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三寓三式”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究

2022-11-22 15:13福建省长乐职业中专学校魏心宇
新教育 2022年26期
关键词:文本中职内容

□ 福建省长乐职业中专学校 魏心宇

“三寓三式”是一种崭新的育人范式。育人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生命与灵魂,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诉求。中职语文“三寓三式”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将语文课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向学生传达,以“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等教学方式,真正地实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让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职业操守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同步提升。

一、专题嵌入,实现寓道于教

专题嵌入能够快速实现中职语文教学寓道于教的理想目标。“专题嵌入式”是指中职语文教师在讲解文本知识点时,在不打乱原有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将思政的某个专题进行嵌入,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远大理想和阶段目标相结合。教师高度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采取文史嵌入和人物嵌入的专题嵌入方式,增强学生对文史知识和历史人物的认知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感恩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文史嵌入,培养学生感恩情怀

教师围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目标,有选择性的选择文史知识进行嵌入,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出发,引发学生强烈的文本学习共鸣,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索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设计文史嵌入环节时,要筛选整合学生更为感兴趣的文史内容,鼓励学生发扬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文本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文本内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情感。

教师在教学《我的母亲》一课时,引导学生先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感知。《我的母亲》是一篇朴质无华,回忆母亲的一篇散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主体内容。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很快便对文中母亲的形象有了初步把握,老舍笔下的母亲是勤劳的、是热心的、是疼爱儿女的,她给予了孩子生命的教育。教师邀请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内容,对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作出简要描述。学生凭借已有的文本学习旧知经验,在教师提出任务要求时,对文本具体段落情节进行深度挖掘,既感受到了慈母关爱之心,也感受到了子女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教师迅速建立信息链接。文史故事调动了学生的文本探索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2.人物嵌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要想突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发展趋向,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学科教学方式,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就以人物嵌入文本的方式实施课堂文本教学,致力于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青少年成长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教师应在文本教学设计基础上加以优化,将极具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嵌入文本学习过程,推动学生自主感知人物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荷花淀》是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荷花淀》时,首先要和学生交代文本的写作背景。《荷花淀》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水乡白洋淀人民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生活为背景。教师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文本写作背景,学生被图文信息所吸引,快速浏览图文信息。教师在学生初读文本内容之后,向学生提出阶段性的文本阅读要求,要求学生在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进行形象感知。学生在接到教师的任务指示之后,快速对文本主要人物进行形象赏析。有学生说:“水生嫂是勤劳和善良的,因为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并且她承担了家里的很多家务,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孩子,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也有学生说:“她有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意识。”教师向学生讲述“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展现不同于平常的英雄故事,发动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对比感知,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每一次伟大胜利,都有这么一群人,矢志不渝地坚持红色信仰。学生深受人物故事感动,能够自主感知人物背后的精神内涵,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二、画龙点睛,实现寓德于教

画龙点睛是实现寓德于教的必要手段。“画龙点睛式”是指中职语文教师在讲授中职语文课程的文本知识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唯物辩证法等内容进行点睛。“画龙”指的是文本教学中的基础讲授部分,“点睛”是用德育元素对文本知识进行解读,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的部分。中职语文教师注重文本教学的育人效果,以背景延伸和主旨延伸的方式,为文本学习增添异彩,提高学生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1.背景延伸,提高学生使命意识

教师围绕文本课堂教学核心目标,采用学生熟悉的信息投放方式,建立文本相关的背景链接。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文本创作和时代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背景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文本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文本情感共鸣,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民族文化危机,提高学生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意识。

教师在教学《拿来主义》时,首先邀请学生走进文本,初步把握文本内容。学生对鲁迅并不陌生,《拿来主义》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还针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状作出了尖锐的抨击。教师借助信息投放工具,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杂文写作风格。鲁迅是一位善于揭示事物矛盾的作家,他总是能够在言语间,一针见血地指出事物的本质,将笔尖对准问题核心。教师接着向学生介绍《拿来主义》的整体写作背景,学生了解到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并被这种忧患情绪所感染。学生开始意识到:这种严重的民族文化危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对待这种严重的民族文化危机,无论是选择“全盘接受”还是选择“全盘否定”都不是明智可取的做法。教师顺着延伸的背景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相关背景信息,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呢?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问题后,快速将时代信息进行代入,有学生认为:我们应当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背景延伸设计,增添了学生文本学习的趣味性,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意识。

2.主旨延伸,增强学生担当意识

文本主旨是构成文本内容的基本要素之一,能够反映作者的某种观点和思想倾向。教师围绕文本内容,设计启思性问题情境,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文本问题,带动学生对文本主旨内容的思考,延伸文本主旨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文本主旨的内驱力。教师延伸主旨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主旨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文本情感迁移热情,增强学生的时代担当意识,达到寓德于教的终极目标。

教师在教学《读书人是幸福人》时,设置启思性问题情境,用一系列的文本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主旨思考。作者为何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大家对作者的文本观点是否表示赞同?为什么?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意识到答案内容脱离不了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回顾,并快速得出了答案。有学生认为:读书人是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他们拥有浩瀚而丰富的精神财富,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世界。读书,能够增长人的知识,还能够让人的精神受到感化和陶冶。大多数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所持的观点表示认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相应答案。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工具,向学生展示全球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差异,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同龄人都能够拥有公平就读的教育权利,学生看到了教师所展示的时政信息,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教师采用信息手段,延伸文本主旨内容,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感,增强了学生时代家国担当意识,也让学生明白了自己要成为怎样的读书人。

三、元素化合,实现寓教于乐

元素化合是实现寓教于乐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正视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改编经典和诵读经典等活动,将时政热点融入经典文本学习过程,打造元素化合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发挥元素化合模式的独特优势,将其有目的性地渗透到不同的文本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中职语文学习的应用价值。元素化合能够激起学生参与文本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在玩中学的乐趣,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修养情操。

1.改编经典,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改编经典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模式,为教师文本教学增添了不少异彩。教师围绕文本情节内容出发,创设经典问题情境,打乱学生固有的文本情节思维,让学生去探索文本情节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信息热点的引入,能够真正发挥中职语文元素化合式教学的优势,打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信息提炼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收获,让学生知道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提高学生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项链》时,考虑到文本内容的教育意义,发起经典改编活动。教师为拓展学生的文本改编思路,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思考:假如主人公没有向朋友借钻石项链,她会以怎样的姿态参加聚会呢?假如主人公在项链丢失后,第一时间向朋友说明情况,她的生活境遇会有哪些不同呢?学生顺着教师的问题思维,对文本情节进行多维构想。教师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人物形象和文本情节内容进行细究,并以故事演绎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改编和展示。学生收到教师的文本改编提示,快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细究人物角色,对改编后的文本内容进行演绎尝试。教师邀请不同小组进行文本演绎,学生也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人物结局,教师借机引入“蹭车留纸条”的信息热点事件,发动学生对热点事件重点信息进行提炼,学生意识到了诚实做人的重要性。学生改编文本,体会到了文本二次创作的乐趣,提炼热点事件重要信息,加深了对文本主旨内容的理解。教师引入的热点信息,具有极高的生活教育意义,学生将文本改编内容和热点信息进行联系,有助于不断完善自我,历练自身的品格。

2.诵读经典,陶冶学生修养情操

中职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文本,教师高度重视文本教学的灵活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文本表达空间,发动经典文本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对经典诵读活动并不陌生,教师借助信息手段,为学生的经典文本建立资料链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经典文本诵读的品质,陶冶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

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首先建立文本背景链接,采用信息投映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写作背景。学生对文本的作者并不陌生,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豪情壮志。文本片语之间,既有“景”的描述,又不乏“情”的表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背景资料,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学生按照教师的任务指示,很快就总结出了答案:文本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述,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抒写了革命有志青年对国家命运的畅想,也表达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答案表示肯定,发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多种分工合作方式,对文本进行诵读。学生在了解文本内容与情感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诵读,整个诵读过程流利通畅,诵读情感拿捏准确。诵读是艺术性的表达方式,也须有表现技巧的加持,教师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向学生展示名家诵读视频。学生观看了诵读视频后,深受诵读环境熏染,再次走进文本内容,以视频诵读资料为参考,重新进行文本诵读尝试。教师重视学生的文本诵读主体地位,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写作背景,发动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进行探究,为学生的诵读实践清扫了障碍,学生的文本诵读积极性被充分点燃,诵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保证。经典诵读活动是陶冶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的重要途径,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能够精准把握文本情感,实现自身情感价值的飞跃。

中职语文教师文本教学采用“三寓三式”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将中职语文学习眼光放至长远,不局限于教“文”,而是结合思政育人的大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字语言的应用能力。教师在文本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着时代精神,以“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用“专题嵌入式”“画龙点睛式”“元素化合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猜你喜欢
文本中职内容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