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寿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多处提到中医药古籍相关内容,提示我们要加强对中医药古籍工作的重视。对此我们必须总结与反思,剖析当前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这项福泽当代、利于千秋的历史性工作。古籍整理工作包括古籍的收藏、流通、修复、保护、整理、挖掘、出版、利用等多个方面,本文仅就中医药古籍整理相关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针对关键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2],随后,全国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建立国家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对国家珍贵古籍进行普查。截至2020年,共评选和公布了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收录古籍13 026部,批准了6批共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3-4],各地也逐步建立本地珍贵古籍名录和重点保护单位评审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古籍的传承保护。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述《意见》即是对古籍整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落实。
中医药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医药的“传承”“守正”高度重视,其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为此各级有关管理部门与广大学者积极组织和参与中医药古籍的整理、保护与利用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完成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整理出版了406种重要中医药古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了《中华医藏》编纂工作,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参与其中,预计将有2 300种中医药古籍影印出版。每年均有中医药古籍整理项目被国家和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立项,如笔者担任总主编的《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5]和《苏派中医珍稀未刊医籍集粹》[6]分别被列入“十二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医药古籍整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各大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了大量各类中医药古籍单行本和丛书,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
不同于现代医学,中医药的学术精华主要蕴藏于大量的古籍之中。目前我们虽已从古代医籍中挖掘和梳理了大量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并应用于现代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但这些还远远不能反映历代医药学家对中医药学术内涵的全面深刻认识。为此我们必须沉浸到古籍原著之中,继续挖掘精髓、寻找灵感。青蒿素的发明即是深入研究古典医籍取得成果的最好例证,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绞汁”的方法,启发了屠呦呦的科研思路,成为发明成功的关键点。受此启发,许多中医药科研人员开始从古典医籍中寻找灵感与思路,研发新方新药,如治疗新冠肺炎的“三方三药”等,均来源于古代医籍中的经典名方,科研人员对其作用原理的阐释主要也是基于古籍的相关记载。此类方药不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而且为治疗各种疫病提供了新的处方用药思路。
在临床诊断用药上,很多医生已不满足于现代中医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从古籍中寻找治疗思路与用药规律,以更有效地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如近年来有医家从古籍中寻找泄泻、水肿、咳嗽、瘰疬、眩晕、失眠、夜盲、遗精等疾病的治疗思路,分析古代医家的辨治思维与用药规律,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为提高现代中医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不仅如此,还有学者从古籍中梳理中医流派的传承与教育脉络,以传统的培养人才思维与模式为现代中医药教育提供新的借鉴;读古籍、学经典、做临床的氛围与风气也在中医药界日渐浓厚。可见,中医药古籍中的内容对当代中医药科研、临床与教育均具有启示作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研究。
近年来,关注和研究中医药古籍的专家不再局限于中医药领域,很多研究语言文字、历史学、图书情报与文献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中医药古籍中的文字校勘、史料整理、图书管理、版本目录等内容,并形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如很多社会医疗史专家深入到中医药古籍中,对我国历代医疗社会史史料进行挖掘,总结出新的理论与观点;敦煌古籍中不乏古医籍,很多专家对敦煌古医籍进行整理校勘,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敦煌医籍文字考证类专著,极大地丰富了敦煌学的研究成果。
中医药古籍的电子化处理和数据库建设也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这种形式便于读者更快捷地查阅文献资料。古籍的电子化与数据库有两种类型,一是将古籍全文录入并转化成现代文本的电子图书或数据库,如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开发的“中医古籍知识库”等;二是以古籍全图像扫描方式生成电子图书或数据库,如武汉大学出版社开发的《四库全书》光盘版、20种藏医药古籍影像数据库等[7]。近年来,包括各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内的各地图书馆古籍部将中医药古籍扫描后建立数据库,再发布至图书馆网页,供学习、研究者查阅、检索。这些古医籍的电子化、数据化处理均需要计算机专业专家的参与。
各领域专家协同对中医药古籍开展研究,从多角度挖掘出相关学科知识,丰富了其学术内涵,扩大了其利用范围,同时使中医药古籍阅读和检索变得十分便捷,促进了中医药古籍精华的传播与传承。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智慧图书馆,空间预约、电脑登录、活动报名与考勤都已经实现了人脸识别,是全国高校首家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图书馆所有业务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图书馆。
国家级中医药古籍整理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和《中华医藏》编撰项目等的立项与开展,吸引了全国大批中青年学者参与其中。实际上,在立项之始,具有承担中医药古籍整理能力的专家数量十分有限。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组多次举办中医药古籍整理培训班,邀请国内的古籍研究专家与中医医史文献专家讲授中医药古籍整理的相关知识,并编制《中医药古籍整理规范》[8]等,以供研究者参考。中医药古籍整理项目的广泛开展,不仅推动了古籍的整理出版,也有利于培养古籍整理人才,一批中青年研究者的中医药古籍整理能力与研究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还带动了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迎来了很好的机遇,并取得显著成绩。然而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发现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与不足,亟须解决和改进,以提高中医药古籍整理水平,保障中医药古籍整理质量,让真正有价值的中医药古籍得以传世,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调研选取最佳版本是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一部现存多版本的古籍须前往多个图书馆调研,通过比较才能选取最佳版本;对于现存单一版本或孤本古籍,需实地考察,才能鉴定版本的真伪优劣,确定其是否可作为研究底本。近年来通过对中医药古籍的版本进行调研,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及其他古籍目录所记载的内容有的与实际不符,可能是图书馆原有藏本已经遗失,或馆藏目录内容本身有误,这在古籍版本调研过程中经常遇到。
在古籍调研过程中,还存在某些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如以保护古籍的名义,设置古籍借阅门槛,导致调研工作受阻,而古籍复制等问题则更难以解决。加上受疫情影响,出差调研十分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古籍版本的实地考察工作,阻碍了古籍整理工作进度。另外某些古籍版本被私人收藏,受秘而不传思想的影响,有些中医名家的后人不愿意将家藏的古籍公布于世,以供研究,使调研工作更加困难。有的私藏古籍被书商收买,当成文物倒卖,因而无法用于整理研究与出版。
近年来,除了国家与地方中医药科研单位与图书出版管理部门设立的中医药古籍整理项目外,很多出版社也自主设立出版项目,因而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医药古籍丛书或单行本,有经过校注的现代简体字版本,也有古籍影印本。由于各校注者学术能力与出版社编辑的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校注本质量差异很大。某些校注者的学术功底根本达不到古籍校勘的要求,因此其所整理出版的古籍质量较低,甚至出现“越校越错”的情况,这是古籍整理的大忌。有出版社因追求“出书快”,导致出版的古籍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了抄袭其它同书校注本的现象。有的出版社缺乏中医药古籍的编审专家,也是导致出版的古籍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对于古籍影印本的出版,若研究者所用底本并非最佳版本,也必然导致出版的古籍质量不佳。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医药古籍出版数量很多,但精品较少。
古籍数字化整理工作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大大方便和满足了相关研究者阅读和检索。电子光盘版图书和网络数据库将是未来古籍保存与再现的重要载体。然而中医药古籍的数字化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数据化文件格式数量多且不统一;转化为现代文本的古籍中文字错误较多,不能反映古籍原貌,很多古籍所据底本质量低劣;检索技术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古籍图文数字化光盘或数据库,要在方便检索上进行研发。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缺乏整体规划、多学科协作不够、开发部门人才知识结构难以适应中医药古籍的数字化要求等,因此需重视中医药古籍的数字化整理工作。
自古以来中医药古籍就存在失校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对于中医药古籍的整理校勘者而言,在拥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的同时掌握精深的中医药学术知识并非易事;二是掌握中医药学术知识的人才大多专心于临床诊疗,对中医药古籍整理兴趣不大或无暇顾及,这种现象现在依然存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视,这方面的人才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其整体学术水平尚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加之古籍整理专业人才需要有一个培养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不可速成,这就更加剧了人才短缺现象。另外,转化为现代电子文本的古籍,涉及字词的校勘、注释、校记等内容,需要精雕细磨,可当下出版图书往往追求短、平、快,且很多出版社也缺乏高水平的编审,因此所出版的中医药古籍往往在质量上难以保证。
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对古籍整理工作高度重视,并将其上升到“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因此必须提高认识,把古籍这一宝贵的祖国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亦是如此。应当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古籍挖掘与梳理所作的重要批示,深刻理解国家和地方中医药有关单位将古籍整理和保护列入中医药发展重点工作任务的战略意义。
应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参与整理、研究古籍,积极引导古籍收藏单位和个人为古籍查阅、复制、整理和研究提供服务,形成大家关注古籍、重视古籍、支持古籍整理的局面,让中医药古籍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发挥活力,作出贡献。
在宣传古籍整理工作重要性的同时,还需制定必要的古籍整理相关章程,以支持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如要求各公有图书馆必须重视古籍的收藏、修复和展示工作,尽量使扫描后的古籍内容实现网络共享,以便人们查阅。要支持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古籍收藏单位对需要查阅和复制中医药古籍以从事科研与出版的研究者应及时提供方便,双方要积极配合和合作。研究者在出版古籍整理成果时,要注明所据底本的出处,并对提供查阅、咨询帮助的工作人员予以署名。
对于私人收藏的中医药古籍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并引导名医名家后人捐献古籍至图书馆,图书馆也可通过购买的形式回收,并对其进行整理和修复。对于捐献古籍较多的名家可以在图书馆专门开设古籍收藏室,并予以冠名,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茧斋书房”,即是以国医大师干祖望个人所捐赠的医籍为主要藏品建设而成。另外,对于市场流通的私人古籍藏品,需要购买的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以方便购买。
随着各界对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出版的古医籍数量猛增,但有些质量难以保证,而且重复出版现象比较严重,甚至一些内容以摘抄他书为主、学术价值不高的明清时期医籍近年来也在重复出版发行。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要始终树立质量为先的原则,对书目选取、出版立项、整理者确定、校勘注释、编审定稿等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把关,以确保古籍的出版质量。
为了保证古籍整理质量,根据现有资源与人力条件,建议对中医药古籍的学术内容与学术价值进行评估和分类,分批次整理出版。先对重点古籍进行整理,慢工出细活;后对非重点古籍进行整理,雕琢出精品,这样才能实现《意见》中所要求的“精选精注精译精评”目标。
古医籍整理人才是保证古籍整理质量的关键。为适应中医药古籍整理需求,应大力培养具有扎实古汉语功底同时又掌握历史学、社会学、文献学知识,并具有中医药学术背景的人才。《意见》除了专门提及中医药领域要加强古籍研究外,还提出“鼓励在文史哲、中医药等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中增加古文献相关教学内容,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设立民文古籍与汉文古籍兼修的古文献相关学科专业”。对此,有的学校做得比较好,在中医专业本科教学中长期开设中医文献学课程,而有的学校只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该课程,这一点必须予以纠正。应当将中医文献学纳入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或限选课程,以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阅读和整理古籍的能力。在中医药院校中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与古籍整理相关的活动,如古籍抄写、经典朗诵、碑帖传拓、线装书制作、雕版印刷等,让学生走近古籍、认识古籍、热爱古籍,使其对中医药古籍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树立致力于从事中医药古籍整理的志向。
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编校能力的中医药古籍整理人才,中医药院校应当重视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学位点的建设,这是培养中医药古籍整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承担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主要阵地,目前这个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正在成长为整理中医药古籍的主力军。同时还要不定期开设中医药古籍整理培训班,举办相关学术交流会,以不断提高中医药古籍整理人员的编校能力与水平。
中医药古籍整理除了涉及中医药学术外,还涉及文史哲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目前从事中医药古籍整理的人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中医药专业毕业后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的学者,二是从文史哲专业毕业后从事中医药文献研究的学者。前者的语言文字、校勘等功底往往比较薄弱,而后者通常对中医药学术知识掌握不足,因此在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中两者各有欠缺,为此这两类专业人员应当加强合作,不断交流,遇到问题共同探讨,必要时还要从综合性大学聘请专门从事古籍整理研究的专家学者予以指导。
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整理方面,需要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和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共同协作。首先要保证古籍版本、校勘等内容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保证电子图书与数据库中内容的准确性。只有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才能促进中医药古籍整理满足现代中医药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是挖掘中医药传统知识与时代价值的重要环节。党和政府将古籍整理工作融入中医药发展大局,作为当代中医药人理应对此高度重视并全身心投入,要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中医药古籍的相关政策与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中医药古籍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价值,全面总结与分析前阶段中医药古籍整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应着重在提高认识、制定章程、提高质量、培养人才、交叉融合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将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