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革,蒋继彪,王明强
(1.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0023;3.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的中国和平发展并推动世界合作共赢的重大倡议。围绕“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按照“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倡议总体部署,统筹推进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2022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发布的《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中医药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国际化转型发展的新任务。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和需求,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对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亦可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有益借鉴。
我国195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中医外国留学生,经过6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医药来华留学教育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层次得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中医药来华留学规模呈上升趋势,学历生数量长期处于自然科学类学科留学生数量首位。中医药来华留学生就读专业除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外,已辐射至其他相关专业,学历层次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认同度的日益提高,中医药来华留学生的总体规模呈上升趋势,其学历生数量长期处于自然科学类学科留学生数量首位。
(2)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生源以亚洲居多。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1]统计,2010年至2019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毕(结)业人数及占比:专科59(0.3%),本科7 039(36.29%),硕士2 099(10.82%),博士823(4.24%),培训9 379(48.35%);同时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各大洲留学生毕(结)业人数及占比:亚洲13 806人(71.17%)、非洲457人(2.36%)、欧洲2 346人(12.1%)、北美洲1 867人(9.62%)、南美洲480人(2.47%)、大洋洲443人(2.28%)。从国别来看,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中医药留学生较多,这些国家是我国近邻,属于同一个文化圈,中医药在这些国家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3)中医药合作办学蓬勃发展,推动了国外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海外中医药立法的逐步推进,培养高水平国际中医药人才显得十分必要,而逐渐增大的国际中医药教育市场为国内中医药院校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国内中医药院校纷纷加大了与国外正规大学的合作力度,在合作双方国家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位互联互授、学分互认互换等方式,联合开展学历教育项目合作,推动了国外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
(4)中医药来华留学教育在教育质量评估、留学质量认证等工作的促进下,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等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先后颁布,中医药国际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国内中医药院校按照教育部“扩大规模,提高层次,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工作方针,围绕硬件设施、教学管理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等方面不定期地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充分发挥评估的鉴定诊断和导向激励作用。与此同时,国内中医药院校还积极开展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等工作,推动中医药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随着中医药在国外的广泛传播,国外中医药教育也在迅速发展。目前,全球有中医药教育机构700多个,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区[2],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以及师资设置等方面趋向规范化[3],教育形式逐渐由短期培训向专业化教育发展。总体来看,目前国外中医药教育按照地域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范式:在政府相关部门审批授权下对中医学院实施考试、发证、评审和鉴定的北美范式;在现有高等院校基础上开设中医学相关专业的欧盟范式;将中医学纳入本国本科医学教育体系的东南亚范式[4]。
然而,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疾病防治理念、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5]。在中医药传播到的183个国家和地区中,除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由于有本国法律政策的支持[6],中医药教育发展较好之外,世界其他国家尚未将中医纳入到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另外,国外中医药办学机构缺乏规范化,水平参差不齐,国际上尚未建立起基于中医药全球发展和行业认证要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国际认证体系。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的新任务,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要与时俱进、转变理念,着力实现转型发展,这是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中医药教育可持续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是时代的战略选择。
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提出的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开放策略必须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实现转变和突破。“一带一路”倡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同沿线国家在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因此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呼应。“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涵盖世界十大语系,包含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等多种文化[7]。中医药虽早已传播到沿线所有国家,但中医药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基于中医药教育的规律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制定符合客观国情和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动教学改革,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丰富的中医药教育资源。
中医教育在全球迅速发展,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数百所中医院校[8]。总体来看,国外中医药教育呈现出培养模式趋多元、教学管理趋规范、课程设置趋系统、教材使用趋正规、师资设置趋专职等特点,在层次、规模和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其中有些中医药院校或院校的中医与针灸专业文凭已经获得我国教育部认可,如美国的奥斯汀综合医学院研究生院(AOMA)、巴斯帝尔大学(BU),澳大利亚的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西悉尼大学(WSU),马来西亚的拉曼大学(UTAR)等。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快速发展给国内中医药对外教育提出了挑战,国内中医药院校只有主动出击,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才能在国际中医药教育中始终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新世界。作为新型国际关系原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未来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医药作为中华科技和文化的瑰宝,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开展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具惠民性、最具公益性的项目之一,且容易跨越民族障碍、超越文化差异、摒弃政治偏见[9]。中医药教育作为富有特色的医疗卫生教育,要承担起独特的历史使命,通过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人才支撑共建健康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作为时代的战略选择,既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也是对几十年来中医药和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作出的历史回应,已具备了转型发展的战略基础。
我国中医药院校已具有60多年的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经验,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层次、规模和数量均有了较大提升,全国20余所中医药院校已建立起外国留学生教育专门机构,对外合作交流广泛和深入地开展,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坚实的工作基础。20世纪90年代,国内中医药院校即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展了中医学历教育合作,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学历教育合作办学经验,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合作办学模式。
2015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2017年9月,我国政府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和天津6所中医药大学以中医学、中药学或中西医结合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双一流”建设指导思想,中医药学科建设在新时期迎来了新的春天。“双一流”中医药大学以国际视野无不将国际化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6所中医药高校以及来自8所高校的11个中医药相关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为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度开展和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本着“政府支持、民间运作、服务当地、互利共赢”的原则,探索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海外中心是由国内中医药院校或中医医院与所在国高校或医院合作共建,集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为一体,突出中医药在医疗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是中医的多种功能与价值的综合平台,已经成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近4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立项或运营[10],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中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圣彼得堡)、中国—中东欧中医药中心(匈牙利)、中国—捷克中医药中心等。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的稳步开展为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层次的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如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当地高等教育体系、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合作等,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适应当地实际需求的人才智力支持。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性与深层次转变,是主动求新求变的创新过程[11]。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着转型内容和发展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得到不断拓展,主要包括:①国别之间应增强了解,强化国际理解教育;②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转变交流方式,重视并促进国际学生流动;③高等教育国际化要重视教师作用,鼓励师资队伍国际化;④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加强互动,丰富国际化教育资源;⑤高等教育国际化应鼓励参与,共同加入全球教育治理;⑥高等教育国际化要与时俱进,抓住信息化时代的机遇。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有其特殊的内涵,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价值和意义。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主要有:
第一,转变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实现开放办学,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不断学习国外大学科学的教育理念、突出的办学特色、成熟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成熟的管理经验,改革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吸收国际人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实现真正走向世界、开放办学,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第二,立足“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充分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教育状况、医疗卫生需求,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授课方式等举措主动呼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需求,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在为当地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提供有效人才支撑中提升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第三,多途径促进师资国际化,注重培养国际化师资,不断提升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教学水平。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要鼓励师资队伍国际化,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等途径,实现师资结构国际化和师资水平国际化。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化的中医药教育师资,推动中医药教育实现本土化,深度融入当地教育体系。
第四,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的国际化流动。学生流动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国际化既要体现出生源国际化,也要体现出学习经历国际化,要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实现学生的国际化双向流动,在国际化的教育中着力打造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品牌。
未来,教育将是全球共同的事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将以培养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人才为使命,同时面临着提升全球教育改革发展影响力的新挑战[12]。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发展必将全方位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提升我国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和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对于增进人类健康福祉、实现世界的和谐美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