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施冬梅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把目光投向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幼儿感悟万物的生长和生命的可贵。我园地处农村,各种竹资源取之不尽,教师吃、住、用的许多东西都源于这种本土材料——竹子。竹筒、竹篾、竹叶等竹材料是游戏材料的重要资源,能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本文以大班班本课程《竹子畅想曲》为例。
课程目标:认识竹子,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和用途;探索竹子对教师生活的作用;发展动手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程准备:家长和社区资源——成人带领幼儿参观竹林,初步感知竹子;成人带领幼儿参观公园、竹器店,感知竹子的作用,并自制各种竹制品,体验乐趣。环境创设——教师在廊道和主题墙布置一些与竹有关的图片;教师在每个游戏区域的角落投放一些关于竹子的手工作品,制作竹玩具的材料,竹子盆栽等。
教师认为,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家长能以自己的专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为活动提供各种信息和操作材料。在班本课程实施中,家长带领幼儿走进竹林参观竹子,了解竹林深处的神奇和美妙:挖一挖竹笋,嗅一嗅笋芽的泥土芬芳;爬一爬竹竿,体验竹竿的坚韧不拔,充分激发幼儿对竹子的兴趣。在积累初步经验后,幼儿发现身边吃、住、用、玩的许多东西都源于本土材料竹子,对竹子升华了情感,提升了经验,如好吃的笋、背东西用的背篓,爷爷奶奶装粮食的簸箕,能吹出美妙音乐的笛子等。
在班本课程实施中,教师引导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将竹根种在盆里,再带到幼儿园,投放到自然角,进一步感知和探索竹子的特征和生长变化;幼儿运用竹资源进行再加工,由此创造出竹制藤球、竹子水枪、竹板等丰富的竹子玩具。当一盆盆竹子盆栽被投放到自然角,当亲子制作的纸杯竹子被摆放到美工区,当竹筒、竹篾、竹叶、竹水枪被安置于科探区,教师仿佛置身于一片茂密的竹林中,竹子的形状、特点、品性等给幼儿带来积极的影响。
宝贵的竹资源充分体现其优势,为课程实施注入了的活力。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当活动内容取材于生活中的物品且能变出很多花样时,幼儿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发现、尝试。在美工区,教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最美的竹子,如绘画、黏土、编织等,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阅读区,幼儿学习了与竹子有关的诗和故事,体会了竹子的高风亮节,培养了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在科学区,幼儿通过玩竹水枪,感知力与水流的关系;架起不同高度的滑道,感知坡度与速度的关系;在益智区,竹板数字接龙等活动让幼儿通过多种操作感知相邻数、单双数,懂得顺数、倒数等知识;在表演区,幼儿对快板产生了兴趣,有模有样地操练起来。
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充分结合乡土资源,与幼儿一起成长,一起探索,使课程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自然,让班本课程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