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嘉欣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银川 750000)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简称“热动专业”)工作中接触到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气瓶等属于特种设备监管范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从事相关工作。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检测人员和作业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特种设备安全。
“课证结合”的目的是实现学历教育与岗位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统一,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深入挖掘职业岗位标准、特种设备通用安全技术要求,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把职业岗位要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热动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热动专业面向电力建设、电力生产企业培养从事安装、运行、检修等岗位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工作岗位涉及锅炉、汽轮机、发电机三大设备及其附属设备,其中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运行、监督、检查、维护是工作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定: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属于特种设备,对其设计、制造、经营、安装、改造、修理、检验检测、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因设备存在高温、高压的特点,从事特种设备工作的特种设备管理、作业人员应当经培训后取得相应资格。职业资格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必备硬件。
承压类设备事故的主要特征是爆炸、泄漏着火等,事故原因为使用、管理不当,占总起数的73.85%左右。其中,违章作业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作业人员违章操作、操作不当甚至无证作业、维护缺失、管理不善等。安全生产形势较前几年有明显改善,但持证人员总数仍难以满足生产需要,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生产工作方法贯彻不彻底,需要继续加强。具备安全素养是实现安全工作的必备基础。
企业现有的对实习生的安全培训,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的基本都是单一的大班制批量培训的模式。培训教学内容与职工岗位需求衔接性不好,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满足相应岗位的培训需求,培训教学形式化现象严重[1]。工作中安全意识入脑不入心,导致误操作或违规操作造成事故。
目前,区内有多家院校开设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教学体系模块分为文化基础、专业技术基础、专业技术技能三大模块,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区内电厂、自备电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在就业市场上,高职毕业生竞争力低于本科院校,多数在企业自备电厂工作,随着火电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上大压小”政策的实施,主机运行方面的人员需求逐渐紧缩。
区内多家院校在学生毕业前考取锅炉、汽轮机或集控运行技能证书,即值班员技能证书。通过走访区内各家电厂及行业调研,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的值班员资格在企业认可度不高,各发电集团或电厂会根据机组情况自行组织值班员资格考试,针对性更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强化实施及相关监管工作的落实,企业更加注重员工取得作业人员、管理人员资格证书,并将相关资格证书的取得情况作为转正、竞岗、升岗的必备条件。
根据“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管理人员”资格需要,调整课程体系架构并有效实施,在学生毕业前取得相应资格,可有效提升实习应聘的竞争力,减少企业培训负担,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奠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制作的课程资源包也可满足相关考证人员的自学需要。
契合职业教育“课程结合”政策,有效对接市场行业需求,热动专业学生毕业时需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学生个人意愿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区内火电行业背景,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G2电站锅炉司炉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取锅炉操作工中级,考试都分为理论和实操两大部分。考证内容几乎涉及所有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调整。
在对人才需要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后,召开讨论会,确定了热动专业毕业生是具备基础安全素养,熟悉特种设备法律规定,持有职业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的从事特种设备作业或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了保证“课证结合”课程开发的有效性,聘请行业企业专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按照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职业标准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职业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言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整合为课程内容,保证考试结构组建的科学性,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以锅炉、汽轮机、热力发电厂、火电厂集控运行内容为核心,开展相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项目,将考证知识点融入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考取职业证书的通过率。实操训练中,强调安全素养培养,结合仿真软件和装置的实训,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实施“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基础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安全生产素养,具备异常工况应对能力,实现课中有岗、岗中有课、双证融通,为学时实习就业奠定基础。
应对企业新员工培训内容形式化的问题,将安全素质文化的学习划分为安全文化素质模块和安全生产模块。安全文化素质模块培训是热动岗位通用安全教育及专业知识内容,在校期间融入教学内容;安全生产模块由企业班组组织实施。
通过企业调研,将安全文化素质模块的内容确定为法律法规内容,节能减排,安全管理,安全附件等。同时,提供拓展学习内容,包括国内外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企业文化与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检查、应急处理和救援等。学习中,不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应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模块化的教学,学生完成模块化的学习后,通过考核合格获得该模块成绩。
实训室营造安全文化氛围,醒目张贴安全标语、安全生产禁令、职业危害告知牌等标志。学生进入实践工作现场前,根据工作内容分析工作危险性,选择并正确佩戴安全防护装备,实训过程严格按照操规进行,融入实际工作的作业交底、安全交底、风险辨识、办理作业票、作业小结等工作流程,同时提升以上工序的考核所占比例,强化安全的警醒意识。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事故的学习,以及开展的安全为主题的班会,激发学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
2019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修订颁布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2013版考核规则同时废止。原一级G1、二级G2、三级G3锅炉司炉人员作业资格,更改为工业锅炉司炉G1、电站锅炉司炉G2、锅炉水处理G3三类资格项目,相应考试内容进行了更新。市面培训教材的更新远滞后于考核规则的颁布。为适应新的考证需求,需要根据考试大纲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更新。同时,考虑考核内容有与锅炉操作工技能等级资格内容相重复的部分,在与考试机构进行调研后,将两证的考试内容进行组合,并依据最新的考试大纲进行更新,编制校本培训教材,配套制作多媒体资源丰富的课程包,满足学生学习和考试需求。
实践项目的考核主要依据于考试机构具备的软件实践条件。为有效将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充分熟悉考试机构软件后,编制实训指导书,供学生演练使用。
在相关法律法规讲解中,注重引入案例,比较修订变化,深刻领悟立法内涵。通过展示法规中名词的展开内容,如安全设施,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感悟“发展不能以人民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组织架构的讲解,可了解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职责和法律责任的讲解,体现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和应尽职责等。教师每讲解一遍法律法规都挖掘出法律中的更多内涵,在教学中树立“公平 法治 自由 平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实操演练过程中,引入风险辨识、工作票,安全交底,技术交底,安全防护、操作规程,工作总结等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在详细的工作流程后,学生剖析每个环节设定的意义,并渗透法律指导、服务于工作生活的意识,也激发主动了解法律、重视法律、运用法律的热情。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A其中包含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管理A3项目,也是从业资格项目。专业群中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考取A3资格。为突破专业学科限制,在理清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与管理人员工作的异同点以后,将特种设备管理人员作为学生自选方向,制作资源包供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
实训教学中,设置项目强化“规范操作、安全第一”的理念,如设置 “受限空间安全作业”实训项目。受限空间是作业人员检修作业中经常接触到的锅炉、压力容器、炉膛等场所,在模拟作业人员作业过程中,融入安全管理要求,将作业过程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细化,明确各环节工作要点、注意事项、安全风险等内容,学生在实践演练中作为作业人员熟悉了现场具体工作流程,安全注意事项,也明确了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应当重点关注的环节,提升了运用法律指导、服务工作的意识。
建立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考核题库,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热动、安全两个专业的学生可进行相应内容的自主学习和练习,为考取相应资格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以探讨式、解决问题式方法进行教学,师生积极互动,融为一体,学生能积极思考,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例如,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时,通过案例形式介绍事故的基本情况,学生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事故原因剖析、责任划分和改进方向的分析,调动小组团结合作积极性。在实训教学中,基于实训装置构建工作情境,模拟现场工作,指定工作任务,小组内划分角色完成实训项目的演练过程,每个角色边做边思考,其他同学提意见的形式,将整个作业过程的安全要求进行重点总结强化,强化工作过程注重安全,边工作、边思考、边总结的工作作风。
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企业调研、实习生顶岗总结等现场实际情况,分析生产现场的情况,提出问题,调研解决问题,尽可能挖掘现有实训条件可开展的实训项目,同一装置的实训可挖掘出多个实训任务。教师构建好方向,引导学生开展工作并总结要点和收获。
考评对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为实现培养目标,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考核。
推行过程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
项目综合考核是学生直接参加由相关机构开展的作业人员考证资格考试,理论和实操内容都为70分及格。以考证成绩作为相关课程考核成绩。一方面,检验对作业人员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考证通过率也体现“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实施的有效性。
安全素养的培养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但在校期间开展的安全素养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生活安全、交通安全、工作安全等方面的重视。结合“课程结合”需求,将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冗余,利用现有条件加大实训比例,在实训中加强安全素养的培养[3]。
实施效果是检验探索结果的有效手段。目前,结合岗位安全需求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需要,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实施和完善,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新模式,学生考证通过率达到了78%,持证学生实习期基本都安排在了相关专业岗位,改革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