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波
专业是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核心工作。专业建设的内容繁杂丰富,存在上下及内外的系统关系,即上要对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下要适合学生的综合发展;内要开展专业调研、培养模式构建以及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材、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建设工作,外要对接产业、行业、企业以及社会需求。这些与建设内容紧密相关的关系,又构成了一个精密的系统。因此,推进专业建设,应当运用系统思想,全面分析问题,统筹策略。
我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钱学森曾提到,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其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定义强调系统组成部分的相互依赖性与部分之于整体的有机性。从系统视角而言,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自身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繁多的内容,具有对内以及对外的复合性关系,是典型的系统工程,适宜并且应该使用系统思想来加以思考,明晰建设逻辑,指导建设过程。
首先,确定系统的建构目标。对于人类组织系统而言,系统功能的发挥应是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之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必须非常明确,即对上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要求,对外对接产业、行业、企业以及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确保专业建设的核心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其次,明确系统的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系统理论下,这些要素可能是一些个体、元件、零件,也可能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或子系统,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建设而言,即根据专业建设的诸多内容,如规模、层级以及院校的统筹情况的不同,涵盖专业发展机制、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师资队伍、教学评价、专业文化(环境)建设、学生活动等要素内容。
系统内要素之间的关系可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这种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控制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最终形成系统的结构。如钟表由一堆齿轮、发条、指针要素组成,如将其随意置放并不能如期运行,且不能称之为系统,而只有将齿轮、发条、指针等零部件按一定的方式装配完成后,即让这些要素之间产生一定的关系,才能够称为钟表,并作为一个系统独立运行和运转。由此可见,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对于专业建设这个系统的结构分析而言,各职业院校对于专业建设的理解不同、要求不同,其要素之间的关系会有所差异。但专业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其内部的关系结构和建设逻辑,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核心要素应包含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机制、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含教材、教具)、实训环境、评价模式和专业文化建设与学生活动九个方面的内容(图1)。
图1 专业建设核心要素间的关系结构分析图
1.培养目标
作为专业建设系统结构的目标,即对于培养目标的锁定,应定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专业建设系统结构中,目标的确定是最高层次的,也是最关键的要素。如果培养目标发生变化,将导致系统整体改变。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强调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培养目标,而如若有些中职学校将培养目标单一定位为升学,就将导致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的随之改变。
2.专业发展机制
作为专业建设系统结构的驱动性要素,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换言之,当系统不稳定时,即专业建设不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时候,专业发展机制就需要根据行业发展、产业发展、学生发展、社会需要等情况产生变化,即需要通过开展即时的专业调研,确保专业建设的稳定性与系统性。
3.专业调研
专业调研是专业建设的根基与起点。专业调研报告的生成是基于综合需求的研判,其不仅包含一体化对接中高本硕纵向人才培养系统的总体目标,还包含横向对接产业发展、区域经济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具体目标,其结论确定了专业建设的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作为系统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呈现,是实现专业建设系统结构目标的文本规范,其研究结果是人才培养方案,其决定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文化建设、学生活动等各个方面。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需要有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需要有可操作性。
5.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
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由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是教师执行教学的文本规范。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是理实一体实施的载体,是专业建设实施的抓手。
6.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师执行教学的方式方法,突出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以及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是对课程体系的落实。
7.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含教材、教具)和实训环境
作为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含教材、教具)和实训环境可谓是专业建设的软硬件保障,具体包括掌握教学模式、熟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材等教学资源,以及建设与教学模式等相适应的实训设施设备和运行管理模式。
8.评价模式
作为专业建设的一项关键要素,评价模式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共同决定,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即专业建设的质量作出评价,其评价结果又反作用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对其他要素如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训环境、专业文化、学生活动等产生影响。
9.专业文化建设与学生活动
作为实现系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是实现环境育人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的认知、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方式,受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当下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其实质都是系统问题,而系统问题又主要表现为四种系统思想的缺乏。
专业建设体现着“全局一盘棋”思想,需要参与的每个环节、每个个体都具有全局性的视野。如若缺乏全局性思想,则不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不清楚专业建设的内容,更不清楚多个建设内容之间的关系,只是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所列的检查指标,完成相应的要点或资料,将导致建设进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最终可能导致建设的整体质量不高。
专业建设的具体工作之间有紧密的互动关系,牵一发则动全身。如果将专业建设内容分解为多个任务,分别由多个任务组完成,而没有认真分析建设内容或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则可能导致建设进程不畅、建设内容不协调甚至不匹配的问题。例如,在专业建设中涉及的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如若不认真研判与分析两者的逻辑关系,将会导致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无法使用实训设施设备。
专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特别是专业建设内容繁多,必然需要分解为多个任务,而各任务的建设进程又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以动态发展的视角看待专业建设全过程。而如若过程中缺少一个专业建设的统领者,或者统领者没有能够动态地、全局性地审视建设进度,协调好各建设任务的关系,也会造成建设进程的混乱。而当专业建设基本完成后,专业建设的统领者如果没能继续关注专业的运转情况,也会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各建设任务各自为政的现象,即各子任务在内求创新与高质量,而没有思考到子任务与总系统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子任务服务于专业建设整体目标的服务定位。必须明确的是,各子任务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在教学模式中,需要综合考察课程体系、师资能力、实训条件等要素,如若盲目跟风不恰当地改革,则可能导致执行效果差,甚至任务得不到落实和执行。
如若将专业建设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思想加以分析,则能够得到清晰的系统结构,明确专业建设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专业建设者形成建设逻辑。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使用系统思想,则能够更好地处理专业建设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保持专业建设系统的协调发展与正常运行。
整体性思想的树立要求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推进过程中看到全局而非局部。这意味着明确系统不是要素的简单累加,需要整体把握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关系。形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体现了“1+1>2”的非加和性。换言之,必须在思想上明确任何一个研究对象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必须把每一个具体的系统放在更大的系统之内来考察。在开展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有整体性思想,要让每个要素服务于专业建设系统结构的整体目标,将专业建设系统作为职业院校整体发展的子系统,服务于职业院校整体发展的目标,如专业建设中的评价模式、文化建设、学生活动等融合性强的要素更需要纳入职业院校的整体系统中思考,构建相对统一化、标准化的推进机制、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
结构性思想的树立要求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推进过程中看透结构而非表象。系统是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多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形成了系统的结构。系统的整体功能就是由系统的结构决定的,这是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弥补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在建设过程中,要发挥结构性思想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如上述分析中所阐明的要素之间紧密的关系。具体而言,在强化某项要素时,要注意单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此外,要充分利用系统结构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实现取长补短,让专业建设系统中的优势要素去弥补系统的短板。如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去弥补师资队伍中院校方高技能水平教师的短缺;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将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能力的自我发展都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动态性思想的根植要求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推进过程中看到变化而非静止。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系统的运行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可能会产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结构及其分布位置的变化,即结构关系随系统运行不断变化;二是系统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所引发的变化,使其总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专业建设正式启动以后,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或不可预测性的变化。这就需要建设者随时考察专业建设的情况,保障其目标及系统运作的稳定性。如为了加强校企合作,会适度引进企业高技能工程师充实师资力量,且设置相应对于企业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但激励机制的运行可能会因为企业的考核奖励机制与院校原本的考核奖励不相同,造成了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之间的矛盾,进而可能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违背了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推进的初衷。这时,就需要专业建设者或院校管理层,适时对于建设要素给予足够的关注与研判,保持专业建设整体推进的稳定性。
综合性思想的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推进过程中看清层次而非混沌。系统思想综合性包含着任何系统整体都是要素为特定目的而构成的综合体,以及任何系统整体的研究,都必须对其成分、层次、结构、功能、内外联系方式的立体网络作全面的综合的考察,才能从多侧面、多因果、多功能、多效益上把握系统整体两层含义。这就意味着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建设系统是上述诸要素的综合体,对专业建设的研究需要对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出核心要素、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等。此外,对某些要素进行改变时,要根据要素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分析出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从而分析出对整个系统产生的影响。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比例发生的变化,就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实训环境等要素,也可能对培养目标即学生的能力结构发生变化,这都需要分层分类研判。最后,要分析专业建设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这就需要将专业建设置于学校建设以及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大局之中,思考院校培养方向、管理模式、行业产业、合作企业、师资结构、学生素质等要素的变化,可能对专业建设带来的巨大影响,提出谋划,及时响应,保持专业建设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