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根基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2-11-22 21:37:3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家校

潘 妍

(北京教育考试院 北京 100000)

2006年,“立德树人”作为一个单独的教育概念首次出现在我们党的领导人的讲话中。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只有通过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才能更好地助力于我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立德树人的背景与含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明确的回答了新时代党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立何种德,则树何种人;树人是立德的目标指向,更多体现的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立德树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新时代,立德,第一要明大德,要有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大德,要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政治素养;第二要守社会公德,要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遵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严守道德底线;第三要严私德,做到严于律己,践行优良的生活作风,拥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要树的应该是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新时代树人最根本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含义

家校协同育人可理解为:家庭和学校的协同育人工程中,为了将育人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家庭和学校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加强沟通合作和交流,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家校之间的协调和共同育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校协作就是协同系统,家庭和学校则是组成这一系统的子系统,家庭和学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出了1+1>2的作用。家庭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家校协同”特别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同与协调,具有共享性和互助性。

这一内含强调: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人的教育中都是独立的主体,发挥着各自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地位是平等的,谁也不是谁的补充或附属品。第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要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就要将二者的行动都统一到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这一统一目标上,真正做到三全育人。

三、家校协同育人在立德树人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家校协同育人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其有十分丰富的内含,另一方面是因为家校协同育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方式和方法。立德树人中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助于形成学校教育合力,助力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二是有利于提升家长立德树人的教育水平;三是有助于资源共享,从而开创家校协同立德树人大好局面。

1.有助于形成学校教育合力,助力立德树人

家校协同育人有利于形成学校的育人合力,由此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单一的学校教育,或者单一的家庭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并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在新时代里,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各种各样的线下线上形式促进家校沟通交流,形成立德树人教育合力。例如: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以及家访等线下方式进行家校协同立德树人;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腾讯会议等线上方式展开沟通和交流。在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当下,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使得家校协同育人的内容和方法得到了大范围的创新,有力地整合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多方资源,促进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助力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提升家长立德树人教育水平

家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和家庭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与家庭之间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血缘关系,以及同住屋檐下的亲情关系,相互照顾起居生活的衣食住行等依存关系,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所不可比拟的,这也使得家庭成了开展德育的第一场所.家人作为了孩子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这样的教育更加饱含亲情,更容易为孩子接受[2]。但是,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仍存在着父母教养方式不科学、教育理念落后等诸多问题,家校协同育人能够帮助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在家校沟通中了解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不断为孩子树立具有良好德行的榜样,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学会科学的育人方法,让立德树人从家庭教育开始。

3.有助于开创家校协同立德树人的大好局面

家校协同育人有助于实现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的建立和改善,有助于创新和统筹家校的沟通渠道。在学校立德树人指导内容不断丰富的前提下,家庭和学校之间密切沟通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整个思想状况,以及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家长对学校的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的进一步了解,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在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的前提下,学校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改善立德树人教育措施,家长学习理论知识,立德树人教育水平得到提升,由此开创家校协同立德树人大好局面。

四、优化家校协同共育路径,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1.以家庭教育为基点,充分奠定立德树人基础性

一个人想要在这个世界立身处世,那么,良好的德行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国家长远的发展过程中,立德树人是重中之重。家庭教育作为我们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环境,在我们一生的发展中具有启蒙性和奠基性作用,这就使得家庭教育成了夯实我国立德树人目标的根基。想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就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它能够引导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打牢家庭教育这一根基,才能更好地奠定立德树人的基础。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有好有坏,是一种隐性的家庭成员之间所营造出来的精神状态和氛围,或者说是家庭成员间的默契和文化状态,它对于立德树人具有潜在的教育影响。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氛围会对孩子德育的培养产生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持久的且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想要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必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影响下,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同时,孩子在长期耳濡目染中,更容易获得高尚的精神气质,最终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2)提升父母的教养能力,改善教养态度。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素养、教育理念、教育培养孩子的态度、方法以及能力对立德树人产生重要影响。要想实现立德树人,家长一方面要提升对立德树人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升教养的能力,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不断改善作为家长自身的教育态度,在和孩子交流时,应该多用平等的方式进行,构建民主型家庭,营造民主性家庭的气氛和氛围,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3)积极开展家庭德育教育。家庭中的德育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开展德育教育对立德树人具有奠基性作用;第二,家长是一位和孩子接触最多的活生生的人,具有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并且能够给孩子带来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这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匹敌的。第三,学校作为专门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的场所,在教授学生知识和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上作出了最大的贡献,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而家庭教育应该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起到奠基性作用,同时家长要带头做好示范引领,塑造孩子良好品行,使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有效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

学校教育有专门的场所、专职的教师,同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正规教育,在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以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1)提升教师立德树人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了作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还有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以及热爱教育事业等的专业情感。立德树人呼唤有扎实专业知识,有立德树人能力,有立德树人情感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对教师立德树人专业素养的培训,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开展各类立德树人内容教学研讨会,自发形成研究团队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保障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2)建立健全学校“三全育人”模式。将立德树人的内容落实到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要做到这一要求,第一,要将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当中去,在教书中、管理中、服务中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精神内涵,做到全员立德树人。第二,要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涯过程中,做到全过程的立德树人;第三,将立德树人与学生考评相结合,与诚信教育相挂钩,融入社会实践和生活等各方面当中,做到全方位的显性和隐性立德树人。

(3)树立立德树人意识,营造校园的整体环境氛围。一方面,将立德树人意识与物质环境相结合,在显性的物质环境中贯穿落实。另一方面,将立德树人融合于隐性的精神文化环境中,在文化、气氛、氛围等隐性的软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同时发挥出精神环境的广泛性和持久性影响力。通过创设有利于立德树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将环境这一第三位老师在立德树人中的陶冶启迪,限制导向等作用发挥到极致。

(4)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学校应该改变当前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单一考核方式,改变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评价体系,评价时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也必然与教师的教育和监管息息相关。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要注重对其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核;另一方面,考察教师职称评定和职位晋升时,也应该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列入其中,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这样才能不断明确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培育有优良思想道德素质的学生。

3.充分发挥家校协同作用,共育社会有德之人

(1)沟通,家校协同共育的基础。家校协同共育应该做到相互尊重,不能够互相之间不信任,更不能在协作的过程中互相拆台子。建立家校协同共育的基础,就需要家校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掌握沟通的技能。双方沟通的关键在于平等,家校沟通中要做到平等,教师不能常常处于主导地位,忽略家长感受和需要;家长也不能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否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双方应该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2)互助,家校协同共育的内容。家园协同共育的内容是指家庭和学校利用各自的资源相互配合。一方面,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问题上难免存在教育不当的问题,家长一般会更加重视智力的培养和提升,轻视德育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家长提供科学的育人指导,纠正家长们较为片面且单一,甚至于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另一方面,家长们也有很多都是优秀的社会精英,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家庭的教育资源,主动向学校反馈学生的思想状况,给学校的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有力的现实支撑;最终才能更好地发挥家校合作育人优势,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3)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方法。第一,积极探索“请进来、走出去”互动形式。一方面,将优秀的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请进学校,加强立德树人中与家庭社区的互动;另一方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等方式走出学校,走进家庭和社区,为其提供科学指导。第二,开展家委会、家长座谈会等丰富多样的线下家校协同交流活动。第三,高效利用家校协同育人线上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微信群、QQ群等线上多媒体平台,积极宣传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育人目标,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家校协同育人关系。

结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但也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人一生的发展中,不能只有家庭教育,也不能只有学校教育,一旦缺少了其中一个,都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在新阶段,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推动改革创新,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实现家校协同发展,共同育人,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家校
家校距离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现代中医药(2022年3期)2022-05-30 08:48:00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2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10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