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艺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郴州 423000)
歌星丛飞生前是深圳市著名的爱心大使,他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所得曾资助了近两百名贫困山区的学生,捐赠金额超过300万元。然而,在其身患绝症生命垂危之际,其资助的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前去探望他,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心寒的事。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高校如何加强在校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塑造贫困学生健全的人格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其实人的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得到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引导,才能慢慢形成的道德素养,进而化为报恩的行为。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助困力度在逐年加大,但学校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特点与道德教育尚未充分关注,缺乏完善的干预机制,使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越来越淡薄,这已成为高校校园中一种不和谐的音符。所以积极开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切合实际的感恩教育,是一项摆在高校领导面前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加强感恩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自身在社会获得的一切都不可以不劳而获。要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对高校贫困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感恩教育,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知恩图报,不仅要报养育自己的父母孝之恩、党和国家和培育之恩,同时不能忘怀社会的帮助之恩。此外,还要将正确、健康的“知恩必报”的中华传统美德继续传承下去[1]。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即有些家庭经济状况并不怎么好的学生,平时穿戴却非常讲究,开销也大手大脚,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的时候就非常敏感,也生怕别人提及他的家庭境况。这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家境贫困是自己的命运不好,被人知晓,会在同学面前会抬不起头。他们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常用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认比较讲究的外表来掩饰自己,他们极不愿意,甚至不许家人来学校探视自己,也从不主动敞开心扉与人交往,表现出“外在孤傲不群,内心极度自卑和不平衡”的病态心理。有些贫困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中缺乏自信,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往往使得他们难以有能力参加校内外师生的各种聚会和活动。久而久之,自卑心理油然而生,日渐加深。同时,由于在家成长情况和接触教育环境的不同,贫困学生的知识面往往较窄,而且性格多数内向,独来独往,容易产生失落感,长此以往,从感觉孤独进而发展到自我封闭的状态。他们通常缺乏很多的社会知识,其中就包括什么叫施恩和报恩的伦理道德[2]。
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本是想通过这种关心促进他们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报效国家和人民,可有不少贫困学生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认为接受这种资助是不需要付出劳动的,产生了“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的错误思想。他们把“贫困”当作天生资本,接受资助是国家、社会或学校对他们“亏欠”的补偿。更有少数学生,甚至歪曲家庭事实,不顾羞耻地争夺资助名额。在得到资助之后,有些学生不是拿这些资金用来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或贴补家用,却用来吃喝玩乐,图个人享受,铺张浪费。思想不求上进,学习上得过且过,把受助视为理所当然,严重缺乏知恩感恩的美德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3]。
培养一个人“知恩图报”的感恩美德,必须抓好两个思想教育环节。一个是从小的家庭教育,一个是成长期的学校教育。目前这两种教育对贫困学生严重缺乏。首先是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多样,因此他们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有限。有些贫困学生打小来自农村留守家庭,基本上靠家里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大,从小就缺乏应有的家教;有些虽然有父母管教,但是父母本身素质就不高,缺乏感恩之心的他们,如何教育孩子感恩呢?更别说要懂得感恩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从而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再加上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会导致孩子从小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独立意识差,感恩意识淡薄。其次是父母教育这一环节脱节后,中小学教育也没跟上。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教学成果,升学率成为学校惟一工作目标,并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这样使感恩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被忽视了。上大学后,多数高校往往更加重视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关心更多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也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一般性工作层面,而对培养学生的如何感恩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重视和抓紧,这无疑造成当前受助贫困学生学中不乏丧失懂得感恩之人。
由此可见,着力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贫困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如何去感恩”,他们将来才能“知恩,懂恩,感恩,报恩”,才会拥有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我们资助育人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现在很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其心理非常脆弱,凡事稍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他人,甚至怨国家和社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关知恩、报恩、施恩这方面的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感恩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能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整体社会。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白,感恩行为不必好高骛远,从身边人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即可,让学生知道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战胜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致力报效祖国和社会的人。
首先,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的重视,要将奖学金及助学金的发放工作与感恩传统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各部门都要将这一教育工作作为自己本部门的工作职责之一。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是学生管理处及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也是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工作任务。大家要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奖、助学金的评授工作,在准确落实扶助的同时,抓住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既要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也要彰显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这种教育不仅是为了使国家的资金准确有效发放,更要鞭策受助的贫困学生努力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回报国家和社会。其次,学校可以举办一系列有关感恩教育校级或班级活动,如“百善孝为先”的研究论坛、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等。可以安排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天家务,煮一天饭菜,感受为人父母的辛苦,然后在班会上对体验生活后的感悟进行交流;可以通过以“感恩的心”为话题,开展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或黑板报、手抄报大赛,还可以借助学校广播、微信平台等方式将学生做的好人好事进行公开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总之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力求让贫困学生能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从内心真正懂得知恩图报。一句话,每个师生都要竭力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感恩氛围和环境。
贫困学生的特殊成长经历,导致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尤其是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的贫困学生,他们的性格或孤傲不群,或孤僻自闭,或敏感焦虑,一般都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交际能力。而作为有责任帮教他们的学校,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为学生多方位拓展途径,创造锻炼机会。例如,引导贫困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鼓励他们竞选学校干部;教师下乡送教或进行扶贫宣传时让他们随行感受等等。让他们在经受各种锻炼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及能力。各高校还可搭建感恩教育实施平台,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例如,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或组织受助学生以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向资助人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激发受助学生的感恩之情和施恩之志。相信在学校与社会的关注和帮扶下,经过各种各样的感恩教育,这些学生一定能够走出生活中的阴影,走上光明与快乐的人生之路
从整体上来说,家庭困难学生是经济上贫困,但从个别情况来说,“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因此,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我们应该追根溯源,深入了解每位学生致贫的具体原因。建立贫困学生个人档案,搜集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情感状况等资料,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感恩方面的引导与教育。长期坚持下来,效果比单纯口头上教育或讲座教育更有实际意义。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却是万万不能的,只要有效果,我们就应该去尝试,努力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在高校受助的贫困学生中,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得到资助之后,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优秀,平时表现也不突出,将来根本没有能力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帮扶之恩。这种压力带给了他们紧张、敏感,甚至抑郁的心理,严重时,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些不良症状虽然不直接涉及感恩意识,但也有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因此,在资助过程中,学校要密切关注有这类心理问题的贫困学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将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融入其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以缓解他们的压力。辅导员或班主任在平时可经常找他们谈谈心,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多关心和帮助他们,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密切关注这些学生的进步情况,要经常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从而用健康的、感恩的心态接受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拥有健全的人格。
由于经济上的贫困,使很多学生见识浅薄、目光短浅,从而演变成“心理贫困”,缺乏人生目标和斗志,他们认为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这种极易满足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他们裹足不前。久而久之,对别人的资助容易形成依赖心理,没有奋斗的动力,不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现状。所谓“扶贫先扶志”,只有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所以,励志教育与感恩教育同时并举,双管齐下,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观看励志影片,开设心理辅导课以及心理讲座等方法,鼓励贫困学生多多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特别是有关励志方面的活动,应该从思想的根源上引导贫困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激起他们改变命运和困境的斗志。从而使得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现在,以家庭经济困难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已引起各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并将其列入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工作职责,渗透到日常的教育环节。从入学教育抓起,健全相关制度,落实岗位责任,精选教育内容,形成全校上下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和宣教,促使高校贫困学生正确对待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以及使用,以知恩、感恩、报恩的良好人生态度面对未来的生活,努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