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胜鹏
(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高校学生在课堂中的道德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公共道德方面,主要体现为文明礼貌、互帮互助、爱护公物;体育方面,主要体现为拼搏精神、集体荣誉感、遵守规则与意志品质。在体育课堂公共道德方面,应该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文明礼貌,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以及对体育器材的爱护。针对体育特有的方面,应该体现出,对优异成绩的拼搏精神以及学生之间在进行体育活动中所展示的集体荣誉感,在体育活动中,严格遵守活动规则以及在遇到困难时所展示出的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高校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所需要体现的道德行为。
2.1.1 文明礼貌
据调查,超过90%的高校学生都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文明礼貌方面,遇到教师都会问好,对家长都会以礼相待[1]。在上课时,对教师毕恭毕敬,没有违反上课纪律的行为。但在体育课堂中,由于体育课堂的开放性,一些学生过于放任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教师宣布集合时,不能及时站队集合;在教师进行动作讲解时,打断教师的讲话,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师进行引导时,不听教师的指导,与教师顶嘴等。这些现象都体现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文明礼貌的缺失。
2.1.2 互帮互助
互帮互助是学生表现较好的基本道德行为之一,而且学生对互帮互助行为的整体认知也非常到位[2]。进入到大学阶段,由于身体素质的差异,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往往有学生因不能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而消极应对。教师在高度关注学生情况并进行差异化分组的同时,学生也应该互相帮助,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应主动帮助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但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多数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并没有进行互相帮助,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完不成指定任务而受到其他学生的嘲笑。
2.1.3 爱护公物
在文化课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往往都会将自己的书桌收拾整齐,并且将自身周围的卫生打扫完毕,这样的行为已经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但是在体育课堂中却并非如此,学生对体育课堂中使用的体育器材的保护意识非常欠缺,经常出现丢失、损坏的情况。究其原因,多数学生表示,课堂中所使用的体育器材并不是私人物品,即使损坏或者丢失,教师也不会把过错认定到自己身上,而是由整个班集体的学生共同承担,因此,体育器材得不到有效保护就成了普遍现象。
2.2.1 拼搏精神
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栋梁之材,应该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学习中,追求更好的学习成绩;在生活中,阳光开朗、礼貌待人;在体育课中,按要求完成教师指定的内容;在体育比赛中,追求更优秀的体育成绩。但是,当代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参与度较低,并没有展现出拼搏精神。大多数学生都以完成活动为主要目的,并没有以取得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这种严重缺乏拼搏精神的行为,应当引起高校教师高度注意。
2.2.2 集体荣誉感
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获得美的体态,还可以通过团队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但是,在当今大学生参与的集体体育活动中,出现了学生集体荣誉感淡薄的情况。究其原因,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地域的差异,一些学校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使得学生很少参与集体活动,进入大学后,学生也很少参与集体活动。这就使得该类学生在参与集体体育活动时,并不关心其所在集体是否能取得比赛的优胜,认为集体的成绩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的能力决定不了比赛成绩,所以选择了消极的参与方式。
2.2.3 遵守规则
不论是参加个人比赛项目,还是其他团体比赛项目,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都应该有着良好的游戏规则遵守意识。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规则精神。活动参与者在进行体育活动或比赛时,必须遵守比赛规则,一旦违反比赛规则,就会受到裁判员的处罚,从而对本队的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由于学校体育比赛级别较低,规则严谨程度不高,一些学生为了取得比赛的优胜,不惜破坏规则或者利用规则的漏洞进行获利,这种情况一经发现,同样会受到严格的处罚。
2.2.4 意志品质
近年来,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其意志品质也随之降低[3]。在中高强度的跑步活动中,多数学生在身体疲劳达到极点时,都会选择放弃而不是继续坚持。与此同时,当有学生选择放弃时,其他学生也并不会进行鼓励,反而也因为自己身体疲劳而选择放弃,这种负面情绪的堆积,也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此情况如果不纠正,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一旦遇到工作上的困难就会选择放弃,而不是坚持下去,这是非常可怕的情况。
对于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出现的缺乏文明礼貌的行为,学校、教师、家长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在体育课表现出与文化课差异较大的行为,说明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程度不够。这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对此类缺乏文明礼貌的行为进行纠正,也需要学校、家长在课下进行监督,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内外才能表现一致,久而久之,学生的道德水平才能上升到新的高度。
互帮互助道德素质的缺失,需要高度重视。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关心他人的机会,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需要从每一名学生抓起。如今,“课程思政”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这要求体育教师在每一堂体育课中,都要融入思想政治的教育,这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互帮互助。具体的表现就是,在体育活动中,身体素质较为出色的学生帮助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
爱护公物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但是个别学生依然会经常在墙上、栏杆上进行一些乱涂乱画等异常道德行为。在体育课堂中,对体育设施与器材的爱护,是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必须要做到的。
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其严格的规则要求。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如果有违反运动规则情况出现,体育教师应当对其进行严格的批评教育,分析其违反规则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如果没有纠正,学生在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没有规则意识的束缚,后果会不堪设想。教师在进行纠正时,应当本着教育的初衷,不应对学生进行超出教育范围的惩罚,否则,不仅不会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应当在批评教育时,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违反规则的错误,从而积极进行改正。
目前,高校学生意志品质较差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后,会进入社会,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在高校教育中,如果没有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进入社会后,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关键课程,应该在体育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如长跑、身体素质训练等。在练习中,应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直到学生完成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意志品质就会得到加强。
如今,高校学生受到时代的影响,往往生活得过于“佛系”,突出地表现在,对于任何事物与结果的不重视[4],这样的学生并不能体现出当代高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此外,受英雄主义电影的影响,一些学生在进行活动时,缺乏集体荣誉感,一味地想展示自己,从而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5]。这些缺乏拼搏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的行为,都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改变。以足球项目为例,学生在进行足球活动时,可以通过同伴间的相互配合,共同进行进攻和防守,在成功取得进球或完成防守的同时,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在两队相互较量时,遵循“每球必争、每球必抢”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6]。
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发展,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途径增加,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极大冲击。学校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道德的教育。针对公共道德中的文明礼貌行为、爱护公物行为、互帮互助行为;体育道德中的拼搏精神、集体荣誉感、遵守规则、意志品质等行为,在高校学生中,以上道德行为失范情况的出现屡见不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累积形成的。针对以上情况,需要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体育课程具有突出的道德教育意义,在体育课程中,纠正学生的道德失范行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