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玲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中西文学在人文和地理因素的差异,使其在表现和描写方式上有很大不同。清末民初的一些文学翻译作品作为中西文学进行交互的伊始,会因为其文体、文思、表现形式的差异而存在着一些缺点,而“哀情巨子”周瘦鹃是鸳鸯蝴蝶流派的执牛耳者,超过四百篇且国属不同的翻译作品就是其不断融合中西文学差异的一个实证,也是其翻译作品文学价值的本质所在。周瘦鹃之所以被称为“哀情巨子”是因为他的翻译作品中具有较强悲情因素和“创造性叛逆”思想,这种思想虽然有着一些较为明显的缺点,但却是超脱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践行中国特色整体综合性思想的一种突出体现,所以从后实证主义角度来挖掘其翻译作品的文学价值才能使其研究更加具有批判式的深度。
清末民初作为中西文学首次交互的重要时期,对我国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进行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学的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也确实造就了鸳鸯蝴蝶流派这种特殊的翻译群体,在批判继承实证主义范式的影响下,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文学派系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1]。现代学者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周瘦鹃翻译作品与新文学的文学思想差异,但是他确实是坚守中国传统文学翻译界的明珠[2]。周瘦鹃的翻译人生长达三十六年,因为其对欧美文学的特殊喜爱,所以其翻译的欧美作品占据其翻译总数的四分之一,《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就是周瘦鹃翻译欧美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刊物,鲁迅先生等新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都不禁赞其“照亮中国文学翻译黑暗的一颗明珠”[3]。作为众多专业的翻译学者之一,周瘦鹃之所以脱颖而出的原因不仅是其文学作品中展现出的“创造性叛逆”,也和他极高的翻译职业素养具有很大关系。因为周瘦鹃的翻译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产物,内蕴诸多外国文学的精华思想,可以开启国民的创新思想、提升国民的眼界、提升国民的文学底蕴以及提升国民的价值观,让国民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4]。
一个人的思想会不自觉地映射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文学作品其实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二次加工,而周瘦鹃之所以被称为“哀情巨子”,就是因为他将自己的哀情思想放在其翻译的文学作品中,案牍劳形、人生失意是周瘦鹃哀思诞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印刻在骨子里的悲观主义也让其选择了不少以悲剧结尾的短篇小说进行翻译。
许多新文学家认为这种悲观主义思想不能成为主流文学的文学价值并持以摒弃态度。只有鸳鸯蝴蝶流派的坚守者和周氏两兄弟认识到其内蕴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如果从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周瘦鹃翻译作品中内蕴的文学思想价值,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其翻译作品中衍生的社会责任感。那时候的中国社会仍处在封建社会制度毒害中,而周瘦鹃翻译作品中就有许多描述外国社会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在周瘦鹃哀思的影响下会令读者不禁地产生一种崇尚西方人道主义的思想。当时封建社会中的人道问题、人本问题、思想问题都可以在阅读外国翻译作品中得到明晰和反思,而升华个体的独特性、独立性才能让国民认清封建社会毒害对现行生活的各种消极影响。周瘦鹃翻译作品中包含了诸多伦理小说,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带来不少的冲击,愚忠愚孝、女性压迫、包办婚姻等现实社会中常见的问题在周瘦鹃翻译作品中都有非常明显的反抗思想和实践行为,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在其翻译作品的传播下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抗效益,爱而不俗,黄而不毒,人们可以在周瘦鹃的翻译作品看到各种全新的伦理观念,提升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激看法,提升了女性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权益[5]。周瘦鹃的翻译作品以哀思反映爱国之道,让国民在爱憎分明的批判性思想影响下了解民主主义和爱国思想的重要性,进而认识到家国概念的深刻社会意蕴。
彼时的通俗文学大部分以第三人称视角为主要的写作视角。这种传统的小说写作视角确实可以让读者更能从整体角度来看待小说中的事物,增强其小说的可理解性和细节性,而“哀情巨子”周瘦鹃为扩大翻译小说的文学感染力,特意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来增加小说的代入性和吸引力。以第一人称角度来叙事的方式有非常明显的叙述层次感,也就是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都需要符合事物的发展循序。周瘦鹃为了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便选择了倒叙的方式来阐述小说的发展历程,没有“开局平铺”的制式约束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读者的完整阅读率,可见周瘦鹃本人早已明晰西方文学写作的特点并将之付诸翻译中,这种先写结尾的倒叙写作方式丰富了周瘦鹃翻译作品的曲折性和生动性。人物角度的转换和叙事顺序的转换就是周瘦鹃翻译作品的翻译质量和传阅程度得到保证的基础,完整还原外国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可读性。此外,周瘦鹃的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也受到西方文学精华的熏陶,创作出了诸多带有西方语言叙事风格的日记式小说。其中《亡国奴日记》更是这种语言风格的代表作品,卖国恨、家国耻、思贪欲、重生死,那种刻薄的卖国贼嘴脸在周瘦鹃的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让无数迷茫的国民产生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书信体小说也是能表达较强主观情绪的一种语言写作风格,与日记形式相比具有一定的客观实际性,再加之当时社会就是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周瘦鹃采用这种语言写作风格更能增加其翻译作品的群众热爱程度和丰富小说中主人公的内心精神世界,而周瘦鹃的哀情思想也可以这种语言写作方式来彰显且更加细腻,将人物立体化的同时又增强人物的独特性,受到了当时许多读者和新文学大家的追捧。
周瘦鹃的笔名就是其悲情思想的一种写照,杜鹃啼血暗示亡国之痛,再加上一个“瘦”字点缀更是加深其悲观主义情绪的深度。周瘦鹃悲观主义思想的诞生确实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那种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爱情悲剧更是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得以体现。许多学者认为悲观是一种消极极端的负面情绪,其实这句话比较客观,因为从周瘦鹃的悲剧文学作品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悲剧文学潜在的一种衍生力量,那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那是一种对封建迫害的反抗与斗争。拥有诸多制式规则的社会不是约束国民天性和个性的牢笼,而是能规范国民生活秩序和国民凝聚力的一种正面手段。由悲情衍生积极、由积极衍生斗争、由斗争衍生秩序,这才是周瘦鹃翻译作品内蕴大量悲情因素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当时国民的文学素养平均水平并不高,根本无法领会其作品内蕴的斗争思想。同时其作品中的“黄色”伦理情节却成为大部分读者的消极谈资,这也让周瘦鹃作品的风评大打折扣。旧时制度受封建迫害最严重的就是女性群体,所以周瘦鹃在悲剧作品的选择中把那些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作为主要的阐述视角,让男女都能切身实地感受女性在制度迫害下的悲观思想情绪。其实如果周瘦鹃把自己的悲情斗争主义贯彻得更加彻底的话,更加会加深其翻译作品的文学价值,但是从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周瘦鹃翻译作品仍在努力地调和封建制度和人本思想的思想矛盾,导致其失去了悲剧因素所形成一些反封建力量,这也是周瘦鹃与新文学发展发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成为周瘦鹃翻译作品的一个突出缺点,加之鸳鸯蝴蝶流派本身写作方式和方式的制式影响,使周瘦鹃为了扩大情感描写的细腻程度不得不习惯性地增加一些黄色艳情情节的细节描写,降低了新文学对周瘦鹃翻译作品的研究兴趣,也让周瘦鹃的文学发展方向开始与新文学发生背离。这也是“哀情巨子”翻译作品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
新旧时代的碰撞让周瘦鹃不得已进行了翻译生态和翻译作品的原作忠诚度适应性选择,也就是在保留原作文学的基础上,从翻译方式上对原作进行文学价值保护,使得其文学作品可以更加适应其他国度。观看周瘦鹃早期的翻译作品,可明显感受到他对原作的“忠诚度”。
字里行间都有一种江南作家的婉转、细腻、自由、意气,这种非政治化、非商业化的翻译作品内蕴这一种迁客骚人争相追逐的诗情画意,随遇而安、恬淡自然的文风可以将翻译作品中的情感以一种不世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使周瘦鹃的作品中涉及一些政治因素也会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下变得黯然失色。所以周瘦鹃的早期翻译作品多以男女之情作为翻译的主要题材,无论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都能在保证原作忠诚度的基础上迎合情者重情的洒脱思想,当然这也和周瘦鹃和其初恋周吟萍跌宕坎坷的恋爱史有关。但是随着新文学运动和新革命运动的兴起,周瘦鹃开始从社会责任角度和人们思想角度进行翻译作品的原作忠诚度适应性选择,所以从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周瘦鹃的后期翻译作品,就会发现周瘦鹃的翻译作品不再拘泥于男女憋苦分离之悲,而是上升到了国仇家恨的时代社会之悲,这说明周瘦鹃开始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去看待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分割人权的共性行为,其后期的翻译作品中很多地方都能展示出西方社会的平等、自由、博爱、和平等呼吁人本回归的积极社会思想,周瘦鹃的后期翻译作品也在积极地宣传着一些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制度给现代社会带来的一些积极效益。
后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超脱其本身“一字一词一句”进行翻译的翻译定式,这种超脱翻译界定而注重文学历史背景和文学作品描写场景的翻译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译作品的各方面价值。因为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体会和思想感悟,所以为了减轻不同文化带来的情感差异和认知差异,不得不对文学作品的本意在后实证主义的影响下做出一些符合社会形势和礼教规范的文学艺术加工,这也就是翻译文学角度所说的“创造性叛逆”。例如,周瘦鹃因为出身条件和人生阅历的影响,其本人非常推崇爱情的唯一性和纯洁性,这种较为传统和理想化的爱情观会在其进行翻译工作时,在翻译到违背其爱情观的小说情节时进行“创造性叛逆”的方式写作。比如在西方恋爱自由和思想自由的观念的影响下,原文作者会设计出男主角的不幸去世,而男主角的朋友又对其妻子进行照顾的桥段,而这恰恰是不满足周瘦鹃或是现行社会的爱情观念,于是周瘦鹃在进行翻译时就采用“创造性叛逆”的方式强硬地改变了既定的爱情结尾,维护所谓的爱情的“纯洁性”,让女主成为寡妇来坚定地守护彼此的爱情,这反而应和了封建制度的爱情观念,使周瘦鹃翻译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大打折扣。于此之外,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也让周瘦鹃不得不用“创造性叛逆”的方式来进行文学翻译工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统治者专政的影响下“愚孝愚忠”已成为了当时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库恩从独特的方法论科学问题的构建视角,创新出了打破学科研究界限和主客观界限的后实证主义学派。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那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社科作品,才能更加准确地描述出价值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库恩所阐述的后实证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批判性,它是一种对实证主义批判思想的二次发展,而如果将后实证主义中的批判思想运用到文学价值衡量中,则能使文学作品更具客观实际性和不可通约性[6]。
从后实证主义角度来看待周瘦鹃的翻译作品就能明白周瘦鹃这种独特的文学翻译方式的优势。因为文学作品流传方式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在同一时期阅读不同时期的所有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在社会形势和人文价值变迁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客观影响,这就导致文化作品在输出文化价值时会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对阅读者造成一定的客观影响。而从周瘦鹃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从后证实角度清晰地看到其文章的独特思想,他是将外国的文学作品通过自身文学基础、思想价值观、社会形势、爱情等各种影响下以批判性的角度来对其作品进行动态的翻译式二次创作,这意味着周瘦鹃的翻译作品是语言风格和写作表达方式和后实证主义方法论范式中提升了翻译作品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创作者和阅读者都能在翻译和阅读中明白时代历史的意蕴,并衍生出一种积极的社会思想。
增译、改写、重编是翻译文学作品时作家经常出现的“创造性叛逆”行为,但是如果在后实证主义角度下审视翻译作品时出现的“创造性叛逆”行为,就能发现这种翻译方式的优点。因为如果按照翻译文学作品的制式要求逐字逐句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确实能使读者更快地领悟外国文化中内蕴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却丧失了本国文学的艺术创造性和艺术描写方式中衍生出的独特文化魅力,反之亦然。可见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出现“创造性叛逆”行为时,我们应该在后实证主义的视角下再次审视这个问题,使“创造性叛逆”成为一种文学作品的二次加工和创作,这样所谓的“错误文学翻译”也能发挥其原本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以下来看他的翻译例子。
1.“创造性叛逆”的“增译”
在其前期,周瘦鹃翻译的许多言情小说中有许多女性形象,在经他翻译的很多国外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周瘦鹃将《帷影》中的“Sometimes a lady passed,swelling roundly forth in an em-broidered petticoat,balancing her steps in high-heeled shoes,and courtesying,with loft grace,to the pun-ctilious obeisances of the gentlemen.”翻译成“瞧去好似一只孔雀”,他将穿着华丽衣裳和高跟鞋的女人比作“孔雀”,使文中女性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的时候,周瘦鹃先生认为采取“直译法”是无法贴切和有力地将原文要表达的形象精准地展现出来的,所以他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孔雀”的比喻来形容妇人,使得女性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这体现了周瘦鹃在翻译时的“创造性叛逆”,周瘦鹃在原文的意思上加以创造,添加了原文没有的东西,不但没有改变原文的形象,反而将原文表达出来的东西表现得活灵活现。可见周瘦鹃在翻译时并没有拘泥于翻译对等,而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以自身的创造。
2.“创造性叛逆”的“改写”
原文:There the two maidens stood, both beautiful, with the pale beauty of the dead between them. Butshe, who had first entered, was proud and stately; and the other,a soft and fragile thing.(Nathaniel Hawthorne: “The White Old Maid”)
译文:当下两女郎相对而立,你瞧着吾,吾瞧着你。一样的蛾眉曼眼,美丽绝世。只是态度大不相同。那先入的又骄傲、又威严,宛然是百炼之钢,那后入的又温媚、又怯弱,仿佛是绕指之柔。(《帷影》,载1915年《礼拜六》第78期)
从以上周瘦鹃的翻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译者在直接定义中的比喻倾向。形容词“proud and stately”和一个带有两个修饰词“a soft and fragile thing”的名词短语在例子中被分别改写为“又骄傲、又威严、宛然是百炼之钢”[(她)不仅骄傲,而且端庄,就像一块经过一百次磨炼的钢铁]和“又温媚、又怯弱、仿佛是绕指之柔”[(她)既温柔又害羞,就像柔软的弯曲的手指],所有这些都是由译者插入的新比喻。以上周痩鹃所使用的明喻或隐喻是将原始的一般和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使它们在视觉上产生通感。有力地调动了读者群体在各个感官上的注意力,如“百炼之钢”“绕指之柔”等比喻,都使人物被定义为一种“具体性”或“立体性”(而不是平面性),而不是原始文本中的形象。因此,这些比喻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比原作更清晰、更明确、更生动,也更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这样译者可以直接定义故事中人物的具体特质,让读者更加明白他的描述,并从中推断出人物的品质。
纵观周瘦鹃先生其他的翻译实例,仔细研究周瘦鹃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发生“创造性叛逆”行为的部位,就会发现他喜欢将外国文学中对人物朴素的客观描写进行“叛逆式”加工,将“秋水之眸”“笑靥如花”“云霓秀发”“凝酥之胸”等带有鲜明的赞美式的个人情感色彩加到翻译作品中,这种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女性外貌描写会增加读者的联想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外国文学向内输出造成的不可逆文化冲击,提升了翻译作品的文化契合度和读者的阅读兴趣。将周瘦鹃先生作为鸳鸯蝴蝶流派的代表人物的角度,再用后实证主义思想来看待文派的“创造性叛逆”翻译活动,就能让现代专家学者打破对鸳鸯蝴蝶流派原本的思维定式,明晓其独特翻译文化的文学魅力和历史价值,进而改写其学派在我国文学翻译进程中的历史地位[7]。
文学艺术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文化结晶,而翻译文学作品就是将各国的人文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采用一种更加合理文学作品叙述方式来对本国的国民进行文化输出,并扩大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本文基于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后实证主义视角,摒弃翻译研究中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主义思维,强调采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眼光来描写和审视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作品及活动,以丰富和拓展翻译这个概念的内涵,加深我们对翻译现象的本质的了解。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价值理念重要性的提升,周瘦鹃的翻译作品开始被更多的专家学者们所研究,本文就是从“哀情巨子”的翻译作品出发,以后实证主义的视角来对其翻译的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进行研究,希冀借此能提升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中的历史地位,并丰富和发展翻译文学的文学内蕴和规定性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