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实验小学 郜 侠
文本细读主要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整篇文章的一种阅读方法。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在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改变了以往以社会批评来研究和指导学生的局面,极大提升了人们的阅读效率。
文本细读的前提是学生对于文本意图以及组成文本的基本要素有一定的了解。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精准把握文本主旨,引领学生对文本信息、文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可以使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课文描写的地点以及描写小兴安岭的角度。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是这篇课文的主旨,学生借助题目就可以对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于是,教师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主要描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中哪些事物与景物?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或者哪个季节中描写的景物?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他们紧扣“美丽”这个主旨,细读文本,发现美丽的景物或者事物。在学生学习交流汇报的时候,有学生从“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有学生从“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等句子中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冬天雪景之美。在学生抓住文本主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逐渐由肤浅走向了深刻。阅读教学中教师紧扣课文题目不仅可以引领学生把握文本主旨,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课文的整体基调等。
部编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有很多会在题目上给读者有关课文主旨的提示,这就为学生细读文章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另外,文章题目也和文章内容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抓住了课文标题也就抓住了快速理解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为学生后续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修辞手法来起到一定的表达效果。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文本表达精妙处进行细读,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的描写“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作者在此为了表现小毛虫的小与叶子的大,以及小毛虫爬到另一片叶子上的心情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不需要让学生掌握这种修辞手法,但引领学生必要的感知还是需要的。在赏析品味中,学生感受到了文本语言的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须关注文本修辞,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奠定基础。
文本中的重要细节部分常常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之处。文本细读不是说只抓住文本的重要部分精细阅读,而是要把关注文本整体与文本细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主旨与文本情感有更深的了解。
例如,教学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时,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之处。通过细节描写,作者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刷墙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形象。细节描写对于塑造刷子李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这句话中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了刷子李对自己刷墙技术的自信,刷墙可是个技术活,没有高超的刷墙技艺,他敢穿一身黑衣黑裤吗?教师可以抓住“必穿、绝没有”等词来让学生感受刷子李技艺的高超。教师抓住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之处,引导学生感悟刷子李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对刷子李“艺高人胆大”的自信以及他的超凡技艺有深刻的感受。
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从文本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和感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不仅促进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有更深的了解与把握。
培养学生快速理清文本思路,使学生对文本结构可以快速地整体把握是文本细读的重要原则,也是对学生进行整体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这种思维训练方式是需要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不是简单的一两节课就能见到成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熟悉文本的大致框架结构,对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理清文本整体思路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则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例如,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这是一篇总分总结构的文章,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需要对文章的行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当学生明白作者的行文结构以后,教师就可以从文中找出哪些段落是总写,哪些段落是分写,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时,教师从文本的行文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住文本的整体结构,并让学生在积极语用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结构予以特别的关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框架的整体把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人物是文本的核心与灵魂,文本细读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围绕文本人物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剖析人物形象,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提升。在细读人物的时候,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研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对人物的品质特点感受更加深刻。
如教学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跳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船长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进行细读,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引领学生对船长这个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可以使学生对船长的机智、果断、镇定自若等品质特点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真正读懂故事中的人物。教师在引领学生细读人物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并为学生提供走进人物、了解人物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对人物进行深入剖析。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超文本构成要素主要是指文本中除去语言文字部分的标点、排版等内容。部编教材中超文本因素的编排设置可以更好地凸显出编者的意图与主旨,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超文本的因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更加关注文本细节的习惯,真正把薄书读厚,走进阅读的深处。
例如,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课中,课文中的超文本因素主要表现在标点符号方面,课文中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在后面!”这句话中一连用了三个叹号,属于超文本的因素,如果把句子中的叹号改为逗号或者句号的话,表达效果又会有什么不同呢?于是,教师让学生把原句改为“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这个句子后,再与原句进行对比阅读。经过细读揣摩之后,就会发现,改动以后句子更像是在叙述一件事情或者方法,显得平淡无奇。与原句相比,三个叹号的运用可以让人们对老汉镇定自若的指挥,斩钉截铁等特点有更深的了解,而改动之后的句子则很难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标点符号不仅有着停顿的功能,而且还有着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独特的标点符号,可以让学生养成有意识关注语言中的细节之处,在品味中走到阅读的深处。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作为时下可以真正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文本细读路径的挖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语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