力(P)传导机制,为旅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制定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方案。一是形成了产教融合工程与专业群的协同发展机制。认为“齿形利益驱动”是动力机制,“耦合协调演化” 是演变机制,“交互式共生”是共生机制[1]。二是构建了全新的老旧专业淘汰、老专业升级改造、新专业创设、专业群构建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专业群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产业研究机构和产教融合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加大校企协同建设专业的力度,修订完善相关制度与标准,持续完善、优化并构建了全新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机制。
由PSR 模型可知,专业的科学设置首先要符合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学校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压力传导和反馈机制。自2012年开始,通过产业研究机构和产教融合平台,学校识别出专业老化、招生数量萎缩的6 个专业,包括市场营销、公关礼仪、物业服务、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旅游外语,并予以淘汰。
在老旧专业中增设新方向,不仅是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增强老旧专业的适应性,响应行业发展新趋势的压力(P)。学校通过发挥产业研究机构和产教融合平台的研究和服务功能,在多个老旧专业中增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比如导游服务专业增设“研学旅行方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增设“沉浸式旅游方向”,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增设“会展策划与设计方向”,园林技术专业增设“旅游景观方向”,中餐烹饪专业增设“创新川菜方向”等。此外,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利用企业与行业需求倒逼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老专业实施深度改造。
面临来自旅游业发展多层面的压力(P),开办和创设适应市场的新专业也是重要的响应措施(R)。学校与文化旅游产业、行业深度融合,一是开办了一批包括艺术设计与制作、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茶艺与茶营销、动漫与游戏设计、会展服务与管理等在内的新专业,二是利用产教融合平台获取的产业需求信息,论证、研判目录外新专业的建设方向,并借助企业、行业的优质资源快速创设和开办了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专业——康养休闲旅游服务,并进入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进行全国招生。
多年来,学校根据PSR 模型原理,充分发挥产业研究机构和产教融合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搭建产教融合工程的传导和反馈机制,根据产业链需求建设专业群,先后完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群、酒店管理专业群、文化创意专业群的建设,满足旅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成功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同时,通过均衡地配置产教融合平台与产业研究机构,采取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方式,使三大专业群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协助、推动其他专业群发展,最终实现专业群之间协同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