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庆叶,张云苓,赵庶吏,李英军,朱翠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课程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1]。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职业院校是课程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之一,将思政教育和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深入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是积极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拥党爱国、德才兼备、积极上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北京市唯一一所以农业为目标特色的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经北京市教委批准,自2016年开始,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工作(以下简称“贯通项目”),采用7年贯通培养方式,为首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项目基础教育阶段是所有贯通学生由初级中学向专业教育及本科教育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发挥着为首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的作用,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平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实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在贯通项目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贯通项目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了园林技术(风景园林)、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园艺技术(都市园艺)、动物医学(宠物医师)、药品生物技术(生物应用技术)、旅游管理等6个专业,都与生物基础课密切相关。生物学是贯通项目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在贯通项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贯通项目生物基础课程中蕴含着许多学科价值,比如生命观念教育、自然观和世界观教育、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政教学的良好素材。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从而实现生物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贯通项目生物基础课自2019年开始开展“课程思政”以来,备课组教师积极参加线上线下的课程思政研讨会,结合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尝试多种途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经过近三年的学习、探索、实践和调整,“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初见成效,逐渐形成了适合贯通阶段学生学情和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思政教学体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4。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贯通阶段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和核心任务。参照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相关规范,贯通阶段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这些均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在日常教学中可尝试融入思政元素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熏陶和教育。本文结合这四个方面,对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工作分析如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结与凝练,对于思政教育起引领作用。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个人层面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应时刻强调并鼓励学生认真践行,这一过程自然离不开教师的熏陶和教育。生物学学科中蕴含着很多学科价值,其引领作用必须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其服务。
爱国是公民必需具备的道德情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生物教学中有很多素材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开篇“科学家访谈”栏目的主人公施一公院士,放弃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优厚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在继续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更承担起育人的职责,他希望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和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更能时刻清楚而坚定地意识到自己对于中华民族强国梦所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4]。爱国教育是提升全民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首要举措和任务。
敬业是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生物课教学中精选了很多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比如 “遗传物质的证实”“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等,这些成果都是许多生物学家呕心沥血甚至前仆后继才取得的。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极度热爱与忠诚,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职业精神[5]。学生们身处校园,他们的工作就是学习,对其进行敬业精神教育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对普遍缺乏学习动力的贯通项目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诚信和友善是我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也是生物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以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4章第3节“免疫失调”中“艾滋病与免疫缺陷病”等知识为切入点,向学生强调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还要鼓励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艾滋病患者。艾滋病虽然致死率高且具有传染性,但正常的身体接触是不会发生传染的,教育学生对艾滋病患者不要产生歧视或敌意,因为他们一样具有生存和被尊重的权利。另外,结合教学资源开展相关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向更多人传播健康的思想观念,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凝聚力。
2.文化自信教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和不朽灵魂。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与此同时,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许多研究成果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想要继承和发展国家文化,首先要对自身文化价值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当始终将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教育贯穿在课程的教授过程当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坚持和发展。
比如,在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三《生物技术与工程》的讲解过程中,以利用基因工程培育高产的转基因青蒿为例,向学生介绍我国优秀科学家屠呦呦的人物传记。屠呦呦在研究抗疟疾药物的过程中,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和民间药方,尤其受我国古代典籍《肘后备急方》的影响和启发,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并挽救了无数疟疾病人的生命,并凭借这一伟大成就,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6]。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对人物传记的讲解,让学生更加认同我国传统医学和前沿科研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
3.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需要我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会激发斗志,更加有力量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贯通项目学生具有无限的潜力,其价值观、人生观都尚未定型,对于人生的追求也才刚刚开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秉持坚定的信念,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建立在社会主义理想基础之上,是教师育人的必要工作。教师结合科学家人物传记、科学史和生物学前沿发现等,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助力当代学生砥砺前行,最终成为伟大中国梦的践行者。
比如,教师在讲解《稳态与调节》第4章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中疫苗的相关内容时,可通过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研制过程介绍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之《理想的方舟》主人公——“糖丸爷爷”顾方舟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症,在建国初期曾在我国大规模流行,不仅给患者本人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还给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顾方舟以“消灭我国脊髓灰质炎”为终身理想,临危受命,带领中国病毒学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疫苗制备出来后,为了检验其安全性,顾方舟不但亲身试药,更让自己年仅1岁的儿子成为首位试药幼儿。顾方舟通过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专业知识、顽强的奋斗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等,成功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和家庭。2019年,习近平主席签署“主席令”,授予顾方舟“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史及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能了解到许多拥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学者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做出的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激励学生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4.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的承诺。结合时政热点和授课内容,巧妙找出结合点并适时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向学生讲解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沙尘暴以及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国界,面对这些挑战,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成为安全“孤岛”。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团结协作,全球战疫,才能共克时艰,由此可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科学家在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结构和致病机理的基础上,快速自主研发出国药、科兴等灭活新冠疫苗,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截至目前,这两款疫苗均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授权,被列入“紧急使用清单”(以下称“清单”),这是清单中首批非西方疫苗,更是仅有的灭活疫苗,代表了我国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将我国新冠疫苗称为“安全、有效、高质量”的疫苗。我国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世界范围内积极践行疫苗的公共产品理念。截至2021年8月底,我国不仅向国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超过20亿剂次,更向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疫苗援助、疫苗研发生产与合作、疫苗出口等服务。此外,我国更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捐赠了大量疫苗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切实提高疫苗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这些伟大的行为充分体现出我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和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抗疫的努力、能力和决心。
贯通项目生物基础课程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情操、文化自信等基本内涵,还包括科学思维能力以及科学观教育等外延内容。所谓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3]4。其中蕴含的的思政元素包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观察思考、逻辑推理能力等。因此开展科学探究、训练科学思维,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和理解科学本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利契机。
1.亲历实验和探究,遵守实验规则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尝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并进行实验,需要科学思维,需要用到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归纳、系统化与具体化、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贯通生物课中安排了多项“探究·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些属于验证性实验,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等,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体验实验过程、获得实验结果并形成实验结论,感受获取事实依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有的属于开放性的探究,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教材中常辅助背景知识、参考案例等引导学生亲身探究实验内容,从而对科学过程有切身感受,对科学的本质有所感悟。
实验课中对于实验室规范、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都有明确的规定,需要同学们严格遵守。另外,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对其废液也需按照规定来进行处理,否则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开展实验课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制度的敬畏和自觉遵守的习惯以及环保责任意识,这一点对于学生至关重要。
2.了解学科前世今生,立志开创未来
在开展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同时,精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科学发展事件,剖析其发展历程,并介绍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切领悟和体会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不断接触现代科学新的生长点,感受到生命科学的生生不息和光明前景,进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遵循科学规律,践行拼搏、求真、正义和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将学到的知识奉献于促进生命科学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
贯通项目基础教育的对象基本都是未成年人,他们普遍对法律知识掌握了解少,法律意识淡薄,较少有机会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但是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校园也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学生在接受完校园教育后终究要走向社会,在此之前,学校有责任和义务用法律知识武装学生,培养知法、敬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贯通阶段生物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均与贯通基础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知识密切相关,教师在深入研读和学习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可结合授课内容进行陈述讲解。既可增加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又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物学本身就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更需要抓住契机,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步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7]。例如,教师紧密围绕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4章“人与环境”中列举的一些突出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酸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学生可分组以专题的形式完成选题、调查、总结及汇报工作,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其不仅要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此外,生物教材的一些外延知识也可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素材。以《生物与环境》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为例: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为人类提供大量林产品的同时,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森林能够释放芬多精(“天然的抗生素”)、增加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空气中的维生素”)、降低噪音(“天然的消音器”)和产生绿视效应(“天然的镇静剂”),从而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具有疗养的功效。森林疗养因此应运而生,其利用特定的森林环境和林产品开展健康管理,是在追求养生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新常态下发展的健康产业创新模式。在生物课堂中引入此类知识或进一步组织开展此类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乐观的心态,从而倡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润物无声”地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德育方式。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职责,不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此外师德师风还会影响教风和学风,因此教师的道德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得极其重要。教师是社会和精神正能量的化身,教师自己要有正确的、明确的政治立场并有意识地进行输出,才能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修例风波”给中国香港地区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也暴露了缺少思政教育的严重后果[8]。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避免教育界不良之风,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法律、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贯通生物的教学中,会涉及到许多生物学家的研究理论及发明创造等,例如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等,这些素材均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教师需要对生物科学史十分了解并找准合适契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引入,不仅要传授生物学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要结合生物史启迪学生心灵,进而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生命观和价值观[9]。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眼界开阔、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和精神的领路人,更应该关心时事热点并努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到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此影响自己的学生,引导其思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10]。此外,以思政教育为契合点将时政热点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考核评价的目的是测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养目标(包括德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过程。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方面,这和学生的成长经历与个性差异密切联系。因此测量课程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注重学生自身的获得感、成就感、价值观的提升与矫正、使命担当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等。除生物课堂教学成效外,综合学生在学科竞赛、选修课、相关社团活动等方面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坚持多角度、多主体、多元化考核[11]。在具体操作中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状况做出总体评价,定量分析包括考试成绩、参与竞赛和社团活动的次数、参与度与贡献值等内容)、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工作评价指课程的思政教学水平,效果评价指学生在素质、理论方面的进步程度)、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生物学作为贯通项目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科目,其隐性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伦理价值、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制度遵守等,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重视不足、对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不够、思政内容引入形式生硬无趣、关于课程思政的考核和评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依旧突出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学院应进一步加大示范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教师素质,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评价机制,制定更加规范且可测量的考核制度;教师应据此完善教学实施细则、加强与其他学科和部门的协同合作,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和研究,把思政理念与生物学科进一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