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汪 娟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100144,北京)
徽商,为明清十大商帮之一,在中国的商帮中处于重要位置。实际上,徽商不仅在明清时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直至现在,徽商在中国商人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徽商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长久的影响力,其原因有许多,究其根本则体现在徽州商人的儒学信仰上,而且他们的信仰通过世世代代传承至今。徽商是典型的儒商,徽商对儒学有着特殊的信仰,这种信仰的具体表现就是:对儒学大家朱熹的圣人崇拜。
徽州商人对朱熹的崇拜,对儒学的信仰可谓源远流长。对于徽州地区的居民而言,其实际生活中有多种信仰,而在众多的信仰中,徽州商人独独选择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信仰,这是在长期经商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并选择出来的,儒学信仰是他们的道德榜样和心灵寄托。
徽州是历史上的地理名称,与现在的行政区划分有所不同,其包括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部分。目前安徽省黄山市管辖歙县、黟县、休宁和祁门,安徽省宣城市管辖绩溪,江西省上饶市管辖婺源。徽州地处山区丘陵之中,平原面积较小,地势崎岖,故而农业生产的规模也较小。徽州当地的居民在相对恶劣的条件下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行,这种品行操守日后也成为了徽商的一大特点。由于无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之徽州经济条件较差,勤劳聪慧的徽州人便开始从商,并凭借其出色的经营之道在商业市场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徽商的祖先大多原本是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因避免战乱来到此处,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扎根于此。这些世家大族没有了之前的社会地位,生活处境较为艰难。即便如此,一些原本的生活习惯如爱好读书等仍被保留了下来。这些因战乱新迁入的世家大族与原本就生活在此的当地居民相互融合,日积月累,逐渐改变了当地的风气。正是受到这种良好学习风气的影响,徽商在经商的过程中也显现出好学的特点,故而也可在读书方面区分徽商与其他商帮的不同。
对于徽州地区而言,其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信仰,人们将这些信仰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将其落实到了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这些信仰基本可以分为祖先崇拜、乡土神崇拜、自然神崇拜、财神崇拜、行业神崇拜以及儒学崇拜六大类型,之所以形成这六大类型的信仰与徽州地区的地方特色密不可分。由于徽州地区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村落也是以宗族为中心呈现一村一族的局面。[1]当地人在宗祠内祭祀祖先、讨论事宜、提携后辈,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使得家族内部成员彼此间相亲相爱,也体现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思想内容。对土地神的崇拜则是在对祖先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将当地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进行神化,将其披上“神仙”的外衣,进行参拜,如汪华信仰等。这种参拜活动到后期时已不仅是民间的崇拜,当地官方也给予认可。人们通过对土地神的崇拜实际上是接受了来自当地杰出人物的仁、义、礼、智、信观念的洗礼,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始终铭记这样的宗旨。自然神崇拜则是指对自然界的崇拜,徽州地区本身自然条件较差,灾害频繁发生,当时又是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天气情况便决定了来年的收成及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并兴修各种祠庙,举办相应的活动,以期望来年风调雨顺。财神崇拜并非徽州地区的特色,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涉及。徽州地区对财神的崇拜对象主要是关帝(关羽)、赵公明(赵子龙)和五显神,这三大财神崇拜都体现了徽州商人希望财神能保佑他们在经商的过程中平安顺利。徽商在经商的过程中并非仅仅将利益置于首位,其更多讲究“义”字,不赚取不义之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由于当地人多地少的特点,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从事不同的行业,行业神应运而生。行业神是对某一行业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的神化和参拜,以求从事该行业能够顺顺利利。在人们的观念中,行业神不仅能够保护该行业顺利发展,也能保护从事该行业的商人顺利。这些居民大多都是由战乱时期的中原世家大族迁移而来,这些来自中原的世家大族原本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也就享有极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是官方所推崇的主流思想,这些世家大族自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这些世家大族来说,即使因避难远离了原来的故土,其所接受的来自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长久保存下来。这种儒家文化传统经过世代的传承,逐渐成为当地的主流思想。而儒学本身的入世性质也使得当地对儒家的信仰不同于其他信仰,其他信仰都是将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进行神化,再将神化后的人物塑造雕像日日参拜,而儒学信仰则是将儒学大家(如朱熹)的画像挂于祠堂之内进行参拜。他们甚至特设朱子祠,供奉朱熹,强调思想和作为都“一切郡先师朱子位归”。[2]朱熹思想经过政府推广之后,对祖籍徽州影响尤为深重。朱熹本人成为徽州后人学习的榜样,其思想成为徽州人恪守不渝的学问传统,遵循朱子成为徽州人的信条。
尽管徽州地区有着多种类型的民间信仰,但对于徽商而言,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学信仰,具体体现为徽商对朱熹的崇拜。
朱熹,字元晦,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徽州府婺源县是朱熹的祖籍。谥文,世称朱文公,是儒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也是唯一一个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却能享祀于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受儒教祭祀的人。5岁时,朱熹初入小学学习,就已经能读懂《孝经》。6岁时,朱熹与小朋友们玩耍,在沙洲上画八卦图并向父亲询问天的上面有什么。后受刘子羽(朱熹义父),刘子翚、刘勉之、胡宪等人传授学问。18岁时,朱熹考取贡生;19岁入都科举,同进士出身。在仕途中由于其观点与朝中权重者不同,因而其官场道路并不通顺,逐渐退出仕途,专注于学问研究。朱熹原本崇尚佛教与道教,但在与李侗交谈后,决定做他的学生,沿承程颢和程颐的“洛学”,开始研究学习儒家思想,这为朱熹以后的学说打下了基础。朱熹一生专心学问,尤其是喜欢程颢和程颐的著作,通过对先哲著作的研学,不断完善自己的哲学思想。宋朝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前去拜访朱熹,两人于寒泉精舍相聚,编写了《近思录》。朱熹开办了白鹿洞书院,修复了岳麓书院,并订下学规,亲自教德育人,以此宣扬儒家思想。在学说上,他继承了程颢和程颐等一大批古圣先贤的思想并注入自己的“所获”,后人称此为程朱理学。徽州人对朱熹的崇拜在志书体例上也有所体现,《新安府志》专门设置了“道学”门类,给予朱熹以及其在徽州的传承人以特殊“礼遇”;《徽州府志》在人物志中专列“儒硕”目,首列朱熹、朱松父子,把朱熹作为儒家文化“道统”的集大成者而加以突出,树立了朱熹理学的统治地位,同时将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承继关系渗透到其他的人物记载中,梳理了朱熹理学在徽州的学术传承。至嘉庆年间,《徽州府志》更是直接将朱熹从“儒硕”的部分中拿出,专列孔子世家,抬高了朱熹的地位,甚至与孔子并列。[3]
朱熹理学并非由朱熹独创,而是朱熹在学习了前人的儒学思想后,对前人圣贤的思想、经验进行总结,并加入了其自身学习的体会集合而成。朱熹理学在元、明、清三朝时地位显著,甚至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不仅如此,朱熹理学还深刻影响了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古徽州作为“程朱阙里”,明清时期,“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推新安之士为然”。朱熹理学的核心是伦理纲常,受其影响,新安理学对于忠、孝、礼、节等也做了十分细致的规定。就徽商而言,这些价值观念促成了理学的兴盛与发展。徽州被称作“东南邹鲁”,读书好学之气盛行,徽商也体现出不同于其他商帮的“亦儒亦商”的特征,有道是“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徽商设立的徽州会馆十分推崇朱熹,在外乡设立的会馆和祠堂内祭祀朱子,尊号徽国文公,宣扬朱熹理学精神。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起源地,书院众多,注重教育,体现出“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特点。朱熹认为:“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4]受朱熹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徽商多重视家乡的教育事业,兴建书院,扶助家乡贫困好学的后辈。例如祁门商人马禄就曾出资300两专门用以修缮家乡的学宫;休宁商人吴继良建成了商山明善书院;婺源商人黄志廉主持号召筹资重建了黄村集成书院等等。为了给书院内学习的学生提升教学质量,徽商还出资捐助专门的款项聘请名师授课、担任书院山长,如黟县的徽商和乡绅为了重新修建碧阳书院,前后捐银置地等共计8万余两。
徽商从儒家文化中学习到的第一个特性是“诚信”。时至今日,诚信依旧时时被人们所强调,我国现行的民法也将诚信原则作为基本原则加以规定,由此可见诚信的重要之处。对徽州地区的居民而言,从儒家文化中习得的“诚”不仅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应当讲究诚信,在徽州商人出门经商的过程中更应当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徽州商人从事各行各业,许多商人都在各自的产业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其中无疑有诚信的功劳。前文提及徽州商人崇尚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自然,在儒家文化中,对于诚信的要求也只多不少。《孟子》中提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万事万物的本性都于我所具备,我扪心自问如果我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那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快乐。尽管儒家文化中先贤一般都是教导君子应当如何行事,但对于徽州地区的居民而言,长期的儒家文化熏陶使他们认为,即使不成为君子,人们也可以从圣人们的教诲中学习到有益之处,使自己培养君子的品行,成为值得大家尊重和爱戴的人。而正是由于儒家文化如此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徽商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将这种优良品质保存了下来。徽商之中,就有许多诚信商人的故事,如徽州糕点商汪德隆,在糕点原料的选用上坚决不作假。由于注重诚信,徽商得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自己的生意规模,使徽商成为了明清十大商帮之一。
除却“诚信”,徽商受朱熹理学的影响还格外讲究“义”。朱熹强调:“利,只在义之和。” 意在要求经商者以义取利。徽州商人在其理学思想的熏陶下认为“义”与“利”并非对立存在,而是可以共存,甚至可以以义取利。清朝黟县商人舒遵刚认为:“圣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5]他认为,为了生活做生意牟利无伤大雅,只要牟利的方式遵循了“义”的要求,就是符合先前圣贤的观点的。他的观点在徽商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徽商兴盛于明清时期,该时期的社会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但社会仍旧是重农抑商,官府并不推崇商业。处于此种不利于商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徽商便通过从儒家先贤的言辞、著作中寻找成为圣贤应当具备的品格,并将这种品格作为行为准则运用到自己的经商活动之中。“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是明清时期许多徽州商人的共同信条。商人经商却关注义利之辩,也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徽州商人身上才存在的现象,并不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其他商帮中。[8]徽州商人重视“义”也体现在他们的民族气节中。清末之时,整个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中,民不聊生,徽商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困难,但即使是在如此困难的时候,徽商为了国家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前文提及,徽商多崇拜朱熹,徽商的会馆中也大都供拜朱熹,朱熹重义便体现在他重民族气节上,朱熹的先祖朱弁、父亲朱松都是坚决反对外族入侵的气节之士,而朱熹自己也极力主张抗击外族入侵。受此影响,徽州商人在民族危难之时表现出了突出的民族气节。如光绪年间歙县商人吴吉人在兰溪做茶、漆生意时,法军进犯宁波沿海,吴吉人弃商从军,亲临炮台,击退法国军舰。后又率兵抵御日本入侵,以勇武闻名。
朱熹对徽商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家训之中。他所留下的家训文字虽然不长,仅300多字,但却意义深远,直至今日还有借鉴意义。朱熹的家训中深深地体现了其儒学思想,也体现了仁、义、礼、智、信的深刻含义,使后人深受启发。徽州地区居民历来崇拜朱熹,《休宁茗州吴氏家典》中称:“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孙也。乃今之行礼者,莫不崇尚朱子……今夏至其地(茗州)见其父老秉礼而服义,其弟子循规而蹈矩,一族如一家,而县讲学为菽粟布帛,朔望有塾讲,四季有族讲,雍容于一堂之上……周旋之际,祛世俗之谬伪,行古道于今日。”徽商成长于徽州,自然大多接受过朱子思想的教诲,因而大多详读了其家训,并融会贯通,将其中的道义也写入自家的家训之中,以此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如何为人、求学、经商。
徽州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其有很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文学记载中有过如此描述:“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入者……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粟丝毫不紊。”[6]正是出于此种特点的影响,使得徽州地区家规族训文化兴盛。在众多的家规族训之中,徽商的家规族训深刻地体现了朱子思想的内涵,而家规族训则表现为记录在册的家规家训及悬挂于祠堂、门堂等处的楹联之中。
在朱熹的家训之中,包含了他毕生的思想内涵,涉及了儒家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对于饱读朱子诗书的徽州商人而言,他们制定的家规族训中自然也体现了类似的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更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使其在日后的经商过程中也能谨遵家规族训的教诲,如此,有坚定信仰的徽州商人在明清时期商业史上留下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徽商所制定的家规族训与他们的崇拜者朱熹所制定的家规一样,包含了许多方面,如修身养正、孝悌教子、择友睦邻、勤俭创业、诚信守法等。在徽州地区,“学而优则仕”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强调读书的观念深入人心。朱熹也在他的家训之中提到要求子孙后辈重视教育:“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崇尚朱熹的徽州商人自然对教育格外重视,这点在家规、家谱中有所体现。如“子弟之当教”“教法之当正”“养正之当豫”等。同时要求学生不仅应该努力学习儒家文化,还应该尊重老师,切实做到尊师重教。《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在宗族规训中写明:“善养子者必厚其阿保,善教子者必重其师傅。师道不知所尊而欲子弟之成难矣。故丰膳馔隆礼节虽谓之尊,而积诚不足以感之,犹虚也。必也情文备至而迟久观成。”《绩溪梧川汪氏宗谱》也强调了“重教”的重要性:“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莫如读书。世人不问贤愚,皆欲识人之广,见事之多,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馔,求暖而懒穿衣也。”在绩溪县倍受推崇的《章氏家训》中也写明:“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雍正时期的《茗州吴氏家典》中提及:“子孙自六岁入小学,十岁出外就傅,加冠入大学。当聘致明师,训饬以孝悌忠信为主,期底于道。若资性愚蒙,业无所就,令习治生理财。”除了在家规族训中予以明文记载外,徽州人在楹联上也刻有类似道理,如在黟县宏村的汪氏宗祠乐叙堂厅柱上就有“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厅堂的两侧也挂有“诗书执理,孝悌力田”和“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7]在徽商故居中也有“天下一等人,君臣孝子;世间二个字,只是读书”这样的楹联。诸如此类在家规家训中体现重视教育的例子还有许多,通过注重学习儒家文化,徽商提升了文化素养,产业也越来越兴旺。
孝悌是中华传统美德,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关于此的文献典籍记载,朱熹家训中提及:“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及“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对于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徽州商人而言,他们做人做事所要遵守的基本规范就是“孝悌”。他们严格准守“为子者必孝以奉亲,为父者必慈以教子,为兄弟者必有爱以尽手足之情,为夫妇者必敬让以尽友宾之礼”。长者还应当“接子孙以慈爱”给小辈做出带头与示范作用,而小辈则应当“愉色婉容”“出必告,反必面”切实将“孝悌”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同辈之间的相处则需要“兄弟同谊”“和气自融”“只可论情,不可论理”。 明万历祁门县沙堤叶氏宗族规定了“四箴”,其中孝列第二。“孝箴:父母生我,洪恩罔及。孝思自天,根心生色。惟我后昆,率兹顺德。……勉修尔孝,实民之则。”[8]桂溪人项宪是两淮盐业的巨贾,他在项氏族谱中提及匡扶的对象为“乏嗣男妇”“笃疾残废不能自食其力者”“无子守志的丧夫妇人”“抚孤者”“孤儿”“乏嗣继的妇人”等,典型地体现了徽州商人讲究孝悌与乐善好施的品格。就择友睦邻而言,规定了“曰尊尊,曰老老,曰幼幼”,其明显体现了浓厚的儒学色彩。朱熹的主要思想被概括为“存天理,灭人欲”,但后人多对此有误解,实际上,朱熹强调的“灭人欲”是指消去人多余的贪念,而非基本需求。徽商认同这一点并将其转化为勤俭创业的品德,告诫后人“勤以开财之源,俭以节财之流”,同时鼓励后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在项宪之后,同样身为盐商的歙县人鲍志道为歙县棠樾鲍氏的后代,其家族的家训中规定“用人者不准”,明确规定家中有佣人的,不准购买义田粮食,提倡节俭。楹联方面也有“勤为建业方,俭是医贫药”“大富大贵必须勤苦得,好儿孙是从阴德来”“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等用以教育子孙后代勤俭节约、辛勤经营。
除却家规族训中体现了朱熹思想外,徽商经商过程中制定并遵循的商训行规也体现了朱熹的思想。上文提及,朱子思想影响了徽商对诚信的坚守。徽州商训有“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斯卖: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斯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斯诺: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其中明确规定了要求商人经商的过程中应当信守承诺,讲究诚信经营。著名徽商胡雪岩在1878年创办了胡庆余堂,该药店大堂内挂有一幅对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幅对联形象的反映了胡庆余堂在药材制药过程中的诚信意识。不仅如此,他还亲书“戒欺”“真不二价”字匾用以告诫自己和员工。同是药材行业的“同德仁”药店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863年休宁县上溪口人程德宗与屯溪附近隆阜村邵运仁商定,在屯溪老街合开一间药店, 两人各自取出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加在一起便有了店名“同德仁”,表示要“同心同德,办事仁义”。从该店的店名寓意中,也能很清楚地看出两位店铺主人对于诚信经营的重视。祁门商人开设的“九成斋”药店中挂有楹联一幅:“九晒九蒸,秉良心,晒蒸九次;成丹成散,遵古法,丹散成功”,店家一方面直接告诉顾客自己制作药品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使得店家的商德得以宣告。类似这种“修合诚心”的徽商还有许多,他们在经商的过程中,由于秉承诚信的价值观念赢得了口碑与人们的信任,使得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好,也使得徽商这个团体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最终得以享有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之一的美名。
商训中提及的第二点是“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意思是商人从事一个行业应当和气生财,而不应当盲目追求利益。胡开文墨店是绩溪徽商胡天柱创建的著名墨庄,历史悠久,至今仍在经营。胡开文墨店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的兴盛局面,主要依靠的便是商训中诚实守信、和气生财的思想理念。胡余德是胡开文的儿子,也是其中的一任经营者,在他负责经营期间,墨店的匠师造出一种墨,这种墨质量极好,宣称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也不会溶化褪色,因而许多人前来都前来购买这种墨。有一次,有位客人来到此店购买了这种墨,在回去的路上不小心和墨一起摔进河中。他上岸后打开袋子一看,发现刚才购买的墨被河水浸泡, 已经溶化了部分,淋了他一身黑墨水。于是这位客人便带着这些墨找到了胡余德,告知其事情经过,刚开始胡余德还不相信,这位客人便当场把墨放入水中浸泡,不久,果真墨溶色散。胡余德立即向客人道歉,并以相同数量的上等墨“苍珮室”予以赔偿。此后,他便让所有作坊停产,并开高价从顾客手中买回这种墨,将其一并倒入休宁城郊处的一池塘中,使得该池塘变为“墨池”。
朱熹对于“义”的坚守同样深深影响了始终崇拜他的徽州商人。由于从商带有谋利的特性,徽商便将“义”与“利”相结合,强调“以义为利”,甚至做到了“义为利先”,这在其他的商帮文化中是没有体现的。在徽商经营中,最主要的行业之一便是茶业,由于徽州多山好水的地理特征,自古盛产各类好茶。谢正安是徽州著名的茶商,他采取了“以义为利”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在和别人买卖茶叶时,并非所有交易者都诚实守信,有时遇到不良的小茶贩,想要混淆茶叶数量以贪图他的钱财时,他往往不会计较太多;但如果是他作为卖方出售给他人茶叶时,只要发现存在没有如数交付对方的情行,谢正安一定会按照约定的数量补偿给买方。谢正安许诺,只要出现要购买的货物与实际获得的货物不相符和的情形时,顾客可以选择退货,同时他会赔偿顾客相应的损失。故而,他的“谢裕大茶号”获得了张之洞所题“诚招天下客,誉满谢公楼”的美名。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同治元年(1862)创设了位于当时休宁县的屯溪皖南茶厘局,到光绪年间,屯溪茶业公所内的14位绅商向休宁县太厦巡检司、休宁县、皖南茶厘总局、徽州府等衙门具禀,发起成立屯溪公济局。禀文中指出:“窃查省会之区向设善堂,施棺施药,俾死者不暴露、疾者得安全,诚善举也。屯镇为休邑之冠,各行业既备且多,四方穷民来觅衣食者踵相接,竭手足之劳,只以谋其口体。一遇疠疫流行,病无以医药、殁无以棺殓者所在多有。职等触目伤心,不忍坐视,爰集同人,仿各善堂成规,于本镇下街地方设立公济局,按年五月起至八月止,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棺则大小悉备,随时给送。所需经费非宽为筹置恐不济事,现经茶业各商慨然乐助,每箱计有六百千文,即以此项为正款经费,其余酌量劝捐,随缘乐助,共襄善举。”[12]从中可以看出,徽州茶商们在艰苦创业的同时也不忘心中对于“义”的坚守,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义”的价值观在徽商经营的四大行业之一的木业中也有所体现。乾隆年间婺源木商江扬言创办了徽商木业公所,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章程中有一条规定了木商捐助杭州新安惟善堂的标准:“每百洋一钱五分由各木行抽除交进惟善堂收用,毋得短少,事关善举各宜自爱。”惟善堂亦是由徽籍商人在杭州创办的专供徽州六邑停厝之所,公所要求各木商在同乡善举上遵循规定,积极捐助。从事粮食行业的徽商在经营的过程中也体现了此种观念。徽州粮商在经商的过程中也会参与救荒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有三种类型类:一是将粮食运输至灾荒地区,再向灾民出售,以实现救荒;二是为了救荒直接采取发放粮食或平粜;三则是采取相应的无偿救助,如捐银、捐粮、施药、施粥、施棺等,即载于地方志中的“义行”。商人将贩运粮食至饥荒区,并以平价或低价进行出售,没有乘机哄抬物价也恰恰符合商训中“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的要求。以上种种救荒措施体现了徽州商人正义慷慨、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同时良好的经营模式也使得徽州粮商取得了地方政府的嘉奖与百姓的好评,并促进了徽州粮商在当地的经营与发展。
徽州商人对朱熹的崇拜归根结底还是对儒学的崇拜。徽商通过对儒学的学习,将其中的道理融汇在经商过程中,使得徽商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在明清十大商帮中占据重要位置。徽商的成功也给今天的商人们以启迪:在当下,商人更应坚定自我,诚信为本,以义为先,做有信仰的新时代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