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明
(西安航空学院 民航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2020年7月,教育部、工信部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提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1]。产业学院成为应用型高校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指向,由产业学院聚集形成的“专业集群”成为应用型高校专业发展新的组织形态。产业学院建设要求紧扣区域或行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现状,面向产业需求,集聚优质资源,形成专业组合,实现集约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民航运输市场需求保持快速强劲增长,民航运输的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11%、10.7%和4.6%,民航运输规模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航空运输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全球最大的民航运输市场之一。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64家、运输机场241个、运输飞机3903架、定期航班航线5581条[2]。
对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服务民航运输产业的专业(专业方向)主要包括四个:飞行技术、交通运输(管制签派方向,下称管制签派专业)、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方向,下称民航机务维修专业)、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亦称空中乘务专业)[3]。如何对接民航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基于产业学院建设的民航运输类专业集群,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既是对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发展方向的创新改革,也是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提升院校品牌价值的重大举措。
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秀的飞行员队伍,是保证民航飞行安全的重要基础之一。截至2020年底,我国持有民航运输驾驶员有效执照的总数为69 442本,其中CPL(商用驾驶员执照)37 881本,MPL(多人制机组驾驶员执照)192本,ATPL(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26 241本。民航企业拥有飞行员38 442名(不含待改装人员),其中机长19 619 名,副机长23 513 名,人机比约为 10.3∶1,数量上能基本满足运输航空飞行员需求[4]。
2015年以来,国内运输航空公司每年计划招收飞行员约6000人,主要采取与本科院校“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学制4年。学生毕业获得本科学历学位的同时,考取飞行员驾驶执照。每年各本科院校飞行员培养的招生数量,由学校与航空公司预先协商确定,委托招生,代为培养,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入学后与航空公司签订合同,约定费用支付方式和服务期限等条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自费培养新方式,但比例相对较低。
管制签派专业培养空中交通管理、机坪运行管理、机队规划、航线运营、航线分析等复合型专门人才。空管及航司运控作为民航运输的运行体系中枢,在提高机场与航空公司运营效率,降低民航业运行风险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任务。截至2020年底,全行业空中交通管制员执照持有者共有15 001人,注册有效者7857人。其中,各地区空管局管制执照持有者9865人,有效注册5811人,机场单位管制执照持有者5136人,有效注册2046人。国内民航业签派员持照人8994名[4]。据调研预测,全行业每年大约需要1000名左右管制员或签派员。
鉴于管制签派人员对专业技能、行业知识有特殊要求,用人单位招聘主要面向交通运输专业(管制签派方向)学生,其培养模式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
民航机务维修企业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航空公司自有的维修企业,另一类是从事民航维修业务的独立法人企业。截至2020年底,全行业机务维修持照人员60 335名,其中,取得CCAR-66部民航机体维修执照者40 032 人,部件维修执照者20 303人[4]。近几年,民航机务维修类人员招聘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民航机务维修类人员招聘主要以航空类专业院校培养为主,其中,国家民航局直属院校约占50%以上。主要招聘专业为本专科层次机械类、电子类及飞行器制造类学生,学生入职后经过机构培训考取机务维修执照。民航机务维修专业教育和执照培训以院校教育为主、147培训机构培训为辅,院校主要承担基础及学历教育,147培训机构则主要承担从业执照考试训练。
2019年,教育部设置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本科专业,学位授予门类为艺术学,修业年限4年。该专业主要为满足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而设立,以航空服务学、艺术学、管理学为学科基础,兼备管理和艺术培养属性。学生接受综合素质培养和航空专业技能训练,提升航空服务艺术、综合管理艺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民航客舱安全服务的保障者和承载者,展现着民航形象和服务品质。到2020年底,我国民航业共有11余万名空乘人员,其中女性约占80%[4]。
民航乘务人员招聘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来自国内开办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学生(简称校招);一类来源于社会招聘(简称社招)。乘务人员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的专业培养、社会培训机构短期非学历职业培训、航空公司自主培养等。其中,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空中乘务专业分别为教育部本、专科专业目录中的名称。近年来,由于行业需求旺盛,这两个专业对接航空公司需求,逐渐兴起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等多种教育模式,有效提高了专业培养质量。
民航业高速发展,对民航运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家民航局《民航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培养飞行、机务、空管签派、机场工程、适航审定、通用航空、航油管理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5]。这为院校扩大人才培养能力,满足行业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带来重大机遇。当前,民航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以下共性问题。
就飞行技术专业而言,飞行员总体数量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存在,不同类型公司及公司内部飞行员数量不足、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而民航局所属专业院校培养数量有限,供给不足。飞行员短缺的主要症结在于招飞环节存在问题,表现在各航空公司招飞竞争激烈、大改驾学员招生困难、招飞宣传力度不够等。
就管制签派专业而言,民航局下属的专业院校培养能力严重不足,全行业存在管制员、签派员短缺现象。民航企业管制员、签派员招聘竞争激烈,培养成熟的空管签派人员不断流失;民航局所属专业院校培养的管制签派方向学生数量不足,许多偏远地区机场难以招到合适人才。
就民航机务维修专业而言,由于工作量大、环境艰苦、安全责任重,特别是通用航空引进机型种类多数量少,机务岗位工作内容单一、变化趋势明显,导致成熟的机务维修工程师紧缺,岗位招聘十分困难。从总量看,行业人才需求增加,民航局所属专业院校培养数量不足,增量部分需从地方院校补充。但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参差不齐,急需得到行业有力指导和维修企业深度参与。
就空中乘务专业而言,由于专业开办门槛较低,各类学校竞相进入,但民航局所属专业院校招生数量有限,造成了生源质量和数量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国内空中乘务专业培养院校调研情况看,普遍存在专业师资数量短缺,报考生源数量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
在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由于训练场地资源和低空开放力度不够,国内航校的训练容量明显不足;飞行员培养机制急待调整优化,特别是市场化机制明显不足,地方院校招生机制、教学机制、管理机制急待改革调整,现有培养模式难以充分满足民航业发展对飞行技术人才的素质需求。
管制签派专业涉及行业安全,地方院校培养模式亟待改进。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空管运行的高度敏感和重要,地方院校学生很难到机场和航空公司开展专业实习,造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用人单位由于成本考量和条件所限,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能力和继续教育水平有限,不利于地方院校学生招聘。
机务维修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三高”行业特征与国际化属性,使机务维修专业的培养难度和培养成本要远远高于一般机械维修专业。由于航空公司逐年引进新飞机,机型不断变化,行业技术更新快,使得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大,成本高。地方院校资金有限,实习训练机型老旧,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技术、研究故障规律、总结经验,很难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培养合格人才。
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对乘务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客舱乘务员招聘出现紧缺。但地方院校空中乘务专业招生困难,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民航企业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艺术类考生数量有限,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严控艺术生招生指标,给该专业招生带来很大困难,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加之地方院校品牌和美誉度不高,师资匮乏,投入不足,导致自身实训条件有限,培养模式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考生的吸引力。
民航局非直属院校开设飞行技术专业缺乏科学有力引导,很多院校存在培养能力不足等问题,如实际招生数量达不到招生计划数;飞行人员作风培养缺乏有效手段,飞行作风建设困难;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弱,用人单位选拔范围有限。
管制签派专业招生机制有待完善,培养质量无法对接岗位需求。我国管制及签派人员的培养模式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体,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选拔录取过程中缺乏对管制及签派生源生理和心理、抗压能力方面的倾向性测试,导致一些学生职业生涯受挫。
地方院校民航机务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满足航空公司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院校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水平不能满足航空公司的实际需求,机务维修人员职业道德作风培养缺乏有效手段,学生就业引导不足。
由于教学条件限制,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上,均与职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地方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
民航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之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民航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航运输大国,正处在实现由大向强跨越发展的历史阶段[6]。站在第二个一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服务民航强国”这一战略高度出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动力之源和目标所向,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统筹规划和持续打造民航运输类专业集群,为国家民航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飞行员招生选拔及培养机制。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宣传,加强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培育飞行后备人才队伍,提高社会对民航飞行人员认知;与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扩大招生范围,拓宽生源渠道,适当提高招收本科应届生的选拔比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推动飞行员培养向部分自费和完全自费过渡,由目前民航企业出资培养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个人自费、贷款和企业出资培养等多种收费模式并存。加强完善飞行人才培养市场机制构建,努力推动形成飞行员买方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多措并举保证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严格规范飞行员训练标准,加大飞行培训课程研发,依托国内飞行技术专业培养院校和民航企业,建立一套符合民航法规和航司要求的标准化专业课程体系,从源头上规范飞行技术专业培养质量。加强校企融合开展教学研究,由飞行技术专业培养院校牵头,121、142和141等机构通力合作,开展民航新技术应用和复杂条件下飞行技术领域创新研究,推广国外航行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加快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整合飞行训练资源和训练条件,扩大训练空域,实现常态化使用本场、转场飞行培训空域,开展校企共建飞行技术专业,提高学员飞行训练能力,降低培养成本。
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飞行作风建设。严格把好初始养成关,贯通教育与职业养成,建立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完善严进严出机制,将飞行作风培养纳入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从入门和细节开始,筑牢学生飞行作风基础。专业培养院校要完善作风培养联动机制,和航司保持良好交流,在互动中发现学生飞行作风存在的问题,做到校企双方规章制度有效衔接,共同把好学生的作风培养关。发挥民航主管部门监督执纪作用,及时关注国家民航局《飞行运行作风》(AC-121-FS-2018-130)咨询通告的贯彻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构建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空中管制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产品,是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当前,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民航空域管理职责不断加大,管制签派人员需求旺盛,行业一线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才十分短缺,但由于师资、设施等办学资源有限,民航局所属院校培养能力不足,招生规模无法继续增加,急需增设培养院校,扩大该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因此,除了发挥民航局所属专业院校在管制签派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适当增设民航局所属院校以外的管制签派专业人才培养高校,通过行业指导、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开办交通运输专业,作为专业院校培养能力不足的补充,同时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报考。地方院校要引进有签派员资质和实践经验的优秀师资,建立激励机制,搭建结构合理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增加投入,购置必要的模拟机设备、开发CBT软件,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实操模拟训练,保证教学质量。
制定对接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管制签派专业涉及民航安全,必须制定严格的培养质量标准。要在民航局有关机构指导下,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编写专业教材,统一管制签派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有效弥补院校教育与岗位需求之间差异,解决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技能实践等环节上的不规范问题。在入口出口上强化淘汰机制,探索严格选拔与强化淘汰方式,提高岗位胜任力。构建管制签派专业质量评估体系,从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质量进行科学评估。
建立对接岗位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岗位实践应用技能培养,实现院校专业实习教学与航空公司一线运控零距离对接。校企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推进教学改革,保证培养院校对行业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企业内训与院校教育整合,通过一线师资带教专业实习,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应用实践,建立学生到企业毕业实习,一线管制签派人员参与毕业设计长效机制,开展校企师资互派,形成企业管制签派教员和院校教师定期交流机制,提高地方院校师资专业化水平。
产教融合提升机务维修专业协同培养质量。飞机大修周期大约6到10年,我国民航维修业市场容量每年约为1300亿元,对机务维修人才的需求十分庞大。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却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供需不匹配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让企业深度参与院校教育全流程。主要做法是开展产教协同育人,推行现代学徒制,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院校教育,推动机务维修专业建设适应民航产业转型升级。在民航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开展师资队伍产教双向流动,制定体现校企特点的教师资格评聘办法。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实施、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指导等环节,把工匠精神养成纳入学校教育,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把职业资格培训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有效补充。民航维修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等行业特点,高等院校不可能打造所有培养能力,因此要发挥147部培训机构作用,继续探索“学历教育+147部”融合培养模式,强化机务维修专业培养高校与147部培训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在资金允许条件下,地方院校可自建147部培训机构,将民航维修职业资格考试前移,推动学校和147部培训课程学分互认,在校学生学生取得本科毕业证的同时,获得飞机维修职业资格资质。可以推进“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鼓励高校、147培训机构、民航维修企业联合开发教学资源,打造立体直观、灵活多样的机务维修专业技术学习包。
加快机务维修公共实训平台建设。机务维修专业培养成本高,民航局、行业协会应该牵头发挥自身社会服务和产业辐射功能,建设融院校教育教学、民航企业在职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岗位资格考证等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平台”,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习实践有机衔接,职业培训鉴定到从业资格证书考证等一体化、全流程服务的民航特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实现资源共享,为机务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内培外引加强空中乘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这就为提高空中乘务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从制度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迈出了重要步伐。此外,空中乘务专业培养高校还要安排无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参加行业师资培训取证,及时跟进民航局最新政策规定,吸纳国内外空乘服务先进理念和实践模式等。通过行业协会,协调安排空乘专业教师到民航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建立校企双向交流机制,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鼓励高校开放办学,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位,引进航空公司在职乘务长、优秀乘务教员来校短期兼职任教。加强行业内院校相互交流,与社会航空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实现资金融通、设施共建、资源共享。
统筹协调强化行业主管部门规范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协调,依托民航局所属专业院校研发课程,建立符合民航法规和航司要求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开发优质课程,从源头上规范国内其他院校人才培养,满足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乘务人才需求。组织专业力量,以空中乘务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编写更新教材内容,体现民航服务新理念、新知识、新要求,使得教材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按照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对高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建设、学生技能等开展评价,检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岗位技能水平提升。
校企共赢推进空乘人才技能培养。采取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院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主导实践技能,共同保证培养质量达标,既有利于畅通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就业渠道,还能有效降低航司招聘成本。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既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也为航司员工培训提供便利。特别是将职业道德、安全意识、职业技能内容融入学生日常课程,不仅缩短了职业培养周期,也降低了入职学习压力及航司培训时间。通过建立校企交流沟通机制,使得培养院校能够听取民航企业意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专业课程设置,增减教学内容等,增加相互理解和认知,互利双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