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伟娟
游戏,为童年而生。我园《礼蕴花开 润泽童年》课程游戏化项目一直在推进中收获,努力用“孩子的游戏”润泽“孩子的世界”。
“自由、自主、创造、愉悦”是游戏精神的核心理念。如何开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游戏花”,结出具有园所特质的“游戏果”?我园结合我区创建“世界儿童友好城区”的目标定位,明确提出“儿童至上”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精神,把游戏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孩子,把孩子游戏的兴趣与爱好还给孩子,把孩子童年的健康与快乐还给孩子。
我园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内容设计制作成口袋书,让教师随时随地对照检查;我园在单周举办一次教师读书会,双周举办一次跟进观摩会和一次研讨会,紧扣“课程游戏化”核心话题,从一日活动的组织安排到孩子活动的观察方式,从室内外资源的开发到自主活动的预设与生成,从园所文化的建构到区域游戏的设置等,都成为研究的重点课题,努力让游戏成为教师教学的“指挥棒”。
“儿童至上”的游戏一定是孩子自己的游戏。我园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解放孩子的游戏自主权。孩子一日生活从由教师制定的文字安排表,到孩子自主设计的“一日生活图”,再到可视、可操作的“弹性一日生活”安排,完成了精彩的“三级跳”。
一是游戏空间更加开放。我园把孩子从室内解放到室外,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都由孩子自主决定。我园充分利用操场、天台等有限空间,将扬州运河文化“搬进”幼儿园,构建“项目文化大厅”。孩子可以自主走一走吊桥,过一过实木桥,玩一玩钓鱼;地面、墙面、吊顶“三维一体”的种植实验,品种多样,方法灵活,形式丰富,让孩子感受种植的喜悦。同时,我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地方游戏课程,先后开展“相约 1912,共玩古运河畔”“参观水文化博物馆”“寻找运河之桥”“行走大运河”等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追求“小游戏、大课程”的境界。下一步,我园将新增玩水区和玩沙区,让更多游戏区域走进孩子的生活。
二是游戏区域更加多元。我园开展“一班一区域”创设活动。以孩子最喜欢的美工区为例,大量美工材料的投放让孩子的作品形式从平面到立体,作品展示从固定到灵活多样,表现手法从单一到丰富。每个班级都创设了6 个以上的区域游戏。阅读区已不再是以前的读书区,孩子制作故事中的人物头饰、手偶等,进行皮影等形式的表演。大班将阅读区创设成了图书馆,有借书证、阅读计划、修补图书等;益智区是孩子活跃思维的地方,“沉浮实验”“纸绳的力量”“走迷宫”“颜色变形记”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生活区,“牛奶牧场”“快递公司”“小导游”“汽车总动员”等具有时代感的区域游戏,源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更多的留白区域满足了不同孩子的游戏需求,支持他们的个性发展。
三是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奇思妙想”是孩子最珍贵的财富。我园从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出发,添置了钻爬、攀岩、平衡、投掷等体育设施,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竹篓、绳子、油桶等材料的投放,鼓励他们玩出新玩法;我园增设了小推车、球类、玩水区等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游戏项目,给他们更多选择游戏的机会;开放式的户外玩具屋在给孩子提供便利的同时,增强了孩子的服务意识。同时,我园将扬州评话、剪纸、糖人、泥塑等扬州传统文化的精华引入孩子的生活。
《指南》理念下的课程游戏化,要求我园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园在培训中反复强调教师要“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将快乐还给孩子。
一是带着理论看游戏。我园要求教师带着《指南》口袋书走进孩子,在预设与生成游戏活动中,对照《指南》目标观察孩子的行为,让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做孩子游戏的陪伴者,而不是干预者和决策者。“带着理论看游戏”的模式让游戏的每个环节都有理论支撑,让孩子的每个行为都能找到生长点。
二是带着发现看游戏。游戏观察的重要核心就是要“读懂”孩子。从入园开始,教师要带着发现的眼光,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从眼神中读懂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他们行为中读懂他们的游戏需求,从一日生活中发现他们的收获和进步。例如,在进餐中,教师发现孩子愿意做值日生,喜欢帮助同伴,便放手让孩子自主用餐。这样的跟踪观察,让教师随时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从而采取适当的游戏策略,在最适宜的时刻推进孩子的发展。
三是带着发展看游戏。游戏观察的目的指向孩子的发展,我园一贯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在整合室内游戏空间时,我园力求让每块墙壁、每个角落、每张桌椅,都成为课程游戏化的“试验田”。每个班级都有块“哇时刻”观察墙,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袋”,教师每天都在游戏中观察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
都说游戏是童年的标配。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探索,让我园收获了更多的童心、童言、童趣,让孩子收获了自由的成长,创造的乐趣……我园只要坚持“儿童至上”的理念,追求“孩子的游戏,孩子的世界”的游戏境界,就一定会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