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文
高血压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血压的升高和血管硬化加剧可增加心脑血管死亡风险[1]。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指标,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为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必然阶段,在临床中常用于预测心脑血管不良事件[2]。Hcy 和血清CysC 均为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Hcy 为甲硫氨酸甲基化的代谢产物,Hcy 分泌失衡可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引发血管损伤部位炎症反应,加速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3]。研究指出,CysC 与CIMT、高血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相关性[4]。因此,研究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Hcy 和CysC水平变化对患者疾病的预防及诊断治疗存在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基于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Hcy 和CysC 水平的关系,探讨Hcy 和CysC 水平在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26 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 例,女62 例;高血压1 级(高血压1 级组)38 例、高血压2 级(高血压2 级组)40 例、高血压3 级(高血压3 级组)48 例;另选取同期52 例无动脉硬化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9 例,女23 例。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四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四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BMI:体质量指数;SBP:收缩压;DBP:舒张压;除SBP、DBP 外,四组比较,P>0.05
1.2 诊断方法
1.2.1 彩色超声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美国GE 公司)测量受试者CIMT 值、记录斑块数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2 mm 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记录CIMT<1.0 mm 为正常,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轻度硬化且狭窄率<50%,为1 级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中度硬化且狭窄率为50%~79%为2 级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重度硬化且狭窄率80%~99%为3 级硬化[5]。
1.2.2 生化检验 次日抽取空腹静脉血10 ml,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受试者血清Hcy 和CysC 水平。
1.3 观察指标 比较四组CIMT、Hcy、CysC、斑块形成情况;比较颈动脉正常与颈动脉硬化1、2、3 级患者血清Hcy 和CysC 水平;分析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 回归模型。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四组CIMT、Hcy、CysC、斑块形成情况比较 对照组CIMT 为(0.73±0.08)mm、Hcy 为(8.03±2.01)μmol/L、CysC 为(0.81±0.12)mg/L、斑块形成占比为3.85%;高血压1 级组患者CIMT 为(1.08±0.07)mm、Hcy 为(12.97±2.09)μmol/L、CysC 为(1.09±0.16)mg/L、斑块形成占比为18.42%;高血压2 级组患者CIMT 为(1.21±0.10)mm、Hcy 为(14.79±2.14)μmol/L、CysC 为(1.32±0.12)mg/L、斑块形成占比为27.50%;高血压3 级患者CIMT 为(1.39±0.09)mm、Hcy 为(16.87±2.15)μmol/L、CysC 为(1.68±0.17)mg/L、斑块形成占比为62.50%。血清Hcy、CysC 水平、CIMT 和斑块形成占比随高血压严重程度加剧呈依次递升趋势,高血压1、2、3 级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高血压1、2、3 级患者CIMT、Hcy、CysC、斑块形成情况比较[ ,n(%)]
表2 对照组与高血压1、2、3 级患者CIMT、Hcy、CysC、斑块形成情况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高血压1 级比较,bP<0.05;与高血压2 级比较,cP<0.05
2.2 颈动脉正常与颈动脉硬化1、2、3 级患者Hcy 和CysC 比较 颈动脉正常与颈动脉硬化1、2、3 级患者Hcy 分别为(13.57±4.15)、(21.39±5.35)、(32.73±11.46)、(38.26±14.57)μmol/L,CysC 分别为(1.10±0.26)、(1.60±0.34)、(1.86±0.41)、(2.27±0.81)mg/L。患者血清Hcy和CysC 表达水平随颈动脉硬化程度加剧呈依次递升趋势,颈动脉硬化1、2、3 级硬化患者Hcy 和CysC 均高于颈动脉正常患者,2、3 级硬化患者高于1 级,3 级硬化患者高于2 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颈动脉正常与颈动脉硬化1、2、3 级患者Hcy 和CysC 比较()
表3 颈动脉正常与颈动脉硬化1、2、3 级患者Hcy 和CysC 比较()
注:与颈动脉正常比较,aP<0.05;与1 级硬化比较,bP<0.05;与2 级硬化比较,cP<0.05
2.3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cy、CysC 水平和斑块均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分析
高血压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伴有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TC)水平升高以及脂质异常代谢。血管内皮损伤部位大量堆积,引发血管内膜中层增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6]。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压长期升高血管壁上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使得动脉内皮细胞收缩或细胞连续性中断,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机械性能遭到破坏[7-9]。血管内皮破坏后促进细胞与血管壁粘附,引起血管内收缩和舒张因子水平失调,导致血管收缩系统紊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10]。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患者血管硬度随之增加、内口径减小和顺应性变差,可导致动脉脉搏波传导加速,提高血管内部血压和脉压,使得患者血压变异幅度增加[11,12]。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在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中存在许多共同点,同时二者相互影响,引起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患者心血管疾病恶化[13]。
CIMT 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其增厚可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指标,为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必然阶段,在临床中常用于预测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常需借助超声诊断,同时血管病变过程缓慢并且隐匿,患者自觉症状延迟[14]。然而检测患者血清相关影响因子可用于鉴别该疾病早期现状,并为其实施最佳治疗和预防措施提供新的方向。余文杰等[15]研究指出,Hcy>10 μmol/L 患者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为Hcy<10 μmol/L 患者的1.36 倍。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血清Hcy、CysC 水平变化随动脉粥样硬化加剧而提高。
Hcy 是蛋氨酸代谢产物,为含硫基的氨基酸分子,既往研究证实,血清Hcy 水平升高可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氧化,促进巨噬细胞降解LDL-C,增加总胆固醇在血管壁内的积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相关研究[16-18]显示,Hcy 是影响CIMT 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Hcy 水平随CIMT 增加而升高,而CIMT 可有效预测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程。CysC 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成员,可抑制组织蛋白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增加组织蛋白酶活性,从而对机体产生病理损伤[19]。血清Hcy 水平与CIMT 密切相关,为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参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进程[20]。本研究中,患者血清Hcy 和CysC水平含量随颈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加剧呈依次递升趋势,同时,血清Hcy、CysC 水平和斑块形成均为发生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血清Hcy 和CysC 是发生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早期指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方案。