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阶段,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忆古思今,对当下的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又能树立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助推自身未来的发展。但高中历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知识内容较为广泛,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高中历史教学更好地开展,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以学科知识的教学为基础,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就此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实践;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蒋延荣(1990—),女,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教师要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据调查,当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第一步。教师若想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前就要对课本的内容进行研究,并且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等相关文件,对教学内容以及核心素养理念进行深入的解读[1]。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多数教师只讲授课本知识,以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内容作为教学的目标,不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其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局限性,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导致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受到较多的限制。对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唯物史观,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带领学生探讨历史事件的发生的原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
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的国家”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的特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可以拆分教学目标,逐层深入开展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为保证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补充相应的资料。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国家建立的原因,结合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使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形成的背景,发展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第三步,采用习题练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对此,教师可找寻相关的历史材料,并根据材料出题,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还可以借助小组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其在小组探究中拓展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要求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知识,或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刷题巩固所学的内容,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率不高,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3]。为了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教师要更新教学的观念,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开展教学,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的能力,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4]。
以“影響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引入爱迪生等相关人物的故事,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融入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如让学生结合故事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讲述,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根据故事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得以发展。
三、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良好的历史情境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式能得到改善,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太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5],往往以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接受知识,教学缺乏新意,课堂气氛沉闷,不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若想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注重情境的创设。
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为例,本节课学生需要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播放相关历史的视频,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而后,教师再根据课本内容和有关的历史材料进行提问,如清朝时期的闭关自守的政策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等,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素养。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视频内容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学习,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后查询相关的资料,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四、加强课堂互动
课堂效率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联。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机械,其讲解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特征,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进而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的效率,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难以实现。为了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就要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在上课前,教师需对课堂各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点,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分层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6]。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和过程,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教师可以通过有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战争给世界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信心,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高中阶段,虽然学生的思维以及心理发展逐渐成熟,但其在学习过程中依然需要他人的认可和鼓励。因此,教师在交流互动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借助积极的评价用语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其探究历史知识的信心,推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教学
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再局限于让学生单纯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认识历史,构建时空观念,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等。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单一、机械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学生的历史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对此,教师应当注重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历史学习需要学生记忆较多的时间以及历史事件,导致学生的记忆压力较大,容易出现记忆错误以及混淆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并随着学习的深入,扩充知识体系。这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还能提升学生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7]。
以“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完这节课的基本内容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记忆。不同朝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不同,学生可以根据时间顺序设计一个关于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思维导图,以不同时期作为分支点,将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形式补充进去。这样,学生在整理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就能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记忆,也能降低将知识混淆的概率。
六、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行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展效率得到持续提高,在引入信息化教学设备后,教学的质量相较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将历史跨度较大的内容更好地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当控制好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教学为例,本章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以唯物史观的方法,在相应的历史时空框架下,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进行分析,体会和感受战争的残酷,继而形成坚决捍卫国家和平与维护国家安宁的意识。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萨拉热窝事件”进行展示,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影像等展示当时帝国主义矛盾加剧的主要表现。例如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逐渐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此时,各个国家的矛盾日益凸显,例如英德矛盾在于德国将英国看作日益衰落的国家,将扩张领土作为国家发展的下一步计划;而德俄的矛盾在于贸易摩擦的扩大及由此产生的更大的矛盾。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本章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对应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各个事件了解得更加清晰,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唯物史观对相应的历史事件进行探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探索,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断增强课堂的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其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代连国.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中华少年,2020(4):210,213.
王素洁.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读与写,2020,17(1):216.
左涛.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路径[J].信息周刊, 2019(6):267.
吴仲.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探究课堂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9(20):51.
刘嘉燕.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神州,2019(34):156.
李文丽.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27.
杨福来.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当代教研论丛, 201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