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及其“示”部字的文化价值研究

2022-11-23 04:04陈庆华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部首先民

陈庆华

(福建江夏学院 设计与创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一部阐发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讲求字源的字书,成书于安帝建光元年,是我国第一部以部首排检法查询字源的字典[1]。许慎将9353个汉字按构型和义类分别归纳整理出540个部首,并将9353个汉字按偏旁部首编入其中,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是后人研究汉字形、音、义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作为文献语言学和科学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语言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2]。《说文解字》中的文字部首书写除了根据象形体、异形体外,还具有固定的编排规律和人们对自然、古社会以及人类活动体现的文化。其中,《说文解字》“示”部字大多属于祭祀类字,蕴含着深厚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今实用字共63字(包括神、社、祇、祕、祆、祏、示、祐、礼、礿、祀、斋、祝、祔、祡、祠、祫、祭、祳、禋、禅、禂、祼、禓、禜、禡、禷、、禖、禫、禬、禳、、、祰、禘、祖、禰、祧、祪、祴、福、祉、祈、禄、祓、祜、祟、祚、祥、祷、祸、禁、祺、禔、禎、禠、禧、、祘、祲、和祗等),前人对《说文解字》“示”部字的研究以祭祀类字居多,通过字义的解读了解祖先对“宗教”的定义,而对“示”部字整体含义研究较少。基于此,文章把“示”部63字按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意义类型进行划分,包括神祇类、祭祀类、宗庙类、福祸类和其他类,考察中国古代传统祭祀文化与崇拜文化,以期体会古人的祭祀思想和崇拜观念,了解古人认识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

一、《说文解字》概述

(一)《说文解字》的创作背景及组织体例

许慎在大量收集古文、籀文、篆书后,基于六书条例,历时10年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初步完成《说文解字》,后在公元121年将其定稿。“据形系联,以类相从”是《说文解字》的编排原则,即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并按照其类别进行归属分类。在组织体例上,许慎运用说解、注音、析形、征引这四个方法。“示”部字是《说文解字》第一卷上篇第三个出现的部首,在对“示”部字的阐释中,许慎主要用说解体例及征引体例[3]。例如用直训法“从示,司声,仲春”直接说解“祠”;征引法引用《易经》“兑为口为巫”阐述“祝”,等等。

(二)《说文解字》的后世影响及研究价值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首部字书,也是世界上出现的首部辞书,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说文解字》的内容与六书息息相关,许多征引体例直接征引六书内容并对六书的内容进行定义,为后世解读六书提供了范本,后世对于六书的注解大多沿用许慎的名称和定义。其次,《说文解字》收录了汉字形体的多种写法,在文字、训诂和音韵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大的价值,为后人研究古文、管窥先人历史文化提供重要参考资料。最后,《说文解字》开创按部首编排的汉字编排体例,直至今日仍不过时,目前人们使用的汉语字典、词典等仍然有按照部首检字法编排的内容。

二、《说文解字》中“示”部字语义分类

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对《说文解字》“示”部字中蕴含的文化现象的探析,读者可以用文字的角度体悟崇拜文化、祭祀文化在古代的意义和地位,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图景,从古代文学中探析历史[4]。《说文解字》中的部首字大部分属于汉字意符,在《说文解字》“示”部字中尚有字相互交错,据字义相联的方法,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对“示”部63字进行归整,划分出5种意义类别:神祇类(8字)、祭祀类(28字)、宗庙类(5字)、福祸类(18字)、其他类(4字)。

(一)神祇类

神祇类包括神、社、祇、祕、祆、祏、示、祐8个字,按《说文解字》中的字义细分为以下2类。一方面是神祇及神祇的替代。代表神祇本身的字有神、社、祇、祕、祆。其中神、社、祇、祆指的都是自然万物所化的神,祕指的则是人神。以“祆”为例,《说文解字》指出“祆,胡神也,从示天声,火千切”。胡神即指火神,祆便是火神。今山东省介休市还有一座介休祆神楼,其构架独特,尽管经过了多次的修葺,仍可见其独特建筑风貌,由此也可看出古人曾对祆神有所尊崇[5]。另一方面是神祇示下的行为,包括神祇的旨意和神祇的庇佑。例如“示”,《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见吉凶……示,神事也。”“示”代表了神明的旨意,是神明向人们显示出的某种征兆,乃神明示下的一种行为。从宏观来看,描述神祇的字并不在少数,《说文解字》中“示”部字中所占的只是一部分。从神祇本身或神祇的化身来看,不仅仅只有天地万物的掌管者是“神”,逝去的祖先也是“神”,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火也是“神”,神灵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从神祇示下的行为来看,“神”会给予人们指示和帮助,从“示”字的释义来看,这些启示和帮助会从星辰变化中显现出来[6]。由此可,《说文解字》中“示”部字体现的“神”具有独特存在方式,并且对人们生产生存起着指导作用,这些向后人展示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崇敬之心,同时也为学术界顺利探究古人自然神崇拜文化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祭祀类

祭祀类字包括礼、礿、祀、斋、祝、禘等28个字。按《说文解字》释义分为6类。其一:祭祀的对象。祭祀对象大多为天神地祇(神、祇、社等),还包括祖先神(祏)、人神(祕)。其二:祭祀前的准备。祭祀作为一种信仰活动,对古人的生产生活有着独特意义,所以祭祀活动前的准备也显得较为重要。例如禅,“禅,祭天也。从示单声”,指的是古代帝王辟基祭地。第三:祭祀者。例如祝,“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祝即指祭祀时主持祭祀典礼的人,一般被称为“巫”,指在古代通过跳舞来沟通神灵的人,具有较高的地位。第四:祭祀活动。描写祭祀活动的“示”部字有礼、礿、祀、祔等,古代祭祀活动种类繁多,且目的和意义也有所不同,按目的划分可分为求福的祭祀活动和避灾的祭祀活动。第五:祭祀品。祭祀品作为祭祀活动中献祭的主要物品,是人们向天神表达崇敬的重要媒介。以祳为例,祳指的就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生肉。第六:祭祀地点。以“禓”为例,“禓,道上祭,从示昜声。”“禓”即指在道路上举行的祭礼,一般是为无主之鬼进行祭祀。由此可看出古人对神鬼的敬畏之心,古人不仅仅祭祀神灵、祖先,还祭祀鬼神,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生活更顺遂。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就有一套成熟的祭祀体系,古人严格遵守这些祭祀礼仪,来开展祭祀活动[7]。从祭祀对象上看,都为神灵,说明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之心。从祭祀前的准备来看,祭祀活动需要遵循严格的祭祀礼仪。从祭祀者来看,古时举行祭祀礼仪的人称为“祝”,他们是沟通天地和人的中介,在祭祀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从祭祀活动上看,祭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从祭祀品上看,祭祀神灵所献祭的都是人们在农业或畜牧业中获得的劳动成果,它们代表了人们对祭祀活动的无上敬意。从祭祀地点上看,祭祀祖先的地点多设立在宗庙内,也有因祭祀对象不同而在不同的地点展开的祭礼。综上,《说文解字》“示”部字祭祀类字,表达着古人对生活顺遂如意的美好期盼,通过一系列严格紧密的祭祀活动,做到“人神对话”,最终神灵能给予帮助以实现人们的愿望。

(三)宗庙福祸及其他类

宗庙类字包括:祖、祢、祧、祪,祴,描写的都是祖先宗庙,例如“祢”,《说文解字》中提到“祢,亲庙也,从示尔声”。祢指的是侍奉有逝世父亲的宗庙。又如“祧”“祧,迁庙也。从示兆声”。祧指的是侍奉有远祖、始祖的宗庙。“示”部字宗庙类字大多与先祖、远祖有关,且不同的宗庙中侍奉着不同的先祖牌位,它表达着古人对逝世的祖先亲人的敬畏,体现了浓厚的等级尊卑思想。

福祸类字包括:福,祉,祈,禄,祓,祜,祟等。福祸类大体分为两方面的语义,一方面指代求福或指代祥佑之意,它们大多与“福”同义,也有求神灵赐福报的字。例如与“福”同义的“禄”。另一方面指代避灾或指代灾祸之意,描写避灾的“示”部字有“祓”,指代灾祸之意的“示”部字为禁、祸、祟。其中“祟”还表达了灾祸产生的原因,《说文解字》:“祟,神祸也。从示从出。”“祟”指的就是神鬼制造的灾祸。“示”部字中求福避灾类的字不在少数,且大多与天神有关。它表达着古人对生存美好的祈愿,希望天神能够“听到”人们的声音,给予庇佑。总体上看,表示祥佑的字较表示灾祸的字多,也更加证明了古人对吉祥、福运的渴望,对生活顺遂的期盼。从指代灾祸之意的“示”部字“祟”,可以看出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和恐惧之心。最后,其他类包括祘、祲、、祗。如,《说文解字》:“地反物为也。从示芺声。”指的就是事物发生反常的异样,易生灾祸。

三、《说文解字》中“示”部字的文化价值

(一)体现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首先,在《说文解字》中,“神”的释义即“引出万物者”“祇”的释义即“提出万物者”。无论是“神”还是“祇”,都是万物的创造者和发引者[8]。人们观察天地,甚至将自然景象的变换都认作是神明下达的指示。其次,是对地祇的崇拜。“祇”在《说文解字》中作为地神,乃“提出万物者”,如前文所述,天神和地祇分别统领两部分的万物。无论是社神还是地祇,都在表明原始先民对土地的热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先民们不仅局限于将天地万物划分为神祇,而是更细致地将景观地貌进行了分类,并为“统治”这些景观地貌的神命了名[9]。先民们尊天亲地,祭拜地神,祈求地神示下。人们观察土地变化,以期能从自然元素的变化中得到有益于生产的启示。最后,是对火神的崇拜。由前文可知,“祆”即指火神,祆教即指火祆教(也称拜火教)。至今土族文化中仍保留着火祆教祭拜圣火中的一项活动——于菟舞,在土族人眼中的“火”,不仅是自然事物,还是为他们驱逐黑暗,并指引光明的神灵。自古以来就有人们追寻光明的故事,例如夸父逐日。正因人们对光明的向往,使得人们将自然事物“火”神化,崇拜火神的文化也应运而生。综上,正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产生原因的不可知,使他们以对自身的理解来认知世界,认为万物有灵。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先民企图通过沟通天地,以希冀天地万物能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或给出指示,指导农业生产。正如《说文解字》示字段注曰:“三垂,日月星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人们观察天地万物变幻的同时,自然神崇拜也随之产生,它表现了原始先民对生产需要和生存需要的追求,同时也是先民们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对自然敬畏的“自然神”崇拜文化。

(二)记录古人的传统祭祀活动

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宗教信仰中一直占有较高的地位,春秋时期,祖先崇拜被纳入宗法系统之中,各族普遍建立了宗庙以维持人员内部的联系,同时这也是对族民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说文解字》“示”部字同样展示了先民的祖先崇拜文化。从《说文解字》“祖”字来看,《说文解字》中表明祖字从示且声。从祖的字形发展演变来看,“且”在“祖”的构型中不仅起到了声符的作用,同时更是“祖”字的语义核心。在祖先信仰下,传统的祭祀文化得以体现。例如“祫”“祫”便是极盛大的宗庙祭礼之一,“祫”是古代天子诸侯的祭礼,集合了远近的祖先神位与太祖庙合祭,且对祭礼的举行次数有着严格的规定:三年丧毕举行一次,次年再举行一次,之后每五年举行一次。古人通过在宗庙内对祖先神进行祭祀,以期盼祖先神在享用完祭祀品之后,给子孙赐福。伦理因素的表现不仅在集体的祭祀活动中有所体现,在《说文解字》“禫”字中也有所体现,“禫”指的是除服的祭礼。先人去世,后人要除服守孝,直到孝期期满才能脱下丧服,丧期有27个月之长,而且脱下丧服之后仍要祭祀先祖。通过探析“禫”这种具有严格礼仪规矩的祭祀活动,也更能看出古人对逝世先人的尊崇。无论是群体的宗庙类祭祀活动还是个体的宗庙类祭祀活动,都向后人表明,我国原始先民对逝世先祖的尊崇和祭祀文化的重要性。不止是因为原始先民对死亡的非理性认知,还有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祖先亲人的去世,被解释为“魂归天地”,崇拜并祭祀祖先神的行为也显得合情合理[10]。古人期盼着逝世的祖先化作神灵,给予自己宗族的后人提示和帮助。相较于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信仰下的祭祀文化更能体现先民日常生活的习俗,至今,我国仍有在祖宗庙堂内祭祀先祖的习俗。历史悠久的宗庙文化,象征着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繁荣。

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本文系统的对《说文解字》“示”部字进行分类整理,以释义作为分类的依据,探讨《说文解字》“示”部字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示”部字的文化现象的探析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现象,我国原始先民们对神祇的崇拜、对祭祀的重视、对生产生存的期盼、对逝世祖先的尊崇。因先民们对自然和生死的非理性认知,使得他们产生万物有灵的观念。对自然事物、逝世先祖心存敬畏,于是产生了自然神文化、祭祀文化及生殖崇拜文化。正是这些文化构成古代社会各族人员之间联系,也是对族民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媒介,象征着我国古代祖先神文化的繁荣。同时,正确且全面地解读《说文解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对神文化的信仰体系的认识,还是对找寻自己信仰的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部首先民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系在绳上的“冬”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同部首的字
哪些能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